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防疫、送餐 最強機器人在身邊
一個年成長逾4成的全球產業新寵:服務型機器人,正火熱崛起。別以為機器人只是工廠的機械手臂,隨著人工智慧等科技突破,舉凡物流、醫療、照護⋯⋯各領域,一台台機器人加速走入日常。這不只是各國瘋搶的亮點產業,也是台灣到國際拚搏的新機會。 撰文‧萬年生、王子承 三個最新應用場景,揭示了全球服務型機器人產業正加速崛起! 歷經十五年研發,今年六月中,日本軟銀旗下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售價七四五○○美元(約新台幣二二○萬元)的網紅機器狗「斑點」(Spot),正式開放企業預購。 防水的斑點身手矯健,每秒能行走一.六公尺、可爬樓梯,裝了鏡頭的眼睛視野廣達三六○度,在攝氏負二十度到四十五度都能運作,可協助偵測建築工地、工廠、核電廠等高危險環境;疫情期間,新加坡政府還靠它估測公園等地的人潮聚集程度,提醒民眾保持社交距離。 全球都在瘋服務型機器人! 從工廠走進人群 年產值上看兆元 九月中,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雲,最新推出自動物流機器人「小蠻驢」。這款機器人可自行規畫路線,確保物流效率,充電一次可覆蓋一百公里,每次可在指定社區、校園內,運送五十個包裹到「最後一哩」(Last Mile)。 鏡頭轉往台灣。台中逢甲商圈旁,也出現了一家全台最大的全新智能旅店:浮雲客棧。這裡有機器手臂幫忙寄放行李,進房後,需要牙刷、毛巾等備品可透過電話呼叫;肚子餓時,拿起手機刷QR code訂餐,客服、店家會把用品、餐點放在一樓大廳的藍色機器人「大浮」屜櫃內,大浮會自己出發、搭電梯、找房間;抵達門口後,打電話通知開門,房客輸密碼拿取;任務完成,機器人會自行下樓回家充電。 翻開國際機器人聯盟(IFR)二○一九年機器人年報,明白寫著,最快在明年,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指工廠機械手臂)的產值將出現黃金交叉:二一年,前者產值估達三三五億美元( 約新台幣九八四五億元)、年成長四一.九%,表現比工業機器人同期的二七二億美元、年成長十一.九%更亮眼!(詳圖) 「從產值年成長率來看,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剛開始爆發!」台灣服務型機器人聯盟總召陳招成解釋,所謂「服務型機器人」,和工廠機械手臂等產業機器人的最大不同,顧名思義,就是希望能提供「服務」,兩大類別包括家用、個人用,以及專業用,前者最為人熟知的應用正是掃地機器人,後者則包括物流、醫療、照護、教育、保全等領域。 工研院機械所副組長張彥中補充說,除應用更廣泛,舉凡人工智慧(AI)讓機器人有更多判斷,感測精密度、反應與運算速度更進步等技術和成本突破,都是服務型機器人加速發展的推力,「服務型機器人還沒完全開發市場,處處是機會,企業都想辦法挖掘到對的藍海市場。」 「產業每二十年,就會有一個重大突破!」陳招成觀察,四十年前是電腦產業領銜演出,二十年前則是手機通訊產業爆發成長,接下來二十年,將是AI、5G和機器人的時代。 趨勢和商機所在, 包括Google、亞馬遜、軟銀等國際巨頭,鴻海、凌華、上銀等台灣大廠不只不缺席,更積極搶進這個全球產業新寵,讓機器人加速從工廠走進你我的生活,成了人類好幫手。 而台灣在服務型機器人整機領域,已有企業具備征戰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在全球十九國的知名醫院,脊椎損傷或中風癱瘓等下肢無力患者,在穿上台灣工研院新創團隊福寶科技的外骨骼機器人(Powered exoskeleton)產品「自立行(FREE Walk)」後, 可在機器人的輔助下,自主完成站立、坐下、平路行走等動作。 (外骨骼機器人:指一種由骨骼外觀的機械結構組成,人穿上後,可提供額外動能輔助四肢運動,常見於醫療與軍事用途。) 外骨骼機器人×福寶 幫癱瘓者行走 切入日本醫療市場 福寶總經理巫震華是這項成功研發的關鍵推手。四年前,與他感情甚篤的阿嬤跌倒癱瘓,等不到該技術技轉就過世,自己研發的科技卻沒辦法幫到親人,點燃他創業的決心。而且,創業之初,就獲伯樂緯創投資一.