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鏡能壯大Meta元宇宙?佐伯格的豪賭

佐伯格「全有全無」的豪賭


文/何佩珊

今年Meta Connect大會上, 該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佐伯格(Mark Zuckerberg)身穿的衣服,是AR眼鏡Orion之外,另一個引起討論的焦點。在他親自參與設計的衣服上,用拉丁文寫了一段文字, 意思是「 查克, 或什麼都沒有(All Zuck or All Nothing)」。

這被認為是「凱薩,或什麼都沒有,」這個與凱薩大帝相關之語的變形,意指全有或全無。這除了再次讓大家看到他對古羅馬帝國的愛好,也展現出他的野心。

外人看他,是一個全球三十億人社群帝國的擁有者,但在PC端和行動端都未能掌握底層作業系統平台,總是讓他感到處處受限。


▲既具時尚感,又能體現AI應用,Ray-Ban Meta的熱銷,成為Meta真正實現AR眼鏡願景前,重要的一支安打。達志影像

爭奪下個世代個人運算裝置主導權
AR眼鏡正是突破、擴展的關鍵工具


日前一場訪談上,他是這麼說的:「公司剛創立的時候,我們就像一群孩子,沒有資源和能力去定義下一個運算平台。」佐伯格說:「我希望能夠建立我認為理想的體驗,而不只是在其他人的平台上『 被允許』構建的體驗。」

他除了希望公司產品發展不再受到拘束,另一個隱憂,是對底層作業系統平台掌控力的缺乏,可能為他們帶來危機。


▲最具體的例子,就是二○二○年,蘋果宣布收緊用戶隱私政策,Meta旗下社群平台的廣告業務首當其衝,一度造成股價大跌。當時Meta曾大動作登報向蘋果抗議,但最終還是只能低頭。

這是為什麼即使過去兩年,各大科技巨頭緊縮支出,Meta自己也喊出效率年,他仍力保實境實驗室(Reality Labs), 持續投入大量資源。根據財報,自二○年起算,到今年上半年,該部門累計虧損已經超過五百億美元(新台幣一兆五千九百億元)。

這個外人看來瘋狂的行徑,為的,就是要爭奪下一世代個人運算裝置平台的主導權,他要建立一個真正的科技帝國。

AR眼鏡正是他突破既有行動裝置平台的工具,藉此拓展他的元宇宙王國。

Meta技術長伯斯沃斯(Andrew Bosworth)說:「我們從來不喜歡稱自己為社群網路公司,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

終於,經歷十年磨練,佐伯格在今年的Meta Connect大會上,端出第一個AR眼鏡Orion,也確實讓人見識到,他們磨出來的這把劍,有多鋒利。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有一套全壘打理論:在棒球場上揮大棒,最多就是拿四分,但經營事業時,每隔一陣子,你可能一上場就拿一千分。

AR眼鏡, 會是Meta揮了十年空棒之後,拿下的那一千分嗎?


▲重量、價格和使用者體驗,是蘋果MR頭盔VisionPro還無法成為市場主流個人運算裝置的原因。法新社

它不像蘋果、Google可串聯自家手機
消費者體驗恐成被超車破口


毫無疑問,Orion讓市場驚豔,AI的爆發性成長,也為Meta帶來轉機。但,握有一把利劍,不代表就能建立一個帝國。

最大的難題,是缺乏行動作業系統平台。

而這一點,從Orion的產品組合,可以看到他們在未來將面臨的挑戰。

各種Orion的體驗心得指出,這個AR眼鏡的重量很輕、視野夠寬、互動性佳,有諸多亮點。但大家也注意到,在眼鏡之外,這個產品的完整樣貌,還包括一個可以偵測神經傳導的肌電圖(EMG)腕帶,以及一個被稱為「冰球」(Puck) 的無線運算裝置。

腕帶的存在,是為了讓使用者不必發出聲音、不用有大動作,也能和AR眼鏡互動。

冰球的角色更關鍵,主要目的是要幫眼鏡分散對算力的需求,以此減少眼鏡本身需要具備的運算能力、電力,進而減少裝置的體積和重量。也因此,眼鏡如果距離冰球太遠,就會失去作用。

這是Meta解決AR眼鏡設計難題的方法,卻也是對手彎道超車的機會。

以蘋果為例,比照相同模式,他們不需要讓消費者購買和攜帶額外的裝置,只要將眼鏡的算力轉移到iPhone,再搭配蘋果手錶,就有機會達到相同效果,且這樣的做法,還可能讓眼鏡與手機上的既有應用,有更流暢的溝通與互動。

同理,Android手機業者,也可以走這條路。據了解,目前三星、Google與高通的這個組合,就正在朝這個方向開發。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柳育林認為,這三者的組合,可以分攤風險,也是合理的資源配置,在當前局勢,是很不錯的策略。


