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富邦、遠東集團都想買,家樂福做對什麼?


來到家樂福,入口處有「奉茶」,夏天冷飲、冬天有熱飲薑茶等供應,逛累了走道還有沙發座椅,服務客人從細節就能看出。作為台灣通路最多量販業者,曾喊出「天天都便宜」的承諾、推出「NO.1我們的最低價品牌」的自有品牌商品,形塑了台灣人對於量販店最低價、一次購足的看法。

法商家樂福登台35年,穩居量販業市占率第2名,攤開家樂福法國母公司2021年財報,台灣是亞洲區唯一的市場,受惠併購頂好超市的業績挹注,去年台灣家樂福營收增長16.7%,但去年起台灣家樂福「出售消息」盛囂塵上,傳出統一集團、遠東集團、富邦媒(momo)、國內最大私募基金達勝集團都有意參與競標。

在此之前,去年10月台灣超市龍頭全聯才宣布收購量販店大潤發,取得法國歐尚集團、潤泰集團所有股權達95.97%。不禁令人想問,從大潤發到家樂福,為何法商接連賣出台灣的事業體?

萬客隆、特易購都曾來台插旗, 外商中意台灣市場哪裡?

以紅藍白為企業標誌的家樂福,是法國大型零售集團,於1987年與統一集團合資成立家福股份有限公司進入台灣市場。它一路以來的變化發展,可說是台灣量販業的縮影。

但說起台灣量販店始祖,不得不提到來自荷蘭的量販品牌萬客隆,1989年於桃園工業區設點,是台灣第一家量販店。由於萬客隆採會員制,禁止孩童入場,又開在偏僻的工業區,當時主要吸引小商家來採購,後續因工業區用地與法規難解問題,在2003年無預警退出台灣市場。

有別於萬客隆的會員制,家樂福是首家針對一般民眾開設的量販店,1989年設點高雄大順店,「早期家樂福的slogan(標語)是家家快樂又幸福、天天都便宜。」家樂福公共事務部部長陳依芳說,那時聚焦在價格,談的是方便、一站購足,滿足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

接著1996年法商佳喜樂在台成立吉安公司,後續與遠東集團合資,陸續開設愛買吉安量販,接著英商特易購(Tesco)來台拓點。小小的台灣,呈現了量販業百家爭鳴的情況,事實上,許多跨國量販業都把台灣當作亞洲市場的「跳板」,作為人才的訓練基地與營運中心,「因為台灣小、投資金額不多,可以把台灣的經驗複製到其他亞洲市場。」《量販解密》作者、量販業資歷超過20年的何默真分析。

但也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十多年前歐洲業者開始進行整併,像是2005年台灣家樂福收購台灣特易購,2006年佳喜樂撤資台灣市場,愛買吉安改名「愛買」,變成遠東集團100%持有,成為本土量販店。

經過合併整合後,量販業以家樂福、大潤發、愛買、好市多(Costo)呈現四分天下的局面。長期以來,量販業靠著大量採購,透過以量制價的方式壓低價格,讓消費者願意在周末假日,開著車載著一家大小來到量販店採購。

由於量販業需要大型土地展店,為了有效運用空間,家樂福也把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概念納入規畫,以量販店為主體,結合商店街、美食街多元的功能,不只滿足日常生活的採買,還能夠用餐、逛街。

但台灣地狹人稠,家樂福也碰到了土地取得愈來愈困難的情況。另一方面台灣人消費重視便利性,2009年家樂福把超市型態的「market便利購」引進台灣,開在人口密集度較高的社區,讓消費者可以用更近的距離,買到生鮮雜貨用品。

除了實體賣場,家樂福也在2015年底正式推線上購物網站,順應電商崛起的消費趨勢;就連近3年吹起的快商務浪潮,家樂福也沒錯過,成為國內第一家與外送平台foodpanda、UberEats合作,提供生鮮雜貨外送服務的量販業者。甚至今年4月推出自建的「家速配」App,強化快速配送服務,「在做零售,什麼樣的商業模式、經營型態、通路,家樂福都願意去嘗試。」陳依芳強調。


接連退出韓國、日本、中國市場,家樂福不再看好亞洲?