二億元。 因外骨骼機器人在各國多屬醫療器材,需要長時間認證,他決定從法規上有彈性、鼓勵用機器人的日本市場切入。一七年,福寶順利和日本最大醫療代理商簽約合作,打響第一炮。 「日本市場是戰略意義,對福寶產品品質、功能評價好,大過營收貢獻。」巫震華直言,由於價格仍高(台灣每台約百萬元,約美國和以色列的一半),還在教育推廣期,但去年已取得台灣衛福部上市許可和歐盟CE認證,近期也將導入美國退伍軍人協會。 他不諱言,全球脊椎損傷患者累積共七百萬人,至於中風患者每年則新增一千萬人,相關商機上看兩千億美元,前六個月是黃金復健期,但目前還沒有好的改善方案,他認為這是福寶的機會。 「如果把外骨骼機器人當輔具用,消費者會跟輪椅比,如果有恢復機會絕對是不一樣的意義,就會是剛需(剛性需求)。」巫震華說,目前福寶的外骨骼機器人充好電後、一百公斤的成人穿上可走兩小時,最新策略是讓外骨骼機器人成功連結復健等醫院自費治療療程,消費者也可買回家用。另一方面,福寶也積極想透過關鍵零組件國產化,降低成本,雙管齊下增加競爭力。 不僅如此,「省力作業外骨骼機器人」,則是巫震華和團隊最新研發的祕密武器。 「 外骨骼是最棒的服務型科技,研究發現可以增加二六%效益。」他透露,該新產品同樣是單關節科技的相關運用,鎖定常過肩作業的搬運工,或頻繁舉高、舉重物的一般勞工階級,主要功能是透過外骨骼機器人讓肌肉多一個彈簧,降低負擔,甚至幫勞工出力。 福寶現階段正和台灣文創大廠、農業單位等洽談合作,商機可期,巫震華興奮地認為,「團隊正開發適合台灣氣候的產品,且價格約會比國際相關產品便宜三成。」 創業四年來,巫震華自認為最大學習門檻不是來自技術,而是商業模式,「工程師不能只是想像需求,而是要想使用者需要它嗎?這是最大體會。」 防疫機器人×微星 醫院送餐、消毒 吸引歐美養老機構 試想,醫院的病人若是從早到晚每天要吃三份正餐、兩份點心,所有的過程都需要來回運送,如果你是醫院的員工,這項每天的例行公事,就足以讓你焦頭爛額。但新北市三峽一家養老院的員工卻絲毫沒有這個煩惱,因為可以交給機器人幫忙了。 這家養老院的機器人不但會送餐,甚至會自己搭電梯、消毒,並且一年三六五天隨時待命,產品研發者居然是全球電競品牌大廠微星。 一般大眾對微星的印象,通常還停留在筆電、顯示卡,其實微星的團隊「微星創新前瞻中心」早在十七年前,就投入機器人產業研發。 「公司十多年前有接下包括掃地機器人品牌飛利浦、伊萊克斯代工。」負責公司機器人業務的微星科技協理黃亞密透露, 後來公司覺得愈來愈難應付客戶相關需求,因此慢慢從消費型(consumer)機器人, 轉向商用(commercial)機器人。 轉型到商用機器人的微星,一開始只有研發測試醫院送餐、工廠送貨的服務型機器人,但因應新冠疫情,正式推出擁有消毒滅菌、空氣清淨功能的「防疫機器人」,預計最快十月陸續在台灣多個場域出貨,也正與歐美養老機構洽談中。 「 因為疫情讓相關應用場域變多了,連我們辦公室都裝了殺菌機器人。」他眼中,相比於傳統的人力消毒殺菌,可能一天只能做八小時,但「機器人全年無休,還可以連續做二十四小時都不用休息。」 黃亞密指出微星在機器人產業的優勢,「 價格上, 我們比丹麥競爭者UVD價格少了一半。」另外,微星能提供機器人軟硬解決方案,若顧客只想購買微星研發的SLAM(定位與環境地圖建立)軟體也可以。「我們是幫你做一個Solution(解決方案),幫你全部做到好,看你用誰的控制器、光達、相機,我們可以幫你全部整合起來,但重點是如何用SLAM軟體把地圖做出來,通常蓋地圖是最難的。」 黃亞密透露,公司同樣研發了機器人派遣軟體,「讓機器人在送餐後,還能做其他事情。」雖然現在機器人還未正式貢獻營收太多,但他說,「希望二年後,微星機器人的年產值能到二十億元。」 餐飲機器人×鴻匠 印度、丹麥餐廳 靠它點菜、端菜 台灣人應該多少都有在壽司店用平板點餐,餐點透過身旁軌道「咻」一聲送到身旁的經驗,不過,你知道壽司迴轉台,其實大部分產自台灣嗎?從台灣的連鎖壽司、牛排、火鍋店,甚至遠至印度的咖哩餐廳、北歐丹麥的迴轉壽司店,都出自一家隱身在台中郊區、躋身全球前三大自動化餐廳設備製造商的鴻匠科技之手。 「我們自動送餐的機器人是走軌道的,就像捷運、高鐵一樣,不會有塞車、等紅綠燈或是車禍的狀況。」說話的是鴻匠總經理羅匡臣。鴻匠自○四年創立,主攻自動化餐廳設備以來,憑藉優質的CP值及創意,順利打進台灣知名迴轉壽司品牌爭鮮。