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買下旺宏老製程 為何是電動車絕配?

劉揚偉搶進竹科半導體

鴻海買下一座竹科晶圓廠,死對頭比亞迪則打算自建,電動車忙著佈局半導體過時製程,意在特斯拉三年前的「碳化矽」技術創新。關鍵零件值得投資,只是台灣還沒人做得出來。

文—黃亦筠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右後)認為,買下旺宏6吋晶圓廠,對轉型重點事業電動車是重要助力。(鴻海提供)

八月五日,鴻海以二十五.二億台幣買下旺宏電子六吋廠的廠房及設備。

簽約記者會現場,出身聯電的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難掩興奮地當場宣布,這座基地將成為鴻海負責半導體業務的S事業群新竹總部。

他更表示,這座六吋廠在台灣半導體業算是過時製程,卻是鴻海的好機會。

鴻海預計將這座廠,從邏輯電路代工,轉為生產第三代半導體中的碳化矽(SiC)元件,「對鴻海未來發展電動車非常重要,」劉揚偉透露。

當真冤家路窄。一個多月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多年死對頭——中國電動車大廠、深圳比亞迪集團,旗下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公告即將分拆上市,招股書中最受中國媒體注目的項目,就是預計花七.三億人民幣興建碳化矽晶圓生產線,月產能兩萬片,與旺宏六代廠規模相仿。

與死對頭比亞迪再度交手

比亞迪在將近十年前,因與鴻海爭奪蘋果訂單、挖角鴻海員工,被郭台銘告上深圳法院。

兩大集團本次再度隱隱交手,源頭來自「電動車的蘋果」——特斯拉。

碳化矽的特色是高頻、高壓、高效率,過去主要應用在太陽能儲能逆變器、資料中心不斷電系統等工業用領域。

特斯拉在二○一八年首開風氣之先,在Model 3主驅逆變器(inverter)中採用碳化矽後,逆變器僅四.八公斤,不到日產電動車Leaf傳統製程逆變器一半重量,讓業界爭相效法,改用碳化矽製作的MOSFET元件,取代過去矽基(Si)的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IGBT)。

「電動車市場很快成為碳化矽市場振奮的源泉,」《EET Taiwan》指出。

市場研究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預計,到二四年,碳化矽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將成長至二十億美元。

目前全球碳化矽生產,掌握在歐系半導體廠如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和日系半導體如羅姆、三菱電機以及美系科銳手上,價格十分昂貴,人人爭相投入。

把電動車作為鴻海轉型大計第一重砲的劉揚偉,當然也看到了這股趨勢。他電動車夢想的一塊重要拼圖,就寄託在這座六吋晶圓廠上。

「爛鐵」是天作之合?

「鴻海跨入半導體雖然比吳董(旺宏董事長吳敏求)晚了三十多年,但在第三代半導體不算晚,第三代製程才從四吋轉型到六吋,是一個恰恰好的時間點,」劉揚偉進一步強調。

「有人覺得我們這個廠是爛鐵,但是最新的碳化矽廠就是用六吋廠生產,六吋對鴻海,根本是天作之合,」旺宏總經理盧志遠說,過去一段時間,旺宏準備賣廠的消息一傳出,便有絡繹不絕的海內外買家上門,大多看上六吋廠能做當紅的碳化矽生產,包括鴻海。

他表示,鴻海買下現成的六吋廠,形同省下三到五年的時間。

鴻海集團S事業群總經理陳偉銘則表示,六吋廠仍須添購新機器。「目前新機器交期是十個月,進入工廠後就會開始做研發,研發我們已經跟國內研究機構開始研究了,」他說。

劉揚偉心中,顯然已有規劃。他在記者會上透露,未來鴻海規劃的碳化矽產能,將遠超過這個六吋廠的規模。

「現在看到的產能只是一個開始,希望透過這個證明我們(鴻海)能在碳化矽上變成一個player,進而在SiC的幫助下我們EV(電動車)可以愈做愈好,」劉揚偉說。

只不過,就算鴻海未來的電動車需要半導體功率元件,但是有必要為了喝牛奶而養一頭牛嗎?

盧志遠觀察,鴻海將碳化矽視為關鍵零件,足以影響終端產品競爭力,「幾個關鍵的要自己做,就像蘋果,關鍵的晶片也是自己做。」

對岸的比亞迪也是如此佈局。


▲中國指標電動車廠比亞迪,磨刀霍霍,早一步大舉跨入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製造。(Getty Images)

關鍵零件自己做,大摩肯定

比亞迪已是世界第三大電動車車廠,去年市值甚至一度超越福斯汽車。截至八月五日,比亞迪市值高達三.七九兆台幣,已是鴻海精密市值的兩倍。

比亞迪功率芯片研發總監吳海平便曾宣布,去年比亞迪的電驅系統開始搭載碳化矽,成為全球第二個採用碳化矽電驅的車廠。

但碳化矽產能不足帶給比亞迪困擾,因此才規劃自建產線,目標是在二三年要將旗下的電動車,用碳化矽全面替代矽基IGBT。
只不過,「每個人都說要做,但要看做不做得出來啊,」化合物半導體專家、陽明交大國際半導體學院講座教授張翼說。他認為,碳化矽製造目前最為成熟的仍是英飛凌、三菱這些歐日大廠,台灣還沒有人成功用碳化矽製出MOSFET。

鴻海會是第一個嗎?

鴻海從今年五月以來,在半導體事業的佈局也確實加緊了腳步,先是和被動元件大廠國巨合資國創半導體,鎖定俗稱小IC的功率、類比半導體產品;六月又宣布以七.八億台幣入股馬來西亞科技公司DNeX,成了日本夏普八吋廠之外,再擴大八吋晶圓產線的佈局。

收購旺宏六吋廠是鴻海近期第三起半導體相關佈局的投資,完成交易後,鴻海手上就真正握有一座晶圓廠。

摩根士丹利在八月五日的報告中肯定此交易案,「鴻海持續投資符合其三加三策略的關鍵技術。我們認為這是加強它電動汽車零件供應能力的正確做法。」

劉揚偉透露,集團內半導體相關人員就有五千到六千人,未來都會逐漸集中到S事業群。而這座位在竹科內的六吋廠基地,也會變成鴻海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發產線。

面對比亞迪的成長,身扛鴻海轉型大任的劉揚偉,終於跨出半導體佈局關鍵的一步,能不能替發展電動車加值,外界都正拭目以待。
有人覺得這廠是爛鐵,但最新的碳化矽廠,就是用6吋廠生產。6吋對鴻海,根本是天作之合。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30期

本文摘錄自‎

鴻海買下旺宏老製程 為何是電動車絕配?

天下雜誌

2021/第7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