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比特幣會爆紅?

本書開啟有關經濟變化的一種新理論,為驅動經濟的一系列常見經濟因素引入這個重要的新元素:經由口耳相傳、新聞媒體和社群媒體傳播的具感染力的流行故事。流行的想法往往驅動一些決定,最終影響一些重要決策,例如如何投資和投資在哪裡、花多少錢或存多少錢,以及上大學或投入某種工作。故事經濟學是研究影響經濟行為的流行敘事的病毒式傳播,可以增強我們預測經濟事件和為這些事件做好準備的能力,還可以幫助我們設計經濟制度和政策。
為了讓大家大致了解本書要探討的是什麼,我們先來看近年非常流行的一種敘事。它是關於已經引發大量討論、熱情和創業活動的比特幣(Bitcoin)。比特幣是第一個私人發行的加密貨幣,隨後面世的這種貨幣數以千計,包括萊特幣(Litecoin)、瑞波幣(Ripple)、以太幣(Ether)和Libra。以人們對它的投機熱情和市場價格(而非它在商業中的實際用途)衡量,比特幣是歷史上最值得注意的加密貨幣。圍繞著比特幣的敘事,為討論故事經濟學的基本「流行病學」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基礎(我們將在第3章詳細討論)。

經濟敘事是一種具感染力的故事,可能改變人們的經濟決定,例如現在就雇用一名工人或等待更好的時機,在生意上冒險一搏或保持審慎,創立新企業,或投資在價格波動的投機性資產上。經濟敘事通常不是坊間流傳的最受注意的敘事,如果要識別它們,我們必須看它們改變經濟行為的潛力。比特幣的故事是經濟敘事成功的一個例子,因為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而且在世上許多地方造成了重大的經濟變化。它不僅帶來真實的創業熱情,還刺激了商業信心,至少有一段時間是這樣。

比特幣與泡沫

比特幣敘事涉及朝氣蓬勃的世界主義年輕人對上平庸官僚的故事,是一個有關財富、不平等、先進資訊科技的故事,涉及一般人無法理解的神秘術語。對多數人來說,比特幣流行是一連串的意外。比特幣的概念首次公布就已經出人意表,然後隨著世人對它的關注戲劇性地增加,其發展一次又一次地出人意表。比特幣的總價值一度超過3,000億美元。但除非人們認為它有價值,比特幣其實是沒有價值的,這是比特幣的支持者也爽快承認的。比特幣的價值如何在短短幾年內從零暴漲至3,000億美元?

比特幣的起源可追溯至2008年,當時一篇署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被寄給了一些人。2009年,以比特幣為名的第一個加密貨幣面世,其基礎正是那篇文章提出的構想。加密貨幣是電腦管理的公開帳目紀錄,只要人們視這些帳目紀錄為貨幣並使用它們買賣東西,這些紀錄就可以發揮貨幣的功能。加密貨幣背後有一種令人欽佩的數學理論,但該理論並未辨明什麼因素可能使人認為加密貨幣有價值,或相信其他人也會認為加密貨幣有價值。

批評者經常表示,比特幣在市場上很值錢無非是投機泡沫。傳奇投資人巴菲特就曾說:「這是一種賭博工具。」評論者認為比特幣的故事與1630年代荷蘭著名的鬱金香狂熱敘事相似,當時投機者炒賣鬱金香球莖,曾把一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炒到相當於一棟房子。也就是說,比特幣現在有價值是因為大眾對它興奮不已。比特幣要獲得如此驚人的成功,人們必須對比特幣現象興奮到付諸行動,尋找不尋常的交易所買入比特幣。

對比特幣的支持者來說,把比特幣說成投機泡沫是非常嚴重的侮辱。比特幣的支持者經常指出,大眾支持比特幣,本質上與大眾支持許多其他事物並無不同。例如世人幾千年來都認為黃金有巨大的價值,但在人類開始用其他東西當貨幣之後,世人其實可以認為黃金沒什麼價值。人們認為黃金有價值,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其他人認為黃金有價值。此外,嘉伯(Peter Garber)在他2000年出版的著作《著名的古早泡沫》(Famous First Bubbles)中指出,泡沫可以持續很久。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過去很久之後,稀有和美麗的鬱金香仍受世人珍視,雖然沒有達到以前那種極端的程度。在某種程度上,鬱金香狂熱可說是延續至今,只是顯著減弱了。同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比特幣上。

