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戰火關鍵五問 從導火線到終局劇本

看懂加薩走廊半世紀最大衝突始末

以巴戰火關鍵五問 從導火線到終局劇本


10月7日,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對以色列發起無差別突襲,一夕發射近5000枚火箭砲。翌日,以色列隨即對哈瑪斯宣戰,雙方衝突愈演愈烈,平民死傷已達數千人。恐釀第六次以巴戰爭的此次衝突,導火線為何?將如何收場?

文/邱祐慶、傅珮琳


▲以巴百年的恩怨,再度因為哈瑪斯恐攻點燃新戰火,平民死傷已達數千人。(達志影像)

10月7日凌晨,巴勒斯坦數千名武裝份子偷襲加薩走廊附近的以色列城鎮,以巴新一輪衝突就此拉開序幕。

戰火為何在此時突然點燃?以色列政府如何回應此次事件?挑起戰爭的哈瑪斯組織是什麼來頭?最後戰爭有可能中止、帶來和平嗎?

1問:以巴衝突怎麼發生的?

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運動組織「哈瑪斯」(Hamas)7日凌晨對以色列發動半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襲擊。

從加薩走廊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約5000枚火箭,並俘虜以色列平民及士兵當作人質,耶路撒冷等城市上空也響起空襲警報。當日清晨襲擊事件的預計死傷人數超過250人。

以色列遭遇猝不及防的突擊,總理納坦雅胡(B e n ja m i n Netanyahu)隨即宣布國家進入戰爭狀態,稱報復行動為「鐵劍行動」,軍方開始動員士兵以及預備役軍人,第一階段超過10萬人。

以色列50年來首次宣布國家進入全面戰爭狀態。以色列安全內閣則於7日晚間投票通過戰爭決議,正式向哈瑪斯宣戰,並對加薩進行大規模空襲。

加薩地區唯一一座發電廠的燃料也已耗盡,民眾處於斷電、斷水、斷糧狀態,人道主義危機一觸即發,形同人間煉獄。

2問:哈瑪斯是誰?為何要發動戰爭?

哈瑪斯為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運動團體,名字取自「伊斯蘭抵抗運動」(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的阿拉伯文縮寫。

組織創始人、精神領袖為巴勒斯坦難民雅新(Sheikh Ahmed Yasin),於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之後創建哈瑪斯,組織理念與1920年代創建的埃及伊斯蘭遜尼派組織「穆斯林兄弟會」相近。

哈瑪斯成立時便發表憲章,明確表示組織不承認以色列為主權獨立國家,誓言「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並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伊斯蘭政權、國家。

外界普遍認為該組織會選擇在此時發動大規模攻擊,大致上可歸咎於三個因素:

第一、以色列政府近年來由極右派政黨執掌,所推行的政策進一步排擠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地區巴勒斯坦人,使當地人的生活愈發難以維持。

第二、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世界其他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開始趨緩,不再就巴勒斯坦一事向以色列政府施壓。

第三、哈瑪斯近期成功修復與伊朗政府之間的關係,並愈發向伊朗及其盟國靠攏,使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攻擊。

哈瑪斯稱此次攻擊為「阿克薩風暴」(Operation Al-Aqsa Storm),顧名思義,此次武裝行動與阿克薩清真寺紛爭有所關聯。阿克薩清真寺位於耶路撒冷舊城,耶城為伊斯蘭三大聖地之一,同時也是猶太教、基督教聖地,但目前僅回教徒可在清真寺內進行膜拜,猶太教教義也明文規定教徒不得進入清真寺。

然而,以色列極右派政治人物近一年來不惜違反教義、頻頻滋事,並藉此挑起政治紛爭,引發巴勒斯坦人不滿,更成了此次衝突的重大引爆點之一。


3問:以巴過去發生什麼事?

以巴過去的歷史情仇得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講起。

存在於1299到1923年的鄂圖曼帝國在一次大戰中戰敗後,英國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當時居住著少數的猶太人和多數的阿拉伯人。

而國際社會讓英國在巴勒斯坦領土為猶太人建立家園,自此,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關係愈趨緊張。對猶太人來說,這是他們祖先的家園,但阿拉伯人也聲稱擁有土地。

1920∼1940年,為了逃離二戰的種族滅絕行為,猶太人紛紛往巴勒斯坦避難。

1947年,聯合國通過第181號決議,明定巴勒斯坦分治,猶太和阿拉伯兩個民族都享有在巴勒斯坦建國的平等權利。

1948年,英國結束統治,猶太領袖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漸漸掌控了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人被驅趕到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

1993年,在美國見證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共同簽署「奧斯陸協議」。

但哈瑪斯拒絕承認此項協議,並在2007年向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發動內戰,企圖推翻總統阿巴斯(Mahmoud Abbas)的政權,而後,更成功拿下加薩走廊並長期控制此地帶,之後也多次引發衝突。

4問:以色列情報系統失靈,為何全球震驚?

《BBC》特派記者加德納(Frank Gardner)指出,以色列擁有中東地區最精良的情報機構「摩薩德」(The Mossad),在哈瑪斯、黎巴嫩、敘利亞和其他國家都有情報員,但令人震驚的是,這次哈瑪斯卻成功突破了以色列的情報網。

加薩走廊和以色列的邊境城牆上裝有攝影機、地面感測器,也有軍隊巡邏,但哈瑪斯藉由挖土機在鐵絲網上鑽孔,和從海上經由飛行傘進入以色列。

《經濟學人》指出,發動這場襲擊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籌備,而令人驚訝的是,哈瑪斯的大規模軍事集結竟然能夠在以色列「摩薩德」的監察下逃脫。

這明顯反映出兩種不同的疏失,一是情報搜集方面的不足,另一則是對情報的評估和解讀上的缺陷。

5問:戰爭最終將如何收場?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表示,這將會是一場漫長的戰爭,何時結束誰也說不準。

哈瑪斯也表示,只要以色列一天不停火,他們就不會就雙方交換人質一事進行協商。

不少學者認為,國際社會原本積極推進的「兩國方案」,目前看似已不可能成真,戰爭最終應會走向以色列「一國統治」的結局。所謂的「兩國方案」,便是以巴各自獨立建國,但這一方案始終不被哈瑪斯認可,如今落實的機會更是渺茫。

聯合國、世界各國紛紛呼籲以巴雙方停火,不要讓戰爭再度升級,美國、歐盟等西方國家強烈譴責哈瑪斯向以色列發動襲擊,美國也表示將支援以色列、協助盟國實現自我防衛、維護中東地區和平穩定。

《BBC》分析,戰爭開打後出現的待解難題包括:巴勒斯坦的難民如何安置、在約旦河西岸的猶太人應該留在當地還是撤離、雙方是否應該共享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是否該和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國。《Vox》分析,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這次的戰爭是否會讓其他國家和激進組織有所行動。

儘管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會出現更嚴重的區域衝突,但其他阿拉伯國家有可能會捲入其中,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可能會出現生變。

綜合分析,這場衝突迄今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如果國際社會不積極尋求政治解決,災難將會持續下去。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2023/11月 第449期

本文摘錄自‎

以巴戰火關鍵五問 從導火線到終局劇本

遠見雜誌

2023/11月 第4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