總扮演業界的先行者,追求創新的台灣家樂福,為何會走到出售資產這一步?商研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指出,由家樂福法國母公司近5年財報看來,營運每況愈下,若以個別市場來看,拉丁美洲市場快速成長,家樂福更在2021年3月砸11億歐元(約新台幣340億元)收購巴西第三大食品零售商Grupo BIG,正是看好巴西的高成長潛力;相較之下台灣市場份額小,就會考量把資源投入在獲利更高的地區。

何默真也說,家樂福雖然在台灣的市占率位居前三名、表現穩健,「但台灣市場小,也沒有太大的成長空間,當其他市場有黑馬出現,就會被排擠掉。」

而且家樂福在過去10年退出亞洲許多市場,包含2006年退出韓國市場,2010年退出日本市場,並在2019年將中國家樂福80%股權出售給當地零售巨頭蘇寧易購,歐尚集團更在2020年將中國大潤發全數股份賣給阿里巴巴。換言之,對法商來說,台灣在亞洲是僅存的市場,不具有規模經濟。

外媒接二連三爆料,台灣家樂福即將出售的消息,路透社更描述已委託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處理出售事宜,價格落在16億歐元(約新台幣530億元)等細節。

各方買家浮出檯面,引發各界熱議,像是統一集團、遠東集團、富邦媒(momo)到最新傳出的國內最大私募基金「達勝集團」都有意競購家樂福。

一時間,家樂福成為眾人追逐的標的。李世珍分析,對遠東集團來說,目前愛買約15家,併購家樂福可一舉擴大量販市場,甚至可結合既有百貨公司,導入高級超市。對富邦媒來說,可從線上跨足線下實體店,投入虛實整合,像是過去亞馬遜(Amazon)併購美國有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拓展生鮮雜貨事業。

對統一集團來說,原本就持有台灣家樂福40%股權,「買下家樂福可以繼續成為零售霸主,把全聯、全家甩在後頭。」此外,統一以食品製造業起家,仍需要通路販售商品,「如果通路掌握在別人手中,一但銷售通路被斷掉,對製造業來說影響很大。」併購家樂福可一次增加340個通路據點。

至於私募基金業者,李世珍認為,一種是純投資的角度;另一種是套利,買完後再高價賣給有興趣的人,從中獲利。特別是量販業擁有大量的現金流,對於私募基金來說,可做國際的整合與投資。

當家樂福出售疑雲鬧得沸沸揚揚,身為台灣家樂福外部最大股東的統一集團曾公開表示,「家樂福是家務事,統一擁有優先購買權。」但今年5月在統一超股東會上,董事長羅智先改變說法,提到「法方不斷變更版本」,至今雙方仍未有共識,顯示劇本已被改變,家樂福出售案恐怕持續延宕。

量販業過去打價格戰,現在要想:如何創造價值?

零售業向來相信「大者恆大」是生存的不二法門。併購家樂福有兩層意義,第一是強化採購能力,通路業者可透過以量制價的方式,跟供應商拿到較低的進貨成本,反應在產品售價更有吸引力;第二是強化虛實整合能力,李世珍表示,實體門市仍掌握6成以上的消費者,線上通路約3成,併購家樂福可完整全通路的拼圖,進而運用科技的力量掌握實體店的經營,透過線上與線下的數據串連掌握消費者。

此外,疫情重塑了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一般家庭傾向就近採買食材。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2020年超市營業額達2,299億元,已超越量販業,面對超市的崛起,量販業該如何維持市場競爭力,持續吸引消費者?

「實體通路要做得成功,關鍵在於維持新鮮感。」何默真認為,實體通路可以看到、摸到、買回家是無法取代的優勢,要讓消費者每次來逛量販店都有新發現,「地點好、商品新鮮、價格便宜只是基本面,現在需要更多的是魅力條件。」

量販業已從過去拚價格變成創造價值。何默真觀察,台灣年輕一代會選擇重視ESG(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公司消費,關注企業有無發揮社會責任、照顧小農,在追求獲利的同時也能照顧環境。像是家樂福自2018年推動食物轉型計畫,包含販售保護動物福利的非籠飼雞蛋、無添加商品與各種友善環境的農作物。

同時快速因應外在環境與顧客需求做調整,陳依芳表示,「疫情後量販店人流銳減,因此家樂福強化電商、快商務布局。」以量販店為主體,擁有超市、線上購物、快商務等服務,向外延伸觸角,穩住量販的業績水準。

雖然家樂福出售遲遲未有定案,但從各路人馬競逐的情況,反應零售業全通路經營的重要性。

面對超市崛起,量販業如何維持市場競爭力?

大潤發:大潤發是潤泰集團與法國歐尚集團合資的公司,全台共22間。2021年開設新概念店「大潤發鮮食集」,結合熟食烘焙、生鮮超市等複合式商場,空間更明亮,吸引年輕消費族群。去年10月全聯宣布收購歐尚及潤泰所持有台灣大潤發股權。

Costco:採會員制經營,目前全台共14家,會員數超過300萬、續卡率逾90%。透過搜羅各國特色商品與自有品牌科克蘭產品,提升會員的黏著度;並持續發展線上購物,作為實體賣場的延伸,提供更多有價值的進口商品及推動永續環保政策。
閱讀完整內容
數位時代2022/7月 第338期

本文摘錄自‎

Part 1〉現場1〉統一、富邦、遠東集團 都想買,家樂福做對什麼?

數位時代

2022/7月 第3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