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台青年面對北京巨靈 【新新聞-封面故事】

30年來,中、台兩岸從隔絕到廣泛互動,台灣人對香港的印象也不再只是美食購物天堂,而更關心香港社會政治問題。兩岸三地民間交往愈見深刻,命運也交織在一起,而串起兩岸三地的重要軸線就是近年很熱門的「中國因素」,它影響了香港與台灣的命運。

兩岸三地年輕精英展望未來10年


《新新聞》創刊30年來一直是台灣兩岸新聞先鋒。我們曾是最早訪問中國中央對台領導幹部的台灣媒體。對香港問題,從九七回歸、佔領中環運動、去年立法會選舉到今年特首選舉,《新新聞》都為台灣讀者提供最深入完整的報導分析。

兩岸三地年輕一代菁英冒出頭,引領重要轉型。在30歲生日之際,我們邀請中、港、台四位30歲左右、深具影響力的青年菁英座談。

他們是:

賈葭,36歲,中國年輕一代重要評論家。

梁頌恆,31歲,香港本土獨立派代表人物、因「宣誓風波」被取消議員資格。

楊岳橋,36歲,香港立法會議員兼公民黨黨魁

林飛帆,29歲,台灣太陽花運動領袖。

四位年輕菁英的對談中,可瞭解三地年輕一代對彼此的看法與期待,也看到了未來兩岸三地新世代合作的空間。

新新聞》三十周年慶系列演講最後一場「兩岸三地新領袖論壇」,特別邀請了中、港、台三地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世代:賈葭、楊岳橋、梁頌恆以及林飛帆。

兩岸三地年輕世代都得面對同一個巨靈—─中國共產黨政權。不論樂觀也好、悲觀也好,是不是充滿無力感都好,兩岸三地四位青年精英不約而同地談到「學習與北京政權打交道」。如何應對北京的中共政權,也因此成為中、港、台年輕世代的共同問題。

透過年輕菁英的犀利眼睛,我們也觀察到中、港、台未來十年可能的變化,以下是對談內容:
在《新新聞》「兩岸三地新領袖論壇」,中港台的年輕世代對北京都表憂心。攝影/郭晋瑋

「小粉紅」的帝國中心視野


賈葭(以下簡稱賈): 中國青年怎麼看台灣是滿有意思的問題,二○○五年到一二年,台灣話題出現在中國媒體的頻率非常高,中國對台灣是很期待的感覺,或說有一種情懷。在連戰西進之後,很多中國文藝青年來台灣旅遊,不管是去頭城海岸、蘇澳等都是小文青式的浪漫情懷,同時也發現台灣的民主轉型能給中國提供很好的借鏡。

但是一二、一三年後,台灣問題在中國不那麼重要了。一來是台灣民主轉型經驗非常特殊。當時台美斷交、美麗島事件讓國民黨對內、對外的合法性都流失。但放到中國的體制上來看,對外有一百八十多個邦交國,對內有號稱自己是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來的國家主席,並沒有遭遇當年台灣政府的局面。因此一二、一三年以後,中國有一批持政治反對立場的學者,認為台灣轉型經驗很難用在中國轉型的過程。

台灣議題在中國淡化也是因為在這種大國崛起的心態下,很多中國青年一方面去師大、永康街,但另一方面他會覺得:「喔!原來也就是這個樣子。」沒有高樓大廈,台灣的山河也沒有黃河、長江波瀾壯闊,恰恰就是大國崛起後「小粉紅」覺得一切不過如此的心態,再加上台灣三一八運動和反中的主張,那些小粉紅無法完全理解,因此會有一些疏遠。

雨傘運動後微博上有很多中國小粉紅抵制香港演員杜汶澤、何韻詩,就是帝國中心主義,從中心看邊緣永遠是俯視的心態,認為杜汶澤支持港獨就不要來中國賺錢。

台灣民主化的偶然不是中港的必然


楊岳橋(以下簡稱楊): 從香港人角度看台灣,你們已經走上一條回不了頭的路,民主已經植根了。台灣經歷過那麼多的偶然,這是香港不可能擁有的。台灣的民主很多是從下往上,可是當年要不是蔣經國願意開放,沒有那麼快走得那麼順,我覺得這是必須要承認的一點,飛帆可能不認同?

台灣模式移植到香港不可能,因為需要等待的是一種外部勢力,抓住權力的人願意下放一點點的權。台灣還有個偶然,萬年國代在香港不存在,我們唯一共通點是威權的存在,但現在的威權是不斷進步的中共,今天的中共不能跟三十年前國民黨比,今天的中共就是意氣風發、以我為中心。

香港在民主化這一方面吃虧,我們的制度等客觀條件跟當年台灣差遠了。但我沒有那麼悲觀,歷史還是往前走和往上走,有點像我們股市的指數,我們現在可能是在往下掉,要掉多久不知道。我每次跟學生演講時都說,不知道什麼時候忽然這個機會來了,你有條件抓住嗎?

假設未來中共覺得信心夠了,可以給你普選,香港人真能選出香港要的人嗎?民主來了、權力給你,下一代能抓住管好嗎?你能說服人家你可以嗎?聽起來有點保守、有點「民建聯」(香港支持北京的政黨),可是我覺得必須要客觀地看這個事情。下一代有沒有宏觀思考、準備好接受新挑戰了嗎?這個是我比較著急的。

現在中共下一代是未來管制我們香港下一代的人,你足夠認識他們嗎?跟他們打交道時,如何說服他們給香港民主?當然你還是要爭取!