但是,比特幣的價值非常不穩定。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比特幣以美元計的價格曾在沒有明確消息的情況下,40個小時內上漲40%。這種波動證明,經濟敘事的流行性質可能導致價格不規則地波動。

我不會在這裡試圖解釋比特幣涉及的技術,只想指出它是數十年研究的結果。買賣比特幣的人極少理解這些技術。我遇到比特幣狂熱者的時候,經常請他們解釋比特幣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例如默克爾樹(Merkle tree)或橢圓曲線數位簽章演算法(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或把比特幣描述為一個流量有限的擁擠排隊遊戲的一種均衡狀態。他們對此通常茫然以對。因此,我們至少可以說,背後的理論對比特幣敘事不是很重要,它主要是給予世人這個基本概念:有些非常聰明的數學家或電腦科學家提出了比特幣的構想。

故事經濟學經常揭露令人驚訝的關聯。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比特幣流行背後的情感可追溯至19世紀無政府主義的發展。

比特幣與無政府主義

在Google Ngram上搜尋無政府主義者或無政府主義的結果顯示,反對任何一種政府的無政府主義運動始於1880年左右,隨後發展緩慢。但無政府主義一詞可追溯至比這早數十年,哲學家蒲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和其他人的著作。蒲魯東1840年描述無政府主義:

被統治就是被那些沒有權利、沒有智慧、沒有德性做這些事的傢伙監視、審查、刺探、指揮、以法律驅使、編號、管理、登記、灌輸、宣講、控制、檢查、估計、評價、譴責和命令。

蒲魯東的話顯然能吸引那些對統治權力感到沮喪,或將個人欠缺成就感歸咎於統治權力的人。無政府主義花了約四十年時間才達到流行的程度,但它展現了強大的持久力,甚至到今天仍吸引人。事實上,比特幣網站(Bitcoin.org)上面就有無政府主義者盧揚(Sterlin Lujan)2016年這段話:  

比特幣是和平的無政府狀態和自由的催化劑。創造比特幣是為了反抗腐敗的政府和金融機構,並非只是為了改善金融技術。但有些人歪曲了此一事實。在現實中,比特幣是打算作為一種貨幣武器使用,是一種勢將削弱統治權力的加密貨幣。  
大多數比特幣愛好者可能不會用如此極端的言語描述他們的熱情,但這段話似乎捕捉到比特幣敘事的一個核心要素。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加密貨幣的會計系統,設計上必然是由許多個體以民主和匿名的方式維護,而且應該不由任何政府監管)對某些人似乎有巨大的情感吸引力,激起有關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深刻感受。比特幣的故事特別引人共鳴,因為它提供了一種與老舊的反無政府主義敘事對立的敘事,那種老舊的敘事把無政府主義者說成是扔炸彈的瘋子,把他們的社會願景說成只會導致混亂和暴力。比特幣是一種具感染力的對立敘事,因為它以自身為例子,說明了一個自由的無政府主義社會最終可能發展出何等厲害的發明。

駭客倫理(hacker ethic)一詞是這種無政府主義的另一現代體現。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普及之前,社會學家羅斯(Andrew Ross)在1991年寫道:  

駭客倫理是1950年代開發多重接入(multiple-access)用戶系統的著名麻省理工學生率先提出的。在其知情權原則和對去中心化技術的倡導方面,駭客倫理是自由意志主義和加密無政府主義的(crypto-anarchist)。
在他2001年出版的著作《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The Hacker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the Information Age)中,海莫能(Pekka Himanen)談到「熱情的程式設計師」的倫理。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在不仰賴政府、傳統的營利動機或律師的新框架下,利用新科技合作的意願和能力令我們許多人感到驚訝。例如維基系列產品,尤其是維基百科(Wikipedia),鼓勵大量的匿名人士彼此合作,創建了令人驚奇的資料庫。另一個成功的例子是開源和免費發布的Linux作業系統。

