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4年凍漲 明年民生電價跟漲恐難避免

7月價調整僅調漲用電大戶,引起部分工商大老反彈,警告將造成產業外移;然依照學者計算未漲價前電費支出僅占製造業生產成本的1.77%,調漲後只影響約0.27%,價格還是比外國低。低廉的台灣工業電價並未在這次完全漲足,加上已難重回低能源價格時代,明年一般用戶用電也勢必面臨調漲,學者呼籲外部成本應內部化,讓耗能產業負起應負責任。

電價未調漲前,台灣工業用電平均電價每度2.4461元,遠比住宅用電平均電價是每度2.5596 元少4.64%,就連被稱為「 世界工廠」的中國,工業用電每度2.7218 元也比住宅用電高0.3987元。根據世界能源總署2020 年統計,台灣工業用電價格是全世界第6 低、亞州最低價,日本每度電4.7875 元甚至是台灣的將近兩倍,長期扭曲的電價就像是用「 咖啡館補貼石化業」、「 外銷補貼他國消費者」。


▲政府政策讓台電維持低電價,使得台電缺乏經費更新設備,導致發電無效率,更造成用電量大增。(洪敏隆攝)

2019 至2021年電價動漲期間,用電量增加176億度

台灣電價自2018年調漲3%後已凍漲逾4年,低廉電價令台灣用電無所節制的不斷攀升,在短短3 年間(2019至2021年)用電量增加了176億度,工業部門就增加了137億度,占總增幅的78%。

經濟部去年(2021)公布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估計,因為廠商擴廠需求增加,2021年至2027年每年用電平均成長2.5%,沒想到第一年就遠超過預期,2021 年從前一年的2712 億度增加118 億度到2830 億度,成長達到4.3%,光是工業用電去年1614 億度就比前年增加107億度,成長幅度超過7%最多, 其次是住宅用電約527億度,較前一年略增加26 億度,用電排第三占16% 的服務業455 億度,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前一年略減6億度。

從能源局統計月報來看,2021年工業部門裡面的電腦通信及電子產業(以下簡稱電子業)就占了37%,用電量將近600 億度,且從2011 年的386 億度逐年攀升,11年增加超過200 億度用電,是影響工業部門整體發電的主因。

工業研究院分析,電子業的用電成長來源,主要是晶圓代工、記憶體大廠投資設廠;用電居次的化學材料製造業(21% ),用電成長主要來自新設空氣分離工廠,供應電子業設廠帶動的工業氣體需求;工業用電3 至5 名則為金屬基本工業(12% )、金屬製品製造業(5%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4% )。

147家用電大戶未達強制節電標準,能源局卻沒相關裁罰

中華大學創新產業學院暨企管系特聘教授許志義表示,連4 年8 次凍漲電價, 補貼主要對象顯然是外銷產品的他國消費者,得到好處的國人反而僅占小部分, 凍漲電價也不利需求面節能減碳及淨零轉型之推動。從供給面來看,凍漲電價將嚴重惡化台電財務虧損,影響電源及電網的投資與維運成本,帶來潛在供電穩定風險,反過來可能增加整體社會缺電成本。

長期以來低廉的工業電價及電價凍漲,減損了產業投資節能設備、製程改善的誘因,能源局早在2015 年就規定用電量達800KW 的用電大戶,平均每年強制節電1%,但是2020 年的統計,有147 家用電大戶( 工業部門162 家、能源部門1 家、服務業11 家)未能達標,約占整體的4%之多,其中以電子業34 家最多, 其次是化工業29 家、金屬製品業27 家, 對於那些沒能達成節電目標的用戶,能源局並未公布也未有相關裁罰及改善狀況。
排碳與空污等外部成本大增 工業占近5成卻靠全民補貼

另一個影響是排碳與空污等外部成本不斷增加,全國發電結構仍以火力為最大宗,共2425 億度,占83.4%,燃煤、燃氣發電全國占比分別為44.3% 及37.2%。發電業耗用的液化天然氣從2019 年的170 億68 立方公尺、2020 年的187.43 億立方公尺到去年的202.08 億立方公尺,就連燃煤也從349.1 億噸、349.59 億噸,增加到去年的355.43 億噸,政府宣示持續減煤的政策跳票。

再從排碳類別來看,2020 年排碳比重,工業占了48.74%、運輸14.17%、住宅11.54 %、服務業10.35 %、農業1.15%,由此可見,其實工業才是碳排大宗。

若以德國政府的「環境外部成本估算方法」計算,台灣前十大排碳企業,所造成社會與環境的外部成本,約在6500億元左右,且這些企業大多為出口產業,電費不調漲,等於是靠全體老百姓在補貼。

此外,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台灣電網韌性不足,急需重建,加上大量再生能源的加入,併網後,使得電網起伏大增, 必須靠儲能設施與加強智慧電網來因應,這些建設都需要龐大資金。

用電大戶電價調漲15%,生產成本僅增0.27%

然而,台電顯然缺乏經費去有效改善脆弱的電網系統,更難以增加再生能源的儲能設備、發展智慧電網。例如2021 年7 月底的一項統計,全台等候台電併網再生能源案件多達1162 件、合計裝置容量37 萬8145 千瓩,其中等候時間超過2 年以上者多達163 件、5 萬5591 千瓩。

台灣的低廉電價究竟占製造業多少成本?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應用主計處編撰的產業關聯表,分析電費支出占製造業生產成本比率約在1.77% 左右,只有電子業與塑膠製品較高達到2%以上,此次用電大戶電價調漲15%, 漲幅對整體製造業生產成本的影響約增加0.27%左右,工業大老指電價調漲將造成產業虧損、外移,其實禁不起數據考驗。

