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I手機出貨將破億支
撰文:李科諺 自2017年起,AI便開始被討論,並應用在手機拍照與續航能力等優化用戶體驗上,但直到2023年ChatGPT暴紅,AI才真正躍進大眾的視野,輝達(NVIDIA)、超微(AMD)等快速崛起成為AI巨頭。至今年,AI題材熱度依舊,國發會前主委龔明鑫稱,AI發展的關鍵核心脫離不了半導體,這部分台灣極具優勢,從供給端來看,可以說「AI的時代,也就是台灣的時代」。 隨著AI應用逐漸普及在生活中,廠商開始將想法應用在終端與移動端,AI PC與AI手機也隨之出世。國際研調機構Counterpoint更稱,2024年將是AI手機元年,聯發科(2454)5月時與Counterpoint攜手多家生態夥伴聯合發布《生成式AI手機產業白皮書》,預計AI手機將在未來幾年高速成長,初估2024年AI手機出貨量將超過1億支,存量規模在2027年將突破10億支大關。而研調機構Canalys也預測,2024年估計AI手機出貨滲透率約5%,到了2027年AI手機滲透率將提升到45%。 而當前最具指標性的AI手機非三星(Samsung)的Galaxy S24系列莫屬,標榜透過生成式AI可達到通話即時翻譯、智能修圖(優化細節、重新構圖),並能用手指圈出部分內容,無需離開頁面就能取得Google搜尋結果。Galaxy S24在上市後,三星便成功奪回全球智慧手機銷量龍頭—2月份三星智慧手機全球銷售量達1,969萬支、銷售市占率達20%,已超越2月份蘋果iPhone的銷售量1,741萬台、銷售市占率18%。具備2功能 才能被定義為AI手機 不過,有些人可能會疑惑,AI手機到底是什麼?所謂AI手機其實目前並無明確定義,但資策會產業分析師徐瑋成認為可從2點切入: 1.在離網狀態下具AI運算能力:目前多數AI功能需連網,如同ChatGPT從用戶端將需求送出,透過雲端連接到伺服器運算,再將運算結果回傳至用戶端,但這過程中會增加資料外露的風險,因此AI手機強調在終端裝置離網狀態下的運算能力。 根據vivo揭露,其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雲端進行推理的成本1天約為人民幣3,000萬∼3,750萬元(約合新台幣1億3,342萬元∼1億6,679萬元)。若將推理成本分攤給終端,計算每年約可節約人民幣55億∼68億元(約合新台幣244億4,825萬~302億2,693萬元)的雲端成本,廠商在成本考量下亦有驅動力將推理成本分攤於終端。 2.晶片設計包含「獨立或集成式的神經網路運算元」:由於AI能力建立在算力上,因此在晶片設計上,處理器都必須採用「CPU+GPU+獨立或集成式的神經網路運算元(NPU/APU/TPU)」架構,與CPU和GPU相比,NPU、APU及TPU在架構上更能處理高吞吐量的數學運算。《生成式AI手機產業白皮書》也強調,AI手機需具備多模態能力,可以處理文字、圖像或語音等多種形式的內容輸入,以生成各種形式的輸出,例如翻譯、圖像生成、影片生成等,並能以直觀的使用方式快速反映用戶需求,這使得手機為生成式AI最快落地的消費性產品。 為了替讀者解析在AI手機浪潮下,有哪些台灣供應鏈可望受惠,《Smart智富》月刊記者專訪多位專家—永誠國際投顧總監陳威良、產業隊長張捷及徐瑋成,詳細分析如下:
聯發科》 與Google合作晶片切入多款中階手機 AI手機的核心便是晶片。前文提到的Samsung GalaxyS 24 系列, 其搭載的晶片Snapdragon 8 Gen 3,製造商為高通(Qualcomm)。同樣搭載此晶片的手機還有ASUSZenfone 11 Ultra、Xiaomi14。 而在台灣,則有聯發科設計、台積電(2330)製造的4奈米「天璣9300」晶片殺入AI手機市場,搭載此晶片的手機有vivo X100系列。另外,聯發科與Google攜手合作優化系統,消費者若使用搭載聯發科「天璣8300」晶片的中階手機,如Redmi K70E、POCOX6 Pro 5G、OPPO Reno12系列,便可體會到Google生成式AI技術的相關應用功能,進而提升中階產品的AI能力。晶片需求的增加,也為聯發科的營收帶來正向反饋(詳見圖1)。 耕興》 檢測詢問度高下半年訂單需求成長 依據MIT FutureTech的研究指出,大語言模型的成長速度約為每8個月翻倍且有加速的趨勢。而市場也正期待OpenAI的GPT-5推出,將會帶動AI功能升級、終端裝置也會有換機潮需求。隨著更多的AI手機規格問世,手機的檢測業務也會跟著提升,故張捷認為,檢測大廠耕興(6146)將會直接受惠。 3月法說會上,耕興總經理特助周煒哲表示,相較去年終端銷售疲弱,看好下半年AI裝置應用帶動銷售。雖然目前耕興主要業務為在檢測非AI的高階手機,不過AI手機檢測詢問度高,訂單需求持續增長,下半年將會認列較大量的AI裝置及WiFi 7檢測營收。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耕興的產能也須提升。公司當前的產能利用率約為7成∼8成,一般檢測時間需花費4到6週,隨著建構自動化,檢測時間將縮短8到9天。耕興下半年將繼續執行產能擴充,提高自動化程度,預計今年資本支出將在4億元左右。雖然投資恐會稀釋毛利,不過耕興也表示,隨著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將定義AI手機的檢測項目,未來可能會有針對AI功能、性能、安全性與軟體相容性的檢測,測試費用也將相對提高。 耕興今年前4月營收為15億2,391萬元、年減10.66%,不過2023年基期較高,否則與歷年表現相比並不差。今年營收主要看下半年AI終端裝置應用的檢測,能否成為推升營收與獲利的新動能。法人預估,若AI應用順利發酵,則耕興今年營收有機會挑戰前年50億1,500萬元的新高水準(詳見圖2)。
雙鴻》 水冷散熱營收將出現高個位數成長 徐瑋成分析師認為,隨著AI慢慢普及化後,在算力與效能不斷提升的前景下,散熱系統也需跟上。而國內散熱大廠雙鴻(3324),主要營業收入雖與AI伺服器相關,但在手機散熱產能領先本土同業,相關業務占整體營收近4%,若下半年手機出貨量上升,將可望直接受惠。雙鴻今年首季累計營收31億5,177萬元、年減約4%,但第1季是往年的淡季,第2季伺服器、水冷散熱需求明顯轉強,法人估計今年水冷散熱營收將出現高個位數成長,首季是今年營運谷底,第2季營收將季增1成(詳見圖3)。 一旦蘋果推出AI手機 蘋概股本益比可望上修 陳威良認為眾所矚目的蘋果(Apple),雖然尚未有明確的AI手機推出,但蘋果的優勢在於生態系完整,可直接推出整合手機、手表、Vision Pro的AI系統。摩根大通預計,蘋果今年發布的iPhone 16與iOS 18便將具備AI功能,但可能要到明年推出iPhone 17後,AI功能才會完整,屆時安卓和iOS陣營的AI手機大戰將正式開打,且這波AI手機換機潮將持續2年∼3年,即便蘋果起步較晚,仍可參與到AI手機題材的紅利。 只要AI iPhone帶起熱烈的買氣,蘋概股的本益比可望獲得上修,讓大立光(3008)、玉晶光(3406)、臻鼎-KY(4958)等蘋果長期合作夥伴揚眉吐氣。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