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無人送貨機搶先贏得制空權?
全球疫情一波又起,為了堅守社交距離,無人機送貨再度發光發熱,Amazon善用平台優勢及創新服務,力拚擺脫Google 與UPS 等企業的追擊,未來10年,它將一家獨大嗎?
文/劉容皿圖片提供/ Getty images、達志影像


▌陸空無人機商機
就跟自駕車一樣, 人口稠密地區的無人機技術遠比大多數人預期更加複雜, 也因此受到民航單位嚴格控管。除了無人機可能誤入飛機航線, 或者因為各類因素摔到民眾頭上, 成為另類「車禍」, 甚至在飛行過程中, 可能窺探到屋內的情況, 成為隱私權漏洞。由此看來, 無人機空投貨物到府除了法規問題, 甚至還會帶來其他風險。
2020 年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爆發,減少接觸成為世界主流,無人機送貨的特性成為優勢,尤其是疫情當下,許多人只能待在家透過網購紓壓。專家認為,透過機器人的協助,可以保持有效的社交距離。然而,無論是無人機、人行道機器人,甚至是發展許久的自駕車,都還沒有準備好應付如此龐大的需求,許多電子商務業者,包括Amazon 依舊靠人力來運送、交付包裹。
除了在空中,Amazon 也沒有忽略陸地。在疫情期間,Amazon 在2019 年開發的人行道機器人Scout 已經上線,在華盛頓州的史諾克米西(Snohomish) 和加州爾灣市(Irvine) 試行,交付數千件的包裹。就如同所有的新技術上路一般,Scout 無法證明自己足夠安全,可以獨立運作,雖然可以按預設的路線行動,但依舊需要有Amazon 員工陪同,確保機器人能安全抵達。甚至,抵達客戶家門口時,還得由陪同的員工從機器人的車箱中取貨。地上跑的機器人尚且如此障礙重重,天上飛的無人機不就難如登天?

▲Amazon 開發的人行道機器人Scout 上線,但仍需人類陪同。

▲Google 和UPS 同步瞄準無人機,搶先Amazon 拿到執照。
除了Amazon,Google 旗下的無人機送貨業者Wing Aviation 以及UPS 的Flight Forward, 早已捷足先登取得執照。差別在於,因為Amazon 可以無縫接軌現有的物流體系,更有潛力開拓全新的經營模式,因此備受各界期待。
Google 和UPS 雖然早一步拿到執照,看似擊敗Amazon, 但無人機送貨的成功與否, 向來都不在技術, 而是用途開發。例如:位於舊金山的無人機送貨公司Zipline,重新定義無人機用途,透過無人機在盧安達和迦納運送血漿和防護衣,凸顯關鍵點在於物流方式,無人機與否只是其次,最重要的創新反而是如何透過供應鏈管理改善現有的工作流程。 在無人機送貨3 強中,Amazon 及UPS擁有龐大的物流網路和既有需求, 所以開發出來的無人機模式, 可以用於自己身上;Google 則沒有, 每個產品都需要客戶。目前,Google 的送貨服務集中在對小型企業的測試上。例如:澳洲的墨西哥捲餅和狗食送貨服務;芬蘭的烘焙食品;美國的食品雜貨。UPS 則是利用本身的物流專業,為佛羅里達州的老人社區運送處方藥。Amazon 則是起步不久,只有在英國劍橋依照當地的實際需求,做過有限的試飛。
無人機的商機逐漸升溫,其他跨國的實體零售商也不甘落後,英國零售巨人特易購(Tesco) 與無人機送貨公司Manna 合作,將在2020 年10 月測試無人機送貨服務。對於特易購來說,無人機代表一種破壞性的創新。執行長劉易斯(Dave Lewis) 說:「有創新的強大管道非常重要,如此才能確保我們能預期並回應客戶的需求。我們也相信,我們的事業中加速迎接更多創新,其中必有商機。」而沃爾瑪(Walmart) 也啟動無人機載貨的試點,與無人機公司Flytrex 合作,希望靠此新技術了解客戶的看法並汲取經驗。

▲Amazon 隨著營收增加,人力成本也飆增,透過引進無人機可以降低人力負擔。
目前看來,無人機送貨或許是一種奢侈的服務, 但長遠來看, 可為Amazon 省下的不僅人事成本和送貨成本,還有增聘員工的成本。剖析Amazon 的營運成本, 最大占比是運貨和配送的成本, 總共高達30 %。同時,Amazon 旗下配送中心僱有20 萬名員工,並且人數不斷增加,導致人事成本大幅飆增,因此壓縮利潤(參見圖二)。而無人機就如同機器人一般,除了維修時刻,可以不眠不休的工作,可望減輕人力負擔。

此外,由於Amazon 擁有廣大的配送網路和快捷的送貨服務,尚未加入Amazon 平台的商家,也可能因此決定利用Amazon 的運送服務而非傳統的包裹服務,Amazon 的營收和規模也將因此日益壯大。
誰將主宰接下來10 年無人機送貨的天空, 目前尚難預料, 但Amazon 顯然占盡上風,未來是否繼進軍實體門市後,再掀一波令同業聞風膽寒的震撼,將是接下來最值得關注的零售業大事。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