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台積電賺錢的1張好牌與2大策略

打過世界級戰爭,領導台積電崛起的主帥,如何回顧台灣半導體發展歷程?張忠謀接受《財訊》專訪,談他眼中全球半導體大廠的興衰以及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的崛起關鍵,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祕辛。

文/林宏達、林苑卿



「你是所有媒體裡第一位記者,把台灣放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來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一月底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說。

攤開本刊整理的全球半導體產業五十年來的十大巨頭消長,張忠謀指著在一九五五年時排名第四的希凡尼亞(Sylvania),「這家公司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那時還是電晶體。」他接著說「那時連排名第一的Hughes 規模都很小,不能夠算數。」

一九七二年,張忠謀剛升任德州儀器半導體事業部門的總經理,那一年,德儀是全球營收最高的半導體老大,而張忠謀是統領德州儀器半導體集團全球四萬名員工的總經理。

同年,英特爾才剛成立第四年,已被張忠謀視為「最強對手」,他和英特爾的競爭,因為德儀執行長致命的策略誤判,而被迫中斷,英特爾就此站上全球半導體的顛峰。

離開德儀到台灣接任工研院院長後,張忠謀洞察台灣發展半導體的優劣情勢,成立全世界第一家專業晶圓代工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

三十年後,在他領導下,台積電從一家新創公司,變成市值和製程技術足以和英特爾比肩的半導體巨人,台灣因這個創新的商業模式,發展出獨特而綿密的代工供應鏈,從零開始,逐漸變成全球半導體重要聚落。

時光倒轉五十年。打過世界級的戰爭,領導台積電崛起的主帥,如何回顧這段歷程?一月底,張忠謀接受《財訊》兩次共四個小時的專訪,談他眼中全球半導體大廠的興衰以及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的崛起關鍵。以下是這次專訪內容:

記者問(以下簡稱Q):過去五十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排行競爭激烈,可否談談早期產業狀況?

張忠謀答(以下簡稱A):我是一九五五年加入半導體業,就是你表上的頭一年,然後在五八年加入德儀(Texas Instrument),一直到八三年才離開。(編按:一九六五年到八五年, 德儀是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前二名的公司)。

半導體的發展要從一九四八年AT&T貝爾實驗室發明Transistor(電晶體)開始算起;不過,當時並沒有半導體產業,直到五二年,已經很多人知道電晶體這項技術未來一定很重要,AT&T便背負著社會責任,將這項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使用。許多大公司都買了這個授權,德儀也去買了這個技術,當時它還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RCA、GE、Sylvania還有Motorola,通通都比德儀還要大。

到一九六五年,德儀已經是相當神氣了,在半導體事業應該也有一萬左右員工。當時,我已經從史丹佛拿到博士學位回到德儀,我是六四年去做德儀Germanium Transistors(鍺電晶體)單位的總經理,當時這個單位的營收規模最大,但不是最有前途的事業;六五年我接Silicon Transistors(矽電晶體)總經理、六六年接Integrate Circuits(IC積體電路,將多個電晶體製成更為複雜的電路)總經理,真的是所謂一年一升遷。

一九七二年,我成為公司集團副總裁同時為半導體集團總經理,德儀所有的半導體都歸我管。這時我才三十幾歲,升職又快年紀也輕,應該是我一生當中,最值得懷念的時期。

Q 你在德儀時,半導體營收規模世界第一,英特爾卻後來居上,轉折點是什麼?

A 德儀有兩個戰場,第一個是記憶體,這是我最大的挑戰;另外一個戰場,我們是有絕對的優勢,就是計算機的晶片。但一九七二年德儀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個錯誤就是德儀認為,半導體業已經相當成熟了,不容易再大幅成長,而改以消費品為未來發展的經營主軸,卻因此拖垮了全公司,包括曾經稱霸全球的半導體部門。這就是九五年英特爾超車德儀的關鍵。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第653期

本文摘錄自‎

張忠謀:台積電賺錢的1張好牌與2大策略

《財訊》

第6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