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錢、傷感情」,新世代最需要的一堂理財課

文.換日線編輯部


▲對絕大多數青年世代來說,「談錢俗氣」或「談錢傷感情」的傳統觀念,在今日顯然已不再適用。圖/Shutterstock

2008金融海嘯後,全球歷經長達10年以上的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年代,儘管投資市場在各國政府大印鈔票的資金狂潮下、熱度與日俱增,但對絕大多數沒有雄厚資本、也無投資專業的青年世代來說,這些資本市場的「榮景」卻似與自己毫不相關──現實生活中,面對的是薪水漲幅追不上通膨,加上資產價格暴漲,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父祖輩口中的「30而立、買房成家」,幾乎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而轉眼間,當美國為首的各國央行開始升息循環,氾濫資金一一回籠後,股匯市震盪、裁員潮更接踵而來,又再一次重擊青年族群,對你我嚮往的「財務自由」甚至退休準備,形成更大的挑戰。

事實上,許多客觀數據和主觀感受調查都顯示,這個時代,對如今40歲以下、尤其初入職場的20歲年輕世代來說,在「財務面」上恐怕並不友善。而這個情況並不僅止於臺灣而已,甚至可說舉世皆然。

遍及各國「普遍比上一代更窮」的嚴峻挑戰

舉例來說,在美國,包括聯準會(FED)在內的多家政府或專業金融、市調機構,近年來陸續公布的多項世代財富調查都指出,1980年之後出生的千禧世代,是美國自二戰結束後「首次平均所得低於上一輩的世代」,而在1990年代末段到2010年間出生的Z世代,面對的職場薪資條件更為嚴峻。

前身為知名投行美林證券的美銀證券集團(BofASecurities)於2021年公佈的調查,更徹底顛覆了許多人對「美國人成年後大多財務獨立搬出家裡、不再靠父母」的迷思。根據該調查顯示,如今有高達70%的美國18-34歲年輕世代「正在或即將接受父母金援」、當中近6成(58.2%)的年輕人更表示「若無父母金援,無法負擔包括住房在內的生活開銷」;美國皮尤中心(PEW)2022年的最新調查也顯示,近5年來美國子女成年後仍住父母家中的比例逐年攀升,截至2022年7月,18-34歲者達32%創歷史新高、18-24歲者比例更接近一半。

高昂的大學學費與隨之而來的學貸、40年來最嚴重的通膨,加上新冠疫情的衝擊,都讓美國無數青年不得不成為「啃老族」,接受X世代父母「動用家庭緊急預備金」援助。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社會福利相對完善的加拿大和西歐各國。加拿大認證會計師協會(CPA)首席經濟學家David-AlexandreBrassard在2023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在該國的千禧世代和Z世代,與美國同樣出現「財務狀況不如上個世代」的困境;西歐各國的狀況更早非一日之寒,自2009年前後歐債危機爆發至今,多數國家的青年失業率均長期處於二位數以上,形成社會中的高度不穩定因子。

來到亞洲,青年世代面臨的財務挑戰只是有增無減:在日本,政府罕見公開告知全體國民,未來的國民年金恐大幅縮水、民眾必須及早準備,並推出投資免稅政策鼓勵全民「理財防老」,也因此升高了青年族群的危機意識;在韓國,虛擬貨幣「LUNA」的大崩盤,仍擋不住長期面臨高度貧富不均、低薪過勞的MZ世代,前仆後繼湧入高風險的加密貨幣市場求一個「翻身夢」;而對岸的中國,青年世代也正面臨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的失業潮。

難怪近年綜觀各國際媒體針對青年世代的特寫報導,從「新失落的一代」、「啃老族」到「躺平世代」⋯⋯等等,幾乎不見樂觀的形容。

前所未有的「易得性」,也造就截然不同的理財觀

所幸,在對青年族群極為不利的財經、就業環境下,還是有些「相對正面」的消息。

例如,由於金融科技的發達,網路媒介深入全球每個角落,新世代取得投資市場資訊、專業分析報告,甚至進場實際交易的成本,也來到前所未有的新低。

「1995年前後我開始投資,那時候買賣股票要趕去『號子』或打電話給營業員;一般人要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分析報告,則得自己想辦法去拜託分析師或成為券商VIP⋯⋯」,專業投資資歷已逾20年的野村證券副總張繼文笑著回憶,「但現在這個時代,幾乎所有專業資訊都變得唾手可得,大家可能反而認為這些不值錢、反而想找別人不知道的『小道消息』了。」