但在病毒式經濟敘事的許多例子中,比特幣至為突出。這是一個精心設計來感染人的敘事,有效地抓住了無政府主義精神;當然,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多數人已經聽過這故事。這是個一部分是泡沫,一部分是神秘事物的故事。它容許非專家和普通人參與敘事,使他們得以覺得自己參與其事,甚至是圍繞著比特幣建立自己的身分認同。同樣吸引人的是,比特幣敘事還產生了數不清的財富。

比特幣的人情趣味敘事增強了感染力

比特幣敘事激勵世界各地的世界主義階層,激勵那些渴望加入這個階層的人和認同先進科技的人。一如許多經濟敘事,比特幣也有它的名人英雄,那就是中本聰,他是比特幣最重要的人情趣味故事。因為從不曾有人出面表示見過中本聰,神秘的中本聰故事為比特幣傳奇增添了色彩。比特幣早期的一名共同開發者表示,中本聰只用電子郵件與人溝通,自己不曾見過他。比特幣網站上的資料僅表示:「中本聰2010年末退出這個計畫,不曾透露很多關於他自己的資料。」

人們熱愛神秘故事,也喜歡解開神秘故事之謎,世上因此有一個作品豐富的神秘文學類別。比特幣的神秘故事已經被重述了很多次,尤其是在勇敢的偵探發現可能是中本聰本人之時。一個引人入勝的神秘故事一再曝光,額外增強了比特幣敘事的感染力。

比特幣與不平等恐懼

除了利用無政府主義情感和神秘的中本聰故事,比特幣也是一個渴望經濟賦權(economic empowerment)的故事。在21世紀,隨著先進國家的經濟不平等迅速加劇,許多人感到無助,渴望對自己的經濟生活取得較大的控制權。比特幣的價格首度大漲,大約就發生在2011年占領華爾街和「我們是99%」運動期間。社運組織Adbusters希望它的訊息能像病毒一樣傳播,為此在美國發起了這些抗議活動,而許多其他國家也出現了占領運動。比特幣是一種個人賦權敘事絕非巧合,因為根據這種敘事,比特幣是匿名的,不受政府控制、管理和影響。

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感染力之所以很強,還有賴其敘事中的這一部分:電腦正接管人類生活愈來愈大的一部分。在21世紀,人們可以使用一些自動化數位助理,例如亞馬遜的Alexa、蘋果的Siri和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它們能理解人類的語言,並可以模仿人類的聲音,聰明睿智地回答問題。此外,無人駕駛的汽車、卡車、火車和輪船看來即將出現,令人想到卡車司機和其他以駕駛或導航為業的人可能將大量失業。「科技正接管人類生活」的敘事,是工業革命以來一再令人類恐懼的機器取代人力敘事之最新化身。

在這種盧德分子敘事(我們將在第13章再談這問題,譯註:盧德分子是19世紀初英國一群毀壞新引進的紡織機的工人,引申為強烈反對機械化或自動化的人)中,揮之不去的恐懼是機器將取代人類的工作。人們擔心的不是某天去上班時,公司表示正購買一部可以做你所做工作的新電腦。人們擔心的變化是比較漸進、無可避免和廣泛的。比較可能發生的是:隨著電腦把更多工作自動化,你發現雇主似乎對你的存在愈來愈漠不關心,不給你加薪,不鼓勵你留在公司,不雇用像你這樣的人,最後甚至不再記得你。對前途的恐懼比較像一種關於世界不再需要自己的存在恐懼(existential fear)。

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將別無選擇。電腦能以人類難以想像的速度學會做新工作。要求政府花錢教育人民以抵銷電腦造成的失業看來是合理的,但長遠而言,我們很難想像人類能打敗電腦。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學生正質疑他們的教育能否成就其美滿人生,這製造出一種焦慮,間接助長了比特幣這些技術驅動的加密貨幣的感染力,因為它們至少表面看來有望幫助我們掌控電腦。

閱讀完整內容
故事經濟學

本文摘錄自‎

故事經濟學

羅伯.席勒

由 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