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大手筆敲進 比特幣值得持有了嗎?

價格一年升至五倍,屢傳挑戰主流貨幣地位

「資本市場正處於荒謬模式。」《 華爾街日報》如此評論比特幣狂飆。這個數位加密貨幣價格至二月二十三日時已突破五萬四千美元,是一年前的五倍,從企業領袖到華爾街大行都跟著大炒。然而「比特幣不是貨幣」的本質未變,卻是這波熱潮能否延續的隱憂。

文●楊少強
當今市場最瘋炒的兩檔資產,一是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股票,另一就是比特幣。如今這兩大熱門資產也開始合流: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表示,他已買進價值十五億美元的比特幣。在它成為公司資產後,其漲跌將是影響未來特斯拉財務表現的因素之一。

和特斯拉股價一樣,各路人馬對它也是多空交戰(詳見第三十一頁表),股神巴菲特說:「比特幣是個賭博工具,它沒有生產任何東西。」當紅華爾街女股神伍德(Catherine Wood)則主張,它是對抗通膨最佳工具。

它被炒翻天,卻幾乎沒人用

其實,它的行情能否延續的關鍵, 仍在於「 比特幣是貨幣嗎?」這可由貨幣的三個功能來分析。第一個功能是交易媒介,任何商品能成為貨幣,關鍵是能降低交易成本。例如紙鈔,一張面額千元的紙,就省下人們攜帶數百個硬幣的麻煩;信用卡出現,人們連紙鈔都不用帶;電子支付更讓人們省下紙鈔,嗶一聲就完成交易。

如今人們用它支付,是否比用這些傳統貨幣更省事?它做為資產熱火朝天,但做為支付工具卻相對冷淡。彭博新聞網(Bloomberg)就稱,比特幣飆漲背後有個難堪的事實:「幾乎沒人用。」

《華爾街日報》稱,過去從旅遊網站Expedia到電腦商戴爾(Dell),都曾嘗試讓人們用比特幣購物,如今也已放棄。「很少商人願意接受比特幣,以致目前它仍只局限於少數高端產品交易。」分析機構區塊鏈分析(Chainalysis) 首席經濟學家葛勞爾(Kim Grauer)說,「比特幣要成為日常交易主流仍不是現實。」

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宣佈,消費者未來可用比特幣買汽車後,樂觀者預言,這將有助提高它成為交易媒介的機率。他們認為只要標普五百指數企業花一小部分資產來實驗,嘗試接受比特幣做為支付工具,比特幣的潛力就可大增。

但交易媒介最重要的功能──降低交易成本,仍是比特幣無法回避的問題。用它做為交易媒介,解決了人們什麼痛點?若不能節省時間或金錢,人們為何要用它來支付?「我不認為比特幣會變成人們廣泛使用的交易媒介,」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二月二十二日表示,「用比特幣來交易是非常沒有效率的,處理這些交易過程裡消耗的能量大得驚人。」這個問題一日不解決,它就只能在小眾圈裡流行,無法成為普及的支付工具。

它的另個障礙是, 能處理的交易有限。財經網站CNBC稱,比特幣處理日常交易的規模與速度,「遠不如Visa信用卡。」金融服務機構真實金融連結(True Link Financial)創辦人史汀康(Kai Stinchcombe)說,比特幣支持者「是否有人肯走出同溫層研究一下:為何信用卡用戶要放棄『刷卡換飛行哩程』等各種福利,改用比特幣?」

貨幣的第二個功能是價值儲藏。以股票來說,股價是公司未來淨收入川流的折現。若某人說一年後台積電股價會漲到五十萬美元,必被視為荒唐,因為根據該公司收入川流計算,一年後股價不可能如此。
它價值難預測,更像是賭博

但若有人說一年後比特幣會漲到五十萬美元,沒人能說對或錯。因為比特幣不像股票,能提供穩定的定期收入川流,就無法計算其內在價值。

同時,投資股票可分享公司定期獲利。但買進比特幣,唯一獲利可能,就是等別人出更高價買走。這種「搏傻遊戲」(等下一個傻瓜出現)與其說是投資,更像是賭博,這也是巴菲特認為這是賭博的緣故。

