通膨怪獸恐吃掉退休金

通膨是「4%法則」為什麼毫無意義的原因。我總是感到很奇怪,為什麼我們讓這個社會的年長者得面對最複雜也最難解的財務問題之一。當你退休後,要釐清應如何投資和每年能花多少錢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那必然會碰上許多未知因素,像是你能活多久、有多少醫療支出需求、投資市場會發生什麼狀況等等。


趁著有工作時存錢反而是簡單的部分,計算如何靠退休儲備金生活則要難上許多,容許犯錯的餘地也更少。而且金融業和決策官員對此關注甚少。所謂的「4%法則」,是指若你每年用4%的資產作為生活費,你將有足夠錢支應你的整個退休生活。提出這個說法的立意是良善的,企圖將規劃退休預算這種複雜問題簡化為一個單純的指導原則。然而,這個法則存在嚴重缺陷,且隨通膨升溫而愈發暴露出來,成為退休收入的另一種風險來源。

4%法則將不再適用

「4%法則」的起源可追溯至1994年,由一位出身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財務顧問提出,要求退休者把手中資產以各50%的比率,配置股票和中期債券,在第一年提領出4%花用,然後逐年按通膨率調整配比。但在1994年,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超過7.5%。伴隨利率下降且維持在低點,「4%法則」看上去早已不再適用。當年這說法被提出時,恐怕不可能想到現今殖利率水準會如此低落且維持這麼多年,就像直到數個月前,人們也還無法想像通膨會竄升到如此地步。

這就是想用簡單規則來解決複雜難題時,會遇到的問題。當未預料到的狀況發生,那些規則就會失效。但在市場中會遭遇難以料想的狀況,是可以預期的。這是為何投資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宣布,應用「3.3%」取代「4%法則」。假設你的退休儲蓄總計100萬美元,這代表一年可花用的開支將減至3.3萬美元,而非原先的4萬美元–無疑意味著生活水準將下降。

而且人們得接受市場充滿各種意料外的弸況,晨星建議退休者應視市場表現,調整每年可從投資帳戶領出多少作為生活費:當市場走升,可提高提領比率,反之就領少一點。晨星提出「3.3%」的假設基礎,是未來30年通膨保持在低檔、固定收益資產投報率僅2%至4%且股票價格被高估。這比原先的「4%法則」更糟,還犯了一個基礎且根本的錯誤。正如「4%法則」提出的原意,目的不是在避免離世前就把錢花光,而是為退休後財務狀態提供某種程度的可預測性。別把錢花光是種自我約束,而非目標。一般勞工都很重視穩定的薪資收入,但出於一些原因金融業卻假定退休者會甘願忍受每年收入大幅波動。
若按股債各50%的配置投資組合,晨星策略可能會使你每年收入水準波動超過30%,這甚至還未計入新通膨環境。但大部分退休者都投資固定收益資產,且醫療支出甚高。

主動制定風險策略

如果為退休的財務預算提供可預測性確實是目標之一,那麼在做退休規劃時,所需要的將不僅止於股債五五配比或某個簡單的法則,還需要主動地管理市場和通膨風險。

購買每年會支付固定金額現金的年金保險,讓保險公司承擔上述所有風險,是一個可行選項。但美國的年金型保險市場薄弱,很難找到因應通膨調整給付額的產品。而且人們痛恨這麼做。

當初英國政府要求勞工購買年金保險,已證明這類型保險有多不受歡迎,政府也不得不讓步。另一個做法,是運用法定「最低提領金額」(Required Minimum Drawdown,RMD)支付退休後開銷,即政府強制民眾每年得從退休帳戶提領多少金額,否則將面臨稅務罰款。

但RMD不是為人們的退休預算規劃而訂立,且晨星估計若依RMD規則來制定退休預算,每年收入波動可能高達50%。

有一個較好選項,是盡可能延遲請領社會安全退休金(Social Security),這樣政府支付給你的退休金將更多;而且政府不僅每年會支付一定數額,還依通膨調整。

針對人生剩餘資產,退休者須更主動制定風險策略並認真防禦通膨。應在資產組合中配置能抵抗通膨,收益符合自身每年開支需求的較長期債券。但這類債券非常昂貴,許多人可能負擔不了,因此須回頭檢視支出,徹底思考什麼是必需的。有個策略是利用安全資產收益來支應住房、天然氣、食物等必要開支,如社會安全退休金和抗通膨債券(這些商品對通膨更敏感,這兩種資產能在高通膨中提供保障)。

如今通膨成了退休生活的新風險。通膨弸勢可能以預測不到的方式改變債券殖利率與股票收益,侵蝕任何無法防禦通膨的資產價值。依賴原本就有缺陷的舊時法則,將不足以應付退休財務規劃。

閱讀完整內容
經濟日報 20211206

本文摘錄自‎

通膨怪獸恐吃掉退休金

經濟日報

2021/第12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