▲Meta首款AR眼鏡Orion大受好評,可說是一次成功的技術火力展示,證明過去十年的投資沒有白費。取自Meta官網

對比之下,Meta如果要讓AR眼鏡跟消費者手上既有的手機順暢溝通,必須取得兩大作業系統的支援。若蘋果和Google兩大守門人不放行,就可能遇到諸如每次要跟手機應用互動,就得先解鎖手機;或是眼鏡收到手機上的訊息推播,手機上卻還是顯示未讀,無法同步等,各種破壞消費者體驗的狀況。

當然,Meta可以想辦法繞道,試著破解,但一來,繞道意味著要花費更大的研發能量與時間;二者,這樣的解法,往往不完美。

Meta其實不是第一個面臨這種窘境的玩家。

台灣科技大廠前高層指出,過去華碩推手機結合平板的變形金剛產品、三星早期發表摺疊機等,都曾面臨過類似挑戰。

他表示,一開始大家會想辦法去破解,自己為創新開路,「但Google沒有支援,你的workaround(變通方法) 就會有很多使用者體驗問題。」 他說。

創新,目的是想藉此取得市場領先地位,但以行動市場過往的經驗來看,最終可能上演的劇情卻可能是,Google訂立自己的標準,原本跑在前頭的創新者,只能放棄既有開發成果,回頭去支援Google的標準版本。

既沒爭到領先地位,反而還會比競爭對手耗費更大的力氣。

這也再次反映出,佐伯格為什麼如此渴望擺脫既有行動生態圈的箝制。

「等到Google、高通跟三星這個產品出來,如果設計得不錯,會被很多品牌廠大量複製。」一名任職於國際科技大廠的AR裝置開發者預期,一旦這組合的產品成氣候,對Meta現階段創造出來的領先,就會是一大變數。

更別說,軟硬體都在自己手上的蘋果,優勢可能比上述組合更顯著。

「如果Apple要追,永遠會快。」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所指的,不單單只是蘋果在作業系統層擁有主導權、對軟硬體整合的擅長,也包括他們的硬體製造與銷售能力。

從Ray-Ban Meta這個產品, 可以看出Meta在硬體終端量產經驗的缺乏。

佐伯格在一次訪問中揭露,初期他們預估第二代Ray- Ban Meta AI眼鏡,會是第一代銷量的三至五倍,「我們大大低估了。」他說,不同於軟體開發可以快速應變,硬體生產如果事前錯估需求,後續即便增加產線,也要等上一段產線建置與調整期。當產品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就更難預測市場實際需求的成長曲線。

上述例子,還只是硬體製造的其中一環,另外像是零組件採購、議價,到商品的終端通路銷售,對Meta也都是陌生的。


掌握用戶需求、扎實技術成領先底氣
佐伯格拚再加速,創造更大差距才能贏


當然,現階段Meta仍有領先之處。

一來,他們在市場上已經有一款熱賣的AI眼鏡,這讓他們有機會透過使用者反饋,比對手更精準掌握用戶需求。

第二,是扎實的技術研發實力。

在微軟、Google等業者陸續淡出AR眼鏡開發後,釋放出來的人才,大都為Meta所吸收;此外,Meta實境實驗室裡面,從電池、光學到硬體機構件和AI應用等,每個垂直領域都有從各大學、研究機構招募來的專家學者,是從基礎研究去發展先進技術。

這些研發人員不只擁有高薪,能夠取得的研發經費之高,經常連內部人員也感到不可思議。

這是為什麼去年蘋果發表MR頭盔Vision Pro之後,Meta感到鬆一口氣。伯斯沃斯表示:「當競爭對手推出產品時,你唯一擔心的,是他們已經取得了你沒有的突破。」但他們在Vision Pro看到的,都是已知的材料,和他們已經具備的技術。

業界人士對於Meta在AR技術研發的實力,有相當高的肯定。即便這樣的技術領先,不足以成為護城河,但確實為他們贏得了時間。

要實現元宇宙帝國的大夢,他們只能想辦法在對手趕上來之前,再加速,創造出更大的領先差距。

Orion最多只能算是一顆接近全壘打的強勁界外球,但佐伯格做為幾大科技公司當中,極少數仍在執行長之位,且對經營決策擁有實質影響力的創辦人,就像他身上那句「全有或全無」,他對於打造科技帝國的堅強意志,勢必會讓他們在擊出全壘打之前,持續一次又一次,全力揮擊。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10月 第1925期

本文摘錄自‎

AR眼鏡能壯大Meta元宇宙?佐伯格「全有全無」的豪賭

商業周刊

2024/10月 第19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