它波動大,84%企業拒持有

貨幣的第三個功能是價值尺度。張三年薪新台幣兩百萬元,李四房子值新台幣三千萬元,每人都知道什麼意思;若說張三年薪四十枚比特幣,李四房子值兩百枚比特幣,很少人知道代表何意。

這是因為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 若要用它衡量事物價值,必須轉化成相對穩定的貨幣單位元, 否則交易成本將大增。彭博引述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 今年二月調查,五十名企業財務長, 計畫在二○二一年買進比特幣者只有五%,有八四%表示他們「絕不會」買進比特幣。這些財務長認為,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對企業財務規畫帶來風險。

如今有些人認為比特幣是數位黃金,和黃金一樣是抗通膨資產,但黃金要儲存在實體保險庫,比特幣可省下這些成本。摩根大通(JPMorgan)估算,如果比特幣像黃金一樣受到投資者歡迎,價格將升至逾十四萬美元。目前不少千禧世代投資者,更偏好數位貨幣而不是黃金白銀。

但《經濟學人》質疑,和黃金相比,比特幣價格波動更大,「這對一個所謂的避風港來說是不可取的。」從各國央行到退休基金,資產配置以求穩為主,他們是否願意押注在像雲霄飛車大漲大跌的比特幣,頗有疑問。

從貨幣三大功能來看,比特幣在短期內很難成為貨幣。但這不代表它沒有價值,事實上它最大意義不在投資,而是它能提供人們在政府壟斷貨幣發行外的另一種選擇。

任何商品只要被廠商壟斷經營,一定又貴又爛,貨幣也是一樣。若只准政府發行貨幣,它就有誘因濫印鈔票導致通貨膨脹。

如今比特幣難成為交易媒介,主因是法定貨幣價值相對穩定。然而史上無數例子顯示,每當天災人禍、經濟危機,政府印鈔救急就帶來惡性通膨。只要貨幣發行權力由政府壟斷,它就有誘因濫用。

比特幣的存在,證明民間也可發行貨幣。它的數量是固定的,這也確保比特幣的價值,不會像政府濫發法幣一樣快速貶值。
這正是比特幣的價值。正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說, 比特幣是「法幣的替代品」。有了替代品存在,政府即使亂搞導致通膨時,人們仍可選擇比特幣這個救命稻草,實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F. A.Hayek)提倡的「貨幣的自由競爭」,這才是比特幣熱潮背後更大的意義。

商周Clubhouse相對論

比特幣專家葛如鈞:市場份額越大,價值就浮現

針對比特幣的價值,商業週刊於2月22日在Clubhouse開房討論,邀請區塊鏈專家、有「寶博士」之稱的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葛如鈞分享,以下是他的看法:

拿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幅度,和美元或黃金比較,是不公平的。比特幣在價格5萬美元以前,是屬於「價值發現期」,但在5萬美元以後,我認為它是處於「價值維護期」,它的價格波動幅度,在未來幾年可能會慢慢變小。

至於內在價值,拿比特幣來對比黃金、股票,(這個對比)是不完美的。要真正瞭解它,是不要透過對比,就能瞭解它的特性。其實比特幣就是一種價值交換的工具和平臺,當這個工具和平臺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它的價值就會出現。

現在有越來越多企業或銀行,都開始在用比特幣進行結算。因為它跨國界的程度(更好)。例如印度的盧比,你在台灣的銀行要換成新台幣不容易,可是比特幣不會,只要一個國家有比特幣的交易所(就可以兌換),它的流通性會比一般的交易媒介更好。

目前比特幣的交易網路,是由許多人的智慧建立起來的。這個機制本身就是它的內在價值。你說像電子郵件那個小老鼠符號,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價值,事實上它創造了像Google、gmail這麼大的一家公司(和服務)。這就是小老鼠符號,或是internet(網路)的內在價值。

像比特幣,我們現在有PayPal這樣跨國服務的公司,全世界有3億用戶,已經內建比特幣的交易、存款服務。在美國應該有超過15間以上的上市櫃公司,已遞交了他們將比特幣做為公司資產的申請。這些東西,都是它內在價值的一部分。
(口述整理●楊少強)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37期

本文摘錄自‎

馬斯克大手筆敲進 比特幣值得持有了嗎?

商業周刊

2021/第17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