資訊取得的高度便利性,讓即使非金融本科或職業的一般人,更容易透過自身研究,取得與投資理財相關的專業知識,再加上社群媒體的發達,資訊流通遠比以往快速,既無國界也無時差,種種因素交互影響之下,我們也因此看到新世代投資人,展現出許多遠不同於以往的理財觀念。

其中一項趨勢,是「人人都是分析師」:富蘭克林投顧資深副總羅尤美觀察,當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平臺,成為新世代主要的資訊來源與交流管道時,也意味著機構投資人對市場的影響力,逐漸不比當年。再加上金融海嘯後如「佔領華爾街」運動在全球遍地開花,加深了大眾對所謂「專業」金融業者的質疑與不信任,以及社群媒體演算法的乘數效應,容易讓未必有所根據、但網路聲量較大的投資訊息以等比級數的方式傳播,在在加速了投資市場的「扁平化」。如「少年股神」等眾多新興網路投資意見領袖的興起,正是這個時代趨勢下的產物。

第二個趨勢,是許多青年學習理財的目的,不再如過去主流的想法般以「量入為出、穩健獲利」為主。日漸高漲的通膨與房價壓力,相較於薪資成長的停滯,加上前述趨勢談到的資訊去中心化,已讓越來越多投入投資市場的青年族群選擇用高風險、甚至高槓桿進行投資,「投資」的目的,儼然變成賭一個短期內達成「財富自由」的翻身夢。

美國《雅虎財經》(YahooFinance)曾針對震驚美國金融業的「遊戲驛站軋空事件」(詳見頁16-17)刊登評論指出:「其實對多數新世代投資者而言,華爾街早就形同賭場,所以(高風險投資)有何不可?」

事實上,從比特幣的崛起到暴漲暴跌、非同值化代幣(NFT)熱潮的曇花一現,到各式「OO概念股」因網紅背書而快速水漲船高,都反映出新世代投資者不再一味遵循主流投資哲學、寧可承受更高風險尋求「新致富工具」的心態。


▲各國際媒體針對青年世代的特寫報導,從「新失落的一代」、「啃老族」到「躺平世代」⋯⋯等等,幾乎不見樂觀的形容。圖/Dikushin Dmitry@Shutterstock

「非主流」投資成顯學的光與影

這樣「非主流成為主流」的趨勢,往往為投資人帶來極大風險,卻也有可能為社會帶來正向的改變:例如近年來在投資市場上方興未艾的「影響力投資」,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所謂影響力投資,指的是一般投資人或機構投資人(如發行共同基金的大型金融機構),藉由選股策略,有意識地支持「正在實踐永續價值」的企業,從而在投資尋求自身獲利的同時、得到對社會的「正向回饋」。

英國知名投資機構施羅德的永續投資主管AndrewHoward表示:「近年我們看到(市場)一個顯著的轉變,投資人、尤其新世代的投資者,從僅僅是『避免』投資特定有害行業或產品,轉而到積極『尋找』以負責任和永續方式管理的投資。」

這個投資潮流也在臺灣發酵。根據施羅德投信和政大商學院合作進行的「2022影響力投資大調查」,有高達8成的臺灣投資人看好影響力投資的長期報酬,且臺灣投資人對參與影響力投資「意願」指數高達81.6分,當中無論是「目前正持有影響力投資相關金融產品」、「有意願參與相關投資」與「對影響力投資的了解程度」,均以30世代的年輕族群得分最高。

是時候開始「認真談錢」了

綜觀以上所有趨勢和變化,或許100個人會得出101種不同的結論與觀點,但相信有一點會是大家的「最大公約數」,即對絕大多數青年世代來說,「談錢俗氣」或「談錢傷感情」的傳統觀念,在今日顯然已不再適用。

面對大環境的種種不利因素,網路上投資資訊紛雜並陳、無奇不有,加上跌破眾多專家眼鏡的「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要如何建立屬於自己、不致隨波逐流的正確理財觀念,從而擁有更為充裕的金錢資源,好幫助自己實現夢想,恐怕是這個時代,每個尚未達到「財務自由」的新世代,無論背景和學經歷為何,都應該好好研究、終身學習的一堂課。

因此,接下來,就讓我們從直擊各國新世代的「投資現場」開始,一起探究新時代下該如何理財的不同面向吧!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 秋季號/2023

本文摘錄自‎

「不談錢、傷感情」,新世代最需要的一堂理財課

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

秋季號/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