中國下一代年輕人成長在中國的黃金時代,他沒有看過文革、沒有經歷過以前的窮,父母也不會告訴他們以前有多慘,他現在看到的不是美國就是中國,是川普(Donald Trump)跟習近平平起平坐,他不可能感覺到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往下掉。從他們的角度看到的是,小小的香港還有大一點點的台灣,究竟我們的下一代有怎麼樣的能力跟他們打交道?這是台灣、香港共同需要思考的。

失去控球權,台港忙著回應中國


林飛帆(林): 先回應蔣經國的部分。部分西方民主化學者會強調執政者主動釋放民主權力是關鍵,但那時候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草根運動做為要脅,這一件事情要真正達成還要等上好幾十年,總的來看,草根民主運動是重要的關鍵。

確實香港跟台灣都需要對中共政權和體制有一定程度認識,我覺得我們某種程度上要對民主有一點信心,岳橋剛剛說如果香港真的有機會讓你普選、民主,能不能選出理想人選?這個辯論在每個民主國家都一定會遇到,最好的參考範本就是美國,民主會不會因為川普上任整個崩塌瓦解,或是反而因為這次試煉,讓民主政治體質某種程度上應證它還是有辦法運作?

: 美國人會告訴你真的有點擔心(笑)。

: 我自己不論對中國、台灣和香港的未來不那麼悲觀,不僅是做為一個運動者要保持樂觀的心情,不然你活不下去。嚴肅看待中國的局勢,改變不盡然不可能,在中共黨機器的掌握下看似穩固,但還是有很大內在矛盾,包含十九大、中國公民社會等問題。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上任顯示出,中共對香港政策採取不處理政治議題,而是單純管理香港事務,反而給香港人一個主動權,提出自己政治議程的機會。過去香港、台灣面對同樣問題,我們時常在接球,中共新的政治議程是什麼?兩岸新的政治議程是什麼?中國內部每年發生什麼事情等?我們不斷被迫回應、接球,無法對自己的政治議程提出要求,主動把球拋給對方。

之前兩岸政治最大的議程是三一八運動,不可測的事件可以為扭轉點。當台灣拿回主動權提出各式各樣的政治議程,我們在政治改變上才有可能,我相信香港某種程度上也是這樣。

「一國兩制」聽起來有點像髒話


梁頌恆(以下簡稱梁): 我們主張香港人要決定自己前途,對中國來說就是搞獨立,這是很激進的。但代議政治就是我要代表一般人說話,香港如果繼續照這個軌跡走下去,民主是沒有希望的,我們現在還有的自由都會消失,這是普遍的想法。我(立法會議員)的機會應該是只有一次,下次選舉應該會把我踢掉,所以我會選擇向全世界說:“Hong Kong is not China.”(「香港不是中國」,這是他在議員宣示時舉的標語。)

我不覺得這是激烈的抗爭,而是香港應該向全世界說的話。如果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那就不用「一國兩制」;如果繼續目前軌跡,我對香港民主運動很悲觀;如果不是那麼悲觀,今天我也不會搞政治,只有那麼悲觀,我才會走出來,嘗試去改變。

: 我只能說在政治立場上,我跟頌恆當然是不同。在宣誓上,我跟公民黨黨友都採取不加任何東西,宣誓本來就只是一個儀式而已,就是做該做的事情,不過我沒有想到最後中共會用完全不合比例的方法去處理他們。

在政治取向上,我還是覺得對香港最大的利益是「一國兩制」。過去二十年,它是跳票的,違反一國兩制很多事情。但如果我們不依據一國兩制,我們還有什麼?那已經是我們唯一能依靠的合約,如果把這個合約拿走了,我們還有什麼?不用一國兩制去做你最大的籌碼,你還可以跟它爭取什麼?而且不要忘記解放軍就在我們旁邊,我想解放軍到立法會的時間,應該比飛彈飛到台灣的時間短吧!

聽起來這個有點悲觀嗎?如飛帆剛剛講的,你做社會運動,我是從政的,還得有一點點樂觀,不然真的活不下去。「一國兩制」聽起來真的有點像髒話,對很多人來講,真的不想要再聽到這四個字,可是我覺得做一個從政者還得抓住一點你能抓住的東西,去跟你談判對手爭取。從比較務實的角度,立足於我們現在擁有的,才是在策略上相對比較划算的想法。

: 我不覺得一國兩制是香港的答案,我們應該要談的是,哪一個是對香港未來最好的方案,也是現在香港民主運動最應該Put on the table(擺上桌面討論)。

台港民眾「被中國消失」的無力感


: 李明哲事件,我沒有詳細瞭解,小英政府就一個聲明而已吧!所以我覺得這有點像香港政府……我當人家的客人,不要把話講得太過。

去年銅鑼灣書店事件發生時,那種無力感也非常大,李明哲還是主動去中國,我們香港是人家過來抓人,那種感覺更差勁。我只能說不需要!你已經是世界的中心了,你還容不下一個銅鑼灣書店、民進黨黨工嗎?這是不成比例的反應。可能兩個解釋:第一,它犯了小錯誤;第二,它真的不在乎,到底是前者還是後者呢?

: 都不是,現在不臆測中國政府和國台辦怎麼想,李明哲失蹤當晚,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樣:是否就在告訴台灣人或是台灣政府現在沒有「九二共識」了?這就是一個小小的試探,沒有太多的意涵,不是什麼決策失誤。

: 我同意賈葭說的這可能,是對台灣人的試探,並不只是台灣民眾怎麼想,它其實在釋放強烈的政治目的訊息,透過掮客主動和李凈瑜接洽,直接跳過台灣政府。但無論如何,台灣政府勢必得向台灣公民社會交代,對台灣人才公平;如果什麼都不做,會讓台灣人對政府的信任感大幅降低。當然援救過程必須細緻、小心、細膩處理,但這都不妨礙你在基本訊息公開和態度…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572期

本文摘錄自‎

【封面故事】中港台青年面對北京巨靈

新新聞

2017/4月 第15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