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若是「只圍不打」,台灣該如何應對?

「鎖台軍演」後的國防難題:解放軍若是「只圍不打」,台灣該如何應對?


◎李忠謙


▲2022 年8 月6 日,美軍陸戰隊第31 遠征軍在完成突襲演練後返回紐奧良號兩棲艦。駐紮日本沖繩的這支部隊是美軍陸戰隊唯一永久駐紮海外的遠征軍,也是美軍介入台海戰事的重要前進部署武力。( 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為了反制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國軍方8月初在台灣附近海空域大規模實彈軍演,模擬「封鎖台灣」作戰。面對共軍抹消海峽中線、武嚇行動更迫近我方領海領空的「新常態」,中國如果真的長期封鎖台灣,我方又該如何應對、補強哪些習焉不察的國安漏洞?《新新聞》特規劃「台海封鎖戰」系列報導,希望「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 月初的19 個小時訪台行,引發了21 世紀的第一場台海危機。中國在台灣周邊畫出7 個演習海空域,並且以包圍台灣之姿進行大規模實彈演習。直到裴洛西離台兩週後,這位民主黨鐵娘子的台北行對台海局勢及美中關係有何影響,仍是國際媒體與華府智庫的熱門話題。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中國研究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日前就邀集多名專家,共同分析裴洛西訪台對印太區域有何意義,包括台灣問題重回美中關係熱區,北京已經停止多美中項政策對話,甚至拜登政府調降對中關稅的考量也可能告吹;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布雷默(Ian Bremmer)則在《日經亞洲》投書,認為習近平將重新測試與劃定台灣紅線,警告美中雙方的鷹派人士可能升高對立。


▲蔡英文總統頒贈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特種大綬卿雲勳章。(總統府提供)


這次解放軍的大規模軍演除了抹除海峽中線,逼近台灣領海領空的軍事行動也可能成為「新常態」,許多分析家更認為台灣遭到中方實施包圍與禁運的可能性大幅拉高。CSIS 的專家們則警告,台灣政府即便想透過新南向政策實施貿易投資的多樣化,但台灣目前仍有42% 的出口、22% 的進口與中國有關(台美貿易佔台灣進出口的比例則為15% 與10%)。換句話說,台灣在經濟上依舊高度依賴中國,無論是一場戰爭或是長期禁運,可能就會對台灣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但話說回來,中國日益重視的半導體產業也需要台日美的供應鏈支撐,中國要是真的對台灣動手,在經濟上恐怕也會付出驚人代價。不過CSIS 的專家對解放軍「鎖台」的分析僅是點到為止,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今年5 月下旬公布的《中國對台灣施行強制隔離之分析》報告(Implications of a Coercive Quarantine of Taiwan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全面分析了「隔離台灣」的影響與對策,在「鎖台軍演」可能成為台海新常態的當下,這份報告的分析與洞見更值得我們深入瞭解。

這份三十多頁的「隔離台灣」分析報告是由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出資贊助,蘭德公司的國家安全供應鏈研究所(National Security Supply Chain Institute)主任布萊德利·馬丁(Bradley Martin)擔任第一作者,加上蘭德海軍與海上力量(Navy and Marine Forces Center)中心主任保羅·德魯卡(Paul DeLuca)、以及梅麗莎· 休史塔克(Melissa Shostak)、克里斯汀·甘尼斯(Kristen Gunness)兩位研究員共同撰寫。


▲2021 年6 月22 日,在台灣海峽執行巡弋任務的美軍「柯蒂斯威爾伯號」( DDG-54)飛彈驅逐艦。(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為何稱「隔離」不稱「封鎖」?

該報告認為,在輕度的「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與最嚴重的「全面軍事入侵」之間,中國對台灣的強制措施還有一個過渡階段—那就是對台灣的特定港口、機場或沿海地區的進出進行管制、設法孤立台灣。報告並沒有將這種做法稱為「封鎖」(blockade),因為國際法上將「封鎖」視為兩個國家之間的敵對措施與侵犯主權的行為,但中國不把台灣視為「主權國家」,加上這種管制台灣口岸的做法也只是軍事衝突的前階段行為(而非進入正式的敵對或交戰狀態),因此蘭德公司將其稱為一種「強制隔離」(coercive quarantine)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蘭德不認為這種「強制隔離」措施將全面阻止飛機船舶進出台灣,因為北京隔離台灣的目標並非全面切斷對台灣的食物和供應,而是通過控制台灣的海空通道以及對於進出口物資與人員的放行權來展示對台灣事實上的主權。對北京來說,如此脅迫台灣的成本與風險比入侵台灣更低,而且對台灣經濟造成打擊的同時,也避免了直接進行軍事對抗,因此也有機會避免美方的干預與介入。


▲2022 年7 月26 日,美國海軍唯一前進部署的雷根號航母(CVN 76)在南海海域進行大規模傷亡演習。(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中方會如何對台實施隔離?

