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體育強國還缺哪些拼圖?
「我希望更多人看到這次沒有奪牌、甚至沒能參加奧運的選手⋯⋯。」東京奧運男子羽球雙打金牌得主李洋這麼說。在奧運的激情過後,像李洋這樣,代表台灣站上頒獎台的頂尖選手與教練,關心的不是個人待遇,而是怎麼讓其他運動員更接近夢想。想提升台灣的體育環境,延續得來不易的成績,奧運英雄的願望,是非聽不可的建言。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鄭閔聲、陳亭均、陳偉周 研究員‧吳佳穎
你不光是為了自己奮鬥,也是為了那些曾經有夢想的人奮鬥。」這是體操教練林育信傳記式電影《翻滾吧!阿信》裡的經典台詞。成長在一般人認定「練體育沒前途」的年代,阿信沒機會以選手的身分踏進奧運殿堂;退役之後,他用二十年的時間,不間斷地訓練潛力新秀,夢想著這群孩子能有一天,「 代表台灣摘下奧運體操金牌。
東京奧運,是迄今最接近夢想的一刻。八月一日舉行的男子鞍馬決賽,接受林育信指導十九年的「鞍馬王子」李智凱,完美執行拿手的湯瑪士迴旋,穩健下馬,獲得全場次高的十五.四○○分,與金牌得主僅有○.一八三分些微差距。銀牌雖不完美,卻已為台灣體操翻開新頁;更何況,二十五歲的李智凱,三年後仍有望再次衝擊奧運金牌。
這對師徒,當然不光是為了自己奮鬥;他們聯手締造的成績,也絕不是單憑個人努力就能達成。
在林育信擔任選手的年代,台灣缺乏專業體操訓練場館,多數的家長也反對孩子從事這項容易受傷,又不容易養家活口的運動,這樣的艱困環境,直到李智凱二○一六年闖進里約奧運,以及台灣選手在一七年台北世大運、一八年雅加達亞運的傑出表現,才出現了結構性的翻轉。
「這幾年的國際賽事,讓台灣看見智凱奮鬥的過程,體育課本都有描述他的故事,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學習翻滾。國家也更重視體操,編列非常多出國比賽和移地訓練經費,讓選手無後顧之憂在國外磨練。能好好訓練,選手質量就會好。」返國隔天接受《今周刊》訪問時,林育信一再地強調,是整體環境的改善,驅動台灣體操成績突飛猛進,「不是只有教練和選手,就能進步。」
東奧二金、四銀、六銅獎牌數史上新高,超越前三屆總和
檢視中華民國體操協會財務報表,可以印證林育信的觀察不假。一六年,協會接收的補助款約一千萬元,隨後逐年增加,一九年已達三三○○萬元。細分項目,一九年除了亞奧運培訓計畫編列近千萬元預算,政府還另針對參加國際競賽,補助約八五○萬元。
更受民眾支持與政府重視的,不只是競技體操。在東京奧運男子羽球雙打與王齊麟搭檔奪金的李洋,也深刻感受台灣社會對羽球運動的關注度,在過去四年明顯升溫。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北羽球公開賽,這是台灣最大的國際賽,六、七年前是免費,還沒人進場,到三、四年前開始可以賣票,兩年前出現爆滿觀眾︙︙,觀眾多固然是行銷進步,但也是小戴(戴資穎)、阿天(周天成)等人的努力,讓羽球被更多人注視,想要進場替台灣羽球運動員加油。」李洋對《今周刊》說:「身為選手,我也想為他們,創造更多屬於台灣的成就。」
或許真是熱切注視的目光,激發了台灣選手追求成就的企圖心,進而在東京奧運取得二金、四銀、六銅。儘管依金牌數排序的獎牌榜上,台灣僅名列第三十四位,未超越○四年雅典奧運的第三十一位,但十二面獎牌不僅是史上新高,更超越過去三屆奧運的獎牌總和。
但在熟悉體育政策的專家眼中,台灣能創下空前佳績,物質資源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精神上的支持。
東奧奪佳績 背後打底的3件事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奧運英雄的願望
今周刊
2021/第128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