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旅遊大熱點 台灣向世界旅客招手

台灣潛力賣點3〉最小面積、最短距離、自然與人文最具多樣性

永續旅遊大熱點 台灣向世界旅客招手


台灣之美,除了人,其實自然更美!台灣面積不大,卻有上百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生態植被豐富,甚至發現冰河時期的物種;同時台灣薈萃多種文化,兼容並蓄。台灣生態永續旅遊正向全世界招手。

文/謝明彧


▲台灣十數個原民部族各具特色文化與祭典,密度之高是全球罕見的觀光資源。(張智傑 攝)


還記得去年8月疫情從猛爆到開始趨緩,終於得以出門的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裡嗎?很多人的第一選擇,都是走進山林、前進海邊,透過接近大自然,獲得身心的療癒。

不只你這樣想,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的調查中,超過九成民眾都選擇「大自然」作為接下來的旅遊目標,也讓「自然旅遊」成為當今國際上最被看好未來發展的主題旅遊項目。

「疫情之後的自然旅遊,和過去單純到戶外踏青已經不同,更強調結合知性學習與自然探索的『EdVenture』,」銘傳大學休憩系主任林莉萍說,這個字是把英文「探險」(Adventure)的字首,替換為「教育」(Education)的開頭,有點類似中文「寓教於樂」的概念,強調在遊玩同時,還要能進一步理解自然生態、史地人文,創造真正的「深度旅遊」,達成旅遊的永續性。

台灣用一個很小的基地,就把北半球生態呈現出來

「過去,我們總愛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在未來,我們絕對有底氣,對著全世界大聲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自然』,」台灣生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銘傳大學觀光學院院長林青蓉如是說,因為台灣在自然旅遊的資源上,有著全世界最得天獨厚的條件。

台灣位處於熱帶跟亞熱帶交接,擁有多座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孕育出全世界少見的複雜陸地生態系。海岸森林開始,到平地熱帶雨林、淺山溫帶闊葉林、高山寒帶針葉林,一路到山頂的極地凍原生態體系,擁有極為多樣性的地貌與植被。

而這麼豐富的自然生態,由於台灣面積不大,在短短2∼4小時的車程中就能到達。

林青蓉笑著回憶,當年到美國求學,研究室一群同學開車前往目的地森林要做植物觀察,開了四個小時,窗外都還是一模一樣的平原農田,「台灣用一個很小的基地,就把整個北半球的陸地植物群落樣態都呈現出來,還包括許多冰河時期至今的孑遺物種,放眼全球,其中物種和基因多樣性都是罕有,足以創造各種自然旅遊的主題賣點。」

林青蓉舉例,因為電影《真善美》而全球知名的阿爾卑斯山小白花「高山薄雪草」(Edelweiss),台灣的玉山上也有著親族「玉山薄雪草」,「如果瑞士、奧地利遊客在千萬哩外的亞熱帶島嶼上,看到和自己家鄉一樣的花,會對台灣自然旅遊產生多大共鳴?」

致力推廣國內永續旅遊的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也表贊同,包括賞鳥、賞蝶這類活動,台灣早已在國際上聲名遠播。很多外國人飛來台灣,一下機就直接專車往山裡跑,搶看在自己國家所沒有的多樣性生物。

舉例來說,全英國的蝴蝶品種總數不過約60種,而光是新北市的烏來,蝴蝶品種就超過150種,「只要好好包裝,對於歐美愛蝶人士來說,台灣具有多大的吸引力!」


▲台灣擁有從熱帶雨林到高山凍原,多變地形帶來豐富生態系,可發展昆蟲、賞蝶主題旅遊。(陳之俊 攝)


原民、漢民、殖民,台灣人文多樣性也是全球少見

國內最早獲得環保署頒發「金級環保旅行業」標章的原森旅行社執行長林純如進一步說,很多人提到自然旅遊,都比較局限於環境生態,事實上,其中「人文」元素也非常重要。

「台灣不只是生態環境多元,人文底蘊的多樣性,也是國際少見的豐厚,」林純如舉例,台灣地形複雜,讓原民多達十數族,隔個山頭,不同部落的習俗就不同;明清漢人來台,與原民的各種商貿、通婚,融合出新的平地原民文化;而荷蘭、日本的殖民,國民政府的來台,進一步留下不同的建設與遺跡。

林純如說,能在一個地方上,海納百川地吸收了這麼多不同文化,輾轉在語言、食物、建築、習慣上呈現,而且如今所有人和平相處,放眼全球,真的非常少見。「好好闡述其中故事,不僅能成為國內重要觀光資產,更會成為吸引外國觀光客的一大賣點。」

例如原森旅行社規劃霞客羅古道行程時,就由員工去深究古道緣起,如果古道是連結兩個部落或城鎮的中間線,那這頭尾兩端的部落,為何會走出這條路?兩地人的又是怎麼看待這條古道?

原森再邀請部落居民來擔任導覽員,現身說法闡述這條古道對自己的回憶、族人的意義,沿途解說自然風貌、開闢歷史,還由部落婦女準備傳統原住民「獵人飯包」,由月桃葉包裹小米和山豬肉蒸煮而成,讓旅客邊品嚐在地食材,邊體驗部落當年實際生活。

林純如說,不只看,更能懂,回去之後還能和親友轉述,而不是外地遊客來到當地,拍了照片、喧鬧一陣、留下垃圾就走,對在地反而變成一種觀光掠奪。唯有把「自然旅遊升級為永續旅遊」,才能有效利用台灣國旅這兩年的深化轉型,同時,這也是未來發展國際自然永續旅遊的有效基礎。

台灣原本就具備全球數一數二、密度最高的自然和人文多樣性資源,最小面積、最短距離,就可以親近最多元自然和文化,「妥善整合、精準行銷,絕對可以成為國際觀光客『自然主題旅遊』的重要目的地。」林純如說。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2022/8月 第434期

本文摘錄自‎

永續旅遊大熱點 台灣向世界旅客招手

遠見雜誌

2022/8月 第4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