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思考迎戰一○八課綱
考招新制——學習歷程全攻略
一○八課綱上路一年,搭配的一一一考招新制,即將適用於今年的高二生。針對爭議最多的學習歷程檔案,《天下》特別整理關鍵問答,帶讀者一次了解。「在這個時代,學校無法教孩子所有事,只能給他們方法。」專訪OECD教育主席、哈佛教育專家、前奧美全球董事長、金曲入圍歌手9m88,除了PISA明年重點「創意思考」,未來人才還要具備哪四大特質?
文—田孟心 攝影—黃明堂
二○二○年,一隻病毒,使得人群疏隔,企業閉關,國境封鎖,顛覆了所有人的日常。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颶風、水患、大火無情肆虐,人與人間的族群對立、政治動盪,也從未停歇。
長期而言,在前方等著人類的,還有全球政經秩序重組、人工智慧強勢進攻、部份國度的高齡化,以及更嚴峻的氣候變遷。
麥肯錫也預估,二○三○年,全球四到八億個工作會被自動化科技取代,同時將有全新的工作出現。顯然,下一代要面對的,是一座此刻難以想像的世界。我們無法期待填充給學子滿滿的學科知識,他們就能應付複雜莫測的未來。
這是為什麼,近年國際間的教育論述,都往「解決問題的能力」轉向。各國教改也紛紛走向能靈活應用的「素養」,而非死記硬背的「知識」。
台灣跟上這波浪潮的速度不算慢。去年,國小到高中啟動了以素養為核心主軸的「一○八課綱」,大學端,開始挑戰專題式的客製化學程,為的就是希望下一個世代的人才,能在變動中立足。
一九年,《天下》教育特刊深度解析一○八課綱的三面九項素養。二○年的教育特刊,將更深刻討論素養教育在全球蓬勃發展的新趨勢——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才須具備五大特質:創思力、跨域力、科技力、自學力、幸福力。
創思力素養代表PISA也加考
一九年九月,上百位各國教育領袖聚集在倫敦的一場大會,包含諾貝爾獎得主威曼(Carl Wieman)、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主席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英國創新基地Nesta執行長周若剛(Geoff Mulgan)等。
這場由OECD舉辦的盛典,談的是「創意與批判思考」(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為什麼教育界關注創意與批判?
OECD一九年調查,目前一四%的工作已完全被自動化取代,三二%的工作正在大幅改變,數位化、自動化、人工智慧來襲,人類與機器人不同的那份「原創、反思」的能力,前所未有地重要。
麥肯錫研究也指出,使用創造力與批判性思考的高認知工作,在二○三○年前會愈來愈多,在美國,聚焦創造力的會增加四○%,批判性思考的則增加一七%。
世界經濟論壇(WEF)一八年、二二年兩屆「未來工作」調查,創造力與批判思考都是持續在前五名的技能。
經濟發展之外,「創造力」也與個人幸福感有關。九○年代,著名的「心流理論」就指出,人類專注創造時,會產生忘我的愉悅感。許多研究也顯示,創造力能引發長期的正向情緒狀態。
而在真假訊息愈來愈多的時代,「批判性思考」與維繫民主社會的關聯,更無需多言。
其實,早在五年前,美國等十一個國家的部份學校,已啟動OECD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的「創造與批判思考在學校」計劃,將一套新的模式運用在教學中。
去年OECD在倫敦的大會,也揭示了明年PISA考試的選考項目「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會如何進行。
PISA是衡量世界各國十五歲學生素質,最有公信力的指標測驗,一向以素養導向的考題聞名。三年一次的PISA,除了固定考科數學、科學與閱讀,近年每屆都會有一項變動的科目,一五年是合作式解決問題能力,一八年是全球素養,二一年即鎖定「創意思考」(台灣以外的國家因疫情延後至二二年施測)。
跨域力混合型職位愈來愈多
以創意聞名的廣告業,前奧美全球董事長楊名皓(Miles Young)認為,「創意,是將兩件毫不相干的事物,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這帶出另一個重要素養——跨領域的能力。進入二十一世紀,T型人才的聲浪就不曾止息,凸顯人才不只需要專業,還得廣泛理解其他領域。時序邁入二○二○,根據美國職業大數據分析公司Burning Glass研究,「混合型職位」(hybrid jobs)的人才需求愈來愈高,傳統單一領域、科系的專業更受到挑戰。
畢竟,新時代的種種問題如氣候變遷,一個抉擇往往牽連環境、政治、經濟,難以被一刀切成獨立的專業看待。
在就業市場上,根據台灣一○四人力銀行調查,跨領域人才擔任管理職的比例較高,且無論年資,薪資彈跳幅度都高於專注單一領域者。
世界各國大學早已關注到這項趨勢。麻省理工學院投資十億美元打造一所聚焦「人工智慧」的新學院,去年開課,二○二三年新建築將完工。
學院的五十名教師並非都是AI專業,而是有政治、社會科學等領域,目的是讓不同領域能互相激盪,改善人工智慧帶來的社會問題。
疫情,更加速了大學跨領域教育的改革。
「疫情給我們更強烈的動機,研究與教學都必須要更目標導向、跨領域,」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表示,二二年會在廣東開設一座新校區,那裡不會再有傳統學科,而是專攻聚焦永續能源、不平等、都市政策等跨域主題。
目前,台灣有多間大專院校開設跨域學院,不分系、客製化學程,也愈來愈多。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