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掀起捐電腦潮 幫助偏鄕學童

53萬流量之後,師生的新課題

一篇文章掀起捐電腦潮 偏鄕學童如何吃數位養分?


一篇千餘字的報導,創造了逾五十三萬次瀏覽量,軟硬體資源也隨之而來。南投縣人和國小感謝之餘,最新挑戰是如何帶孩子吸收數位養分、避開數位毒素。

文—羅儀修


▲人和國小陸續獲外界捐贈逾70台電腦,讓每位學生都有專用的上課載具。(人和國小提供)

六月初,《天下雜誌》第七二四期以「平民抗疫英雄」為封面故事,報導了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希望閱讀聯盟學校——南投縣人和國小二年級班導師呂家賢「全班二十二個學生家裡都沒電腦,遠距上課沒人缺席」的故事。文章一上線立刻引起廣大迴響,兩週內就創五十萬瀏覽數的高流量,至今已逾五十三萬;人和國小也自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獲贈逾四十台Chromebook電腦。

不但如此,Google更主動聯繫人和國小,為每一台新載具授權一個管理帳號,配置後端設定,讓老師可以監測孩子的使用時間,以及可連結的數位內容,確保孩子吸收的是數位養分,而非數位危害。

全校動員,建構安全數位環境

「我們給他通往世界的載具,但你不知道他會通往何處?」人和國小校長鄭明祥指出,從五月下旬全台各級學校「停課不停學」以來,人和國小總共受贈七十多台Chromebook電腦,全校老師及行政人員迅速動員,為每台電腦一一完成設定,讓每位孩子都能一鍵上課。

同時,每個班級都召開線上家長說明會,請家長簽妥「借用同意書」,明訂使用規範。

鄭明祥表示,偏遠地區做遠距上課,最難克服的問題就是陪伴的人力。許多家庭為隔代教養,不易處理線上學習的技術問題;欠缺家長陪伴的孩子,也無人看管他上網多久、看了什麼,因此需要學校及老師的協助。技術上要做到「像開電視一樣簡單」,而在孩子的使用行為上,則要適當地監測管控。
因為,「當這麼多載具進到偏鄉,如果沒有適當的管控,孩子們接觸到的,究竟會是『數位牛奶』,還是『數位糖漿』?」呂家賢語重心長。

戒斷數位毒素,重新連結生活

資訊工程背景出身,從基隆來到偏鄉部落教書十六年,呂家賢觀察,近年來偏鄉「手機保母」的情況甚為普遍。家長放任小孩使用手機,不受限地接觸到各類遊戲、影音和社群,嚴重影響孩子們的心智發育和健康。

「近年來孩子們智力、體力和視力都明顯劣化,」呂家賢感慨。根據人和國小的統計,過去七年來,低年級學生裸視未達○.九的人幾乎為零,近兩年卻持續冒出,約佔了一成。此外,一個小學低年級班級,出現了四位領身心障礙手冊的學習障礙孩子;對照過去,一個班級通常約只有一個特教生。

呂家賢深信,孩子不當使用手機,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之一。為此,兩年來他積極在部落推動戒斷數位毒素,讓孩子重新連結生活。

他一方面說服家長,在他們的手機安裝Google Family Link軟體,監督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另一方面則引導孩子們走出小小螢幕世界,重新和生活連結,多閱讀、多打球,找回部落孩子該有的遼闊天地。

兩年努力下來,呂家賢透露,「四位原為智能障礙的孩子,如今鑑定智力全量表都是正常的!」電話那頭的呂家賢,難掩心中喜悅,在部落服務多年,他的熱血與激動,未曾消減。


▲人和國小召開線上暑假作業家長說明會,疫情期間做到溝通無礙。(人和國小提供)


▲四年級的姊姊在PaGamO平台學習,二年級的弟弟在線上先修三年級數學。(人和國小提供)

網路守門員:限時、限用

鄭明祥進一步解釋,Google Family Link一個帳號只能管理五個載具,光是呂家賢老師的一個班級二十二名學生,就需要五個帳號。

在Google為所有載具綁定管理帳號之後,一個老師就可以管理七十多台載具,學生不但無法自行下載軟體,使用時數有一定的上限,可以連結的內容也有所限制,「就像是網路守門員,」鄭明祥說。

人和國小掌握下列三大原則,試圖在數位危害與數位學習之間,找到平衡點:

一、限制上網時間及用量:和家長約定好,每天晚上九點到隔天早上七點之間,孩子不能使用載具(因為有許多孩子半夜偷用家長或阿公阿嬤的手機)。

再者,學生依照年級,配置使用時數,低年級每天至多三小時,中高年級上限為四到五小時。如果超時,孩子的帳號就會被登出。

二、導入數位學習養分:早在這波疫情之前,人和國小全校師生都有自己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資圖)數位借閱證,讓孩子可以充分利用館藏的學習資源,飽覽電子書。

此外,他們還帶領孩子運用「因材網」、「均一教育平台」等學習網站,也採用「洋蔥數學」讓孩子可以在暑假先修,而不是一直補救教學。洋蔥數學的公益帳號,則來自「學思達教學法」創辦人張輝誠。

三、載具須分流,大人用大人的、小孩用小孩的:孩子們如果使用家長的手機,容易接觸到不當網路內容,因此,人和國小和家長取得共識,大人和小孩不共用載具,如果無法遵守這個原則,將會收回使用載具的權利。

疫情過後,發展「混搭」教學

為了有效運用這些資源,人和國小更訂出了短、中、長期三階段的使用方針。

短期:疫情之下提供遠距上課、替代實體教學的方案。

中期:提供孩子在寒暑假跨域自主學習的管道,鼓勵他們根據興趣去探索課本以外的知識。

長期:做到實體和線上的混合學習,讓數位成為一種教學模式;最終能體現彈性、自主和終身學習。

「未來即使重回教室,也要讓線上和實體教學並行,就像我們可能要學習如何和病毒共存,」鄭明祥認為,實體和線上「混搭」教學將是未來新常態。

鄭明祥鼓勵老師的數位能力要與時俱進,他自己也正在研習Google給教育工作者的認證課程。面對不確定的疫情,保有危機意識和彈性,至為關鍵。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28期

本文摘錄自‎

一篇文章掀起捐電腦潮 偏鄕學童如何吃數位養分?

天下雜誌

2021/第7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