蘭德報告指出,根據中國軍方的公開資料,目前解放軍的對台方案確實不曾討論如何實施「強制隔離」,其中最接近的做法是對台灣的聯合封鎖,不過這項措施已是一種戰爭行動。「封鎖台灣」旨在切斷台灣的糧食與物資供應,下一步就是發動對台全面入侵,因此解放軍將會出動更多軍事力量、執行風險更高的激進行動。不過在蘭德看來,北京若對台灣執行「強制隔離」,將努力將行動控管在武裝衝突的界線之內、並在妥善管理局勢升級的風險,中方有可能採取下列作法:

1. 北京可能將台灣周遭宣布為專屬經濟海域(EEZ),由中國海警對進入台灣附近海域的船隻進行攔檢與搜查,中方也可以針對攔查的頻率、力道與放行的項目進行調整。中國海警目前擁有130 艘大型巡邏艦、70 艘快速巡邏艦、400 多艘海岸巡邏艇,而且中國海警目前直屬武警部隊,武警又直屬中共中央軍委,這使得海警可能在隔離行動中與解放軍進行協調行動。

2. 中國空軍可能在台灣周圍的空域巡弋,對靠近台灣的飛機進行攔截與盤問。在此隔離做法下,試圖進入台灣的人員物資必須經過中方同意才能放行,飛機甚至會被轉移到中國的機場進行篩查。 中國也有可能要求入境台灣的飛機應該向中國政府申請過境空域的許可,甚至進入台灣的飛機必須先在中國著陸。這種情況可能需要美方護送進出台灣空域的飛機,否則難免受到中國的影響與管制。

3. 中國的海警與海上民兵可能會在台灣周圍開展頻繁的大規模行動,進一步阻礙台灣附近的船隻通行。這種做法類似中方先前在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 一帶的行動,如果台、美、或其他盟軍試圖挑戰隔離措施,中國海警與中方民兵可能會以船隻撞擊、阻擋航道等作法進行干擾,甚至對試圖突破警戒線的船隻開槍警告。 這種「灰色地帶」行動也將搭配網路攻勢、電子戰、宣傳戰、以及衛星或者無人機的情報收集與監視、偵察(ISR)。

4. 如果台美或者盟國的反應非常激烈,中國最後可能動用海軍艦艇或空軍的戰機與對抗隔離措施的敵方交戰。如果局勢進一步升級,或者中方判定其準軍事部隊無法實現目標,北京甚至可能威脅對台灣直接發射飛彈。不過上述做法可能會被視為採取更大規模軍事行動、甚至全面入侵台灣的前兆,與中國採取「強制隔離」的控管風險初衷有違。若局勢演變到這一步,也等於即將進入戰爭階段。

關於隔離台灣措施的升級風險,蘭德認為在於中國如何評估敵對勢力—包括美國、台灣、甚至是日本與澳洲—的反應。由於隔離措施的目的並不在於完全切斷台灣的食物與資源,而是控制台灣周遭的海空通道,因此中國將盡量使用低於武裝衝突門檻的準軍事力量進行施壓,使得台灣與美國無法動用常規武力做出反應,甚至迫使台美成為率先升級衝突的一方。除了台美的軍事回擊之外,台灣與美國的反應方式如果威脅到中國的戰略目標、或者在台灣問題上的核心利益,也會讓「強制隔離」的做法有所升級。

台灣與美國應當如何反制?

蘭德「強制隔離」報告最值得台灣參考的內容之一,就是台灣與美國應該如何應對低於這種低於武裝衝突水準的「圍而不打」。報告指出,過去兩屆美國政府都曾明確表示「反對中國強行統一台灣」,並且在姿態與能力上做出相應調整。但對於「強制隔離台灣」的措施,美國政府恐怕無法獨自做出有效反應—其中關鍵是台灣對此事的態度。如果台灣認為隔離只是一種不便,甚至允許中國方的對船隻飛機的檢查與轉移,那麼美方根本沒有反對的立場;台灣如果將隔離視為對其自治的侵犯,其他國家除了認定隔離的非法,也繼續試圖與台灣從事進出口貿易,美國才能找到介入的施力點。

蘭德報告也指出台灣高度依賴進口、各項資源儲備不足的弱點。如果中國的隔離措施造成進口中斷,包括藥品、晶片、燃料、糧食以及其他必需品都會發生供不應求與價格飛漲,所有經濟層面幾乎都會受到影響。對於台灣在半導體市場的主導地位,蘭德並不認為一定會導出對台灣有利的方向。因為隔離措施要是造成晶片供應中斷,除了台灣會面臨更大的投降壓力,各國可能迫使中國結束隔離,卻也可能希望台灣儘速投降來讓晶片市場恢復正常…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2/8月 第1851期

本文摘錄自‎

台海封鎖戰1》「鎖台軍演」後的國防難題

新新聞

2022/8月 第18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