只要餐飲業者開始使用鴻匠自動化設備,羅匡臣自信表示,「幾乎外場人力只需要原來的三分之一。」 羅匡臣弟弟、鴻匠副總經理羅匡毅則提到,公司一開始即鎖定餐飲業市場,「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比市面上的自動化電控廠商便宜,總歸一句,就是要用最節省的方式幫客人開店,因為我們服務的,是屬於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需要在價格與品質之中取得平衡。」 也因為高CP值又創新的產品,許多客戶「呷好逗相報」,鴻匠接到愈來愈多日商在海外展店的訂單。 去年鴻匠營收有六到七成來自海外,今年雖然因疫情無法飛出國爭取訂單,但羅匡臣認為,自動化設備有助於減少客人與服務人員的接觸,他相信疫情下,大眾對自動送餐的接受度,反而會進一步提高。 不過,近年來隨著中國相關廠商的崛起,羅匡臣坦言,市場開始出現殺價競爭的態勢,但他也說,「目前公司的日商客戶都是真的看過我們的東西,覺得不錯才會用,比中國廠商在網路上打得天花亂墜還要有效。」 目前鴻匠正在積極擴展自動化餐廳設備的應用,包括火鍋、燒烤店都是導入的對象,而除了硬體外,鴻匠也在三年前切入點餐系統市場,希望同步做到節省人力的效果。「我都跟客戶說不是導入系統後,就不需要服務生,而是要把服務生端菜、點餐的工作量降到最低,讓服務生能夠真正去多服務客人。」羅匡毅笑著說。 「產業鏈完整,是台灣發展服務型機器人的優勢!」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創會理事長、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指出。 關鍵零組件×祥儀 讓機器人關節靈活 收服全球20 國 不只整機,台灣除了機電、資通訊供應鏈健全,在感測、驅動和控制等零組件、模組,同樣有深具競爭力的代表廠商。 把伺服馬達結合減速機,賣到全世界二十國的祥儀,正是台灣驅動模組的指標企業。「 我的產品, 不論足型、輪型機器人都要用到,關節才會動。」祥儀董事長蔡逢春表示,公司供應德國BOSCH(博世)工具微型減速機已近三十年,約在五年前跨進機器人領域,透過數位化驅動,讓機器人肌肉運動更靈活。 目前祥儀除了銷售伺服馬達、減速機零件和驅動模組到全世界,也開發出機器人的物流搬運移動平台,可供全球客戶客製化不同規格,再依使用需求組裝成商品,「泰國勞動部今年舉辦餐飲機器人競賽,全用我們的移動平台。」蔡逢春透露。 為了驗證自家關鍵零組件、模組在不同產業的應用,蔡逢春還在桃園打造出國際亮點等級的機器人觀光工廠,現場除了秀出使用公司關鍵零組件的美國軍方御用的救難機器人「阿凡達」,還有自主研發的文創、娛樂、接待型等各類大大小小機器人。 是挑戰,也是機會! 台灣差中國一兩年 「可以大膽一點」 「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是國家競爭力,每個應用都很寶貴,現在不教,三年後,中國、泰國小孩都比你聰明。」蔡逢春不諱言,產品變聰明、人變懶是趨勢,任何改變生活的重大科技,各國都不會缺席,加上疫情也加速「不接觸」商機,原本不被需要的服務型機器人變得需要,沒商品化的開始加速商品化,關鍵在誰跑得快,他更預言,「服務型機器人可以像手機一樣個人化,一人一機,商機就出來了!」 張彥中觀察, 服務型機器人應用產業廣、滲透率難計算,要量化哪國領先較困難,但從技術、出貨來看,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是前段班,「台灣略遜一點點,和中國只差一、兩年,如果選對方向,可以追得上。」 「台灣可以大膽一點!」張彥中認為,台灣服務機器人在零組件、模組的產業鏈有相關角色,提高附加價值是關鍵;至於整機,建議業者要找出清楚的應用需求和價值主張,「機會在那邊,想辦法挖掘到對的,不挖,不知道哪個是對的。」 閱讀完整內容文章摘要 今周刊第1240期
一個年成長逾4成的全球產業新寵:服務型機器人,正火熱崛起。別以為機器人只是工廠的機械手臂,隨著人工智慧等科技突破,舉凡物流、醫療、照護⋯⋯各領域,一台台機器人加速走入日常。這不只是各國瘋搶的亮點產業,也是台灣到國際拚搏的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