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已砸上百億,為什麼仍缺水?

前瞻已砸上百億,為什麼仍缺水?
全面揭露水環境建設經費花到哪去了


去(有颱風登臺的紀錄,水庫蓄水量2020)年,台灣創下56年沒持續低迷。經濟部長王美花近日祭出限水令,宣佈台中及苗栗4月6日起實施「供五停二」供水措施,還有新竹市中隘裡、南港裡部分區域,最近也被納入停水範圍。全檯面臨缺水危機,而早已超前部署的前瞻水資源建設,到底能不能面臨未來極端氣候的挑戰呢?

◎唐筱恬


▲為防範於未然,蔡政府在前瞻基礎計畫中的「水環境建設」,預計8 年投資2500億元;如今國內水情告急,面對未來極端氣候的挑戰,提前部署的水資源建設是否能派上用場? 圖為新竹寶山水庫,蓄水率僅約2 成。( 資料照,盧逸峰攝)

攤開行政院於2017年核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水環境建設」預計8年投資約2508億元,分為「水與發展」、「水與安全」及「水與環境」3大項目。根據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向經濟部調閱的水環境建設資料指出,截至2020年底為止,水與發展計畫預算數共編列251億元、水與安全160億元、水與環境68億元,金額相當龐大。

攸關水資源開發的「水與發展計畫」雖是水環境建設的最大宗,但改善河川與排水的水與安全計畫、攸關綠美化的水與環境計畫,兩者相加也與開發水工程相當,這樣的比重,於現在旱象難解之際,成為被檢討的重點之一。

林為洲認為,前瞻建設裡的治水、綠美化等工程,該編列就編列,但水與發展工程計畫已編了上百億,如今看到效果的只有「桃園新竹備援管線工程計畫」,每天可從桃園石門水庫引20萬噸的水到新竹,滿足大新竹地區一天60萬噸需求量的3分之1,成為新竹科學園區的救命水。
「前瞻多著重在水庫、輸水工程」
陳椒華:若不下雨怎麼辦?


曾任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的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指出,前瞻建設重點是針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改善,但面對極端氣候,前瞻建設重點顯然多著重在輸水工程、水庫、排水等,若天下不下雨仍然無法改善缺水問題,這突顯耗水產業不能無限制開發,產業政策、經濟發展都要重新評估。

盤點前瞻經費,其中水與發展計畫最大宗的就是「烏溪鳥嘴潭人工湖工程計畫」,總工程預算達199億元,截至去年為止已執行約106億元,預計2024年底完工,預計供彰化縣、南投縣草屯一帶用水;其次就是無自來水地區供水改善計畫,現已執行57億元,解決偏鄉無水之苦;第三則是石門水庫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計畫,已執行20多億元,目的是為延長水庫壽命,預計年底才能完工。


▲「桃園新竹備援管線」2 月正式通水,總統蔡英文赴現場視察。( 取自總統府網站)

另外,還有諸多水資源計畫在這次缺水大戰裡,扮演了行政院長蘇貞昌口中「超前部署」的角色。例如桃園新竹備援管線工程計畫已編列19億元、伏流水開發計畫也編列了13億元,還有水利署推出的緊急抗旱措施,包括新竹緊急海淡廠、抗旱水井、再生水等。
水資源建設緩不濟急?李鴻源:檢討用水才是關鍵

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指出,去年10月底乾旱嚴重休耕,當時政府就應該知道缺水的嚴重性,但許多建設都緩不濟急,建設海淡廠、水回收再利用廠都要3到5年的時間;而且海淡廠將造成海水污染,屆時徵收土地、環評能否過關?伏流水沒有全盤評估各地區的安全出水量是多少?會不會造成地層下陷?這些政府都應該通盤考量,不能貿然執行。


▲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認為,政府並未重視去年的水情警訊,而現行許多建設則緩不濟急。( 資料照,蔡親傑攝)

近日,為因應缺水之苦,水利署規劃未來10年投入1600億元,透過水庫清淤、壩體加高,及推動再生水、海淡水、人工湖、伏流水,與強化供水管網等方式,預計2031年可增加每年10億噸水量。

對於水庫壩體加高,李鴻源憂心說,壩體加高計畫只適用於「小水庫」,大水庫要加高跟蓋一座水庫一樣,工程難度非常高,必需精密計算,地質承受得了嗎?能抵擋多少水壓?必須把大壩的安全視為第一優先考量。況且現在面對極端氣候,就算加高水庫很可能也是「裝空氣」,所以應該要拋開開源的思維,而是檢討農業工業用水比例、利用工業回收水、推行節水措施等才是根本之道。


▲台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嚴峻旱象,陸軍52 工兵群進駐鯉魚潭水庫清淤。( 資料照,軍聞社提供)

台灣水情十分嚴峻,政府雖加快腳步搶水,但隨著台灣在中美貿易戰下,科技產業發達,產業製程更是不能一天沒有水,成為政府接下來的挑戰。林為洲就示警,台積電人士向他透露,台積電下一步的2奈米、3奈米新廠都位於新竹,要與三星拚市場佔有率;另外友達、群創、力晶都會量產,屆時新竹科學園區保守估計每日將增加15萬噸水,「屆時政府能供應得了嗎?」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79期

本文摘錄自‎

前瞻已砸上百億,為什麼仍缺水?

新新聞

2021/第17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