趙家緯指出,過去高壓用電一直遠低於電價成本,反而小型商家要付的電價遠比輸配電成本高,就像是用「咖啡館補助石化業」,那是不合理,現在調整電價,不是在「 漲」工業電價,而是把相關補貼收回來。

趙家緯說,台灣工業指數、製造業指數在今年(2022)雙雙創下新高,顯示在近年來的國際供應鏈情勢下,台灣工業部門在生產與獲利上有顯著成長,連帶地使得工業部門用電量大幅增加。但與此同時,我們卻未看到台灣主要耗能產業投資節能設備、製程改善的誘因, 整體來說對於台灣追求淨零排放、抑制能源消費有相當不利的影響。


▲學者認為台灣的低電價政策,等於是拿台灣納稅人的錢去補貼國外大廠如Apple 賣產品。(資料照,美聯社)

學者認為漲電價可阻止用台灣納稅人的錢 補貼Apple等國外大廠

趙家緯強調,這幾年製造業都在高喊ESG( 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但觀察幾個數據,節電投資並沒有增加,這幾年低電價沒有驅動節電投資,例如一直努力追求更低的電力密集度( 每生產一單位GDP 所需投入電力),2020 年鋼鐵電力密集度反而比2016 年時還要高,電價調整不是「 懲罰」業者,而是把甜頭拿回來讓企業正視內部的節電率提升空間。

趙家緯說,若工業可進一步提高「 節電1% 」的規範,將節電率由目前平均1.7% 提升至2.5% 時,則可抵銷此次電價調漲對營運成本的影響,更可提早因應供應鏈減碳壓力。

「 用台電的虧損及納稅人的錢補貼Apple 等國外大廠是不對的!」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說,工業用電單價應調高至真實的燃料成本及穩定供電的成本,每度至少要在4 元至5 元才合理, 工業合理的真實成本其實有助於工業用戶可以更正確評估其用電成本,來決定對Apple 等國際大廠的報價,才不會造成國內Apple 供應鏈互相傷害、集體流血輸出。工業用電調漲會讓通膨壓力加大,由於政府去年稅收超收4034 億元, 今年或明年或可透過大幅退稅,來協助內銷產業和國人。

煤炭和液化天然氣都喊漲,住宅用電調漲未來恐難免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及原油供給短絀, 是今年燃料大漲的主因,雖然根據世界銀行4 月提出的能源價格走勢預測,明年度的燃煤與液化天然氣的價格均有機會較今年降低25%以上,但預估2024 年澳洲煤炭價格將是2020 年的2.5 倍, 液化天然氣的價格亦會較2020 年高出60%;學者都分析台灣無法重回2017 至2020 年間低能源價格的時代,今年並未調漲的住宅用電,未來恐難避免。

台灣目前平均住宅電價為每度2.5596 元,在2020 年的排名是全世界第四低, 僅有馬來西亞、墨西哥及中國比台灣便宜,反觀韓國每度電3.07 元、日本每度電7.54 元、丹麥每度電甚至高達9 元。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梁啟源認為,電力產業約占全國排碳的6 成,每個電力使用者都有減碳的責任,以2021 年部門別用電量的占比來看,雖然工業占57%,住宅及服務業也各占約16.8% 及16.1%,在這一次調價只有占整體工業80% 的用電大戶,合計約為總用電量的53%,亦即其餘47% 用電量不受影響,沒能提供節能減碳的足夠誘因,加上未來能源價格恐越來越高,單靠調整工業用電非長期良策,未來住宅及其他產業將無法避免共同承擔電價調整壓力。

趙家緯建議,未來電價調整機制應做調整,一是應該搭配節電等作為,使電價調整更有效益,對於相對工業大戶調漲壓力反而較大的一般用戶,「 先給蘿蔔再給棒子」,例如提供汰換節能設備的優惠貸款,二是應將電價審議機制從單一年度的成本計算,比照美國調整為搭配整體電業能源轉型投資規劃需求進行調整,例如將2024 到2026 年間因為快速減煤預期將導致的燃料成本增加, 提前反映至當前的漲幅之中,避免單次過高漲幅引發民生衝擊。

國際燃料一波動就影響電價,供電全押天然氣存在風險

部分環保團體則是認為應該重新檢討能源政策,應重新檢視2025 能源占比, 是否要重押燃氣達到50% 的政策。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說, 這次調漲電價是受到國際燃料波動,在台灣燃料都是仰賴國外進口情況下,將台灣供電全部押在天然氣存在風險,有無必要再投資在基隆協和電廠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應再商議。

根據海洋大學名譽教授李昭興評估, 協和電廠外海3 公里處有一個海底火山, 有直接變成地熱電廠的潛能,不像太陽能或風力易受氣候影響,也不用跟國外採購燃料。李昭興強調,能源轉型應該善用國內資源,而非受制於進口燃料價格,甚至連供應都可能出問題的風險, 思考能源多元化,例如農業廢棄物可做社區型發電,台灣朝向分散、小型、多元化發電,才是穩定電力供應及電價的正確方向。

長期以來,低廉的電費價格造成能源的過度浪費以及許多環境破壞,當國家及許多企業都宣示追求「 淨零碳排」目標,必須透過更加完善的價格機制,才能抑制不必要、無效率的能源消費以及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排放,但在面對燃料價格持續不斷上揚的趨勢,政府應有更前瞻、更多元的能源發展方向,建立相關減少電價調整的配套機制,能源轉型才可落實環境永續、企業責任與社會正義。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2/7月 第1845期

本文摘錄自‎

【新新聞】電價真相2》電價4年凍漲是「咖啡館補貼石化業」 明年民生電價跟漲恐難避免

新新聞

2022/7月 第18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