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財經小內閣的經建會,在舊時的行政院,因沒有實際的國會監督、以及「產經省經濟」當夯,對台灣經濟有巨大的影響力。馬政府時代行政院組織改造,經建會改組為可以協調更多部會、權力更強化的國發會。
無權部長「三沒」:沒有聲音、沒有表現、沒有擔當
然而林全內閣上台後,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共主持18次委員會議,應出席的19個部會首長缺席者眾,場面之冷清,有著難以言喻的滄桑感覺。
林全曾批馬政府時代的國發會效率不彰,是「小國發會」。但他上台後的「大國發會」卻不以國發會、而以政務委員為主體,陳添枝淪為「陪席」,已不是主導經濟走向、叱吒風雲的角色。
超級部會國發會已淪落至此,其他部會更不用說,部長們有責無權「三沒」:沒有聲音、沒有表現、沒有擔當,民眾甚至叫不出他們的名字。手握大權的政委們不用負政治責任,法律上有責任的部會卻成為政委們的幕僚單位,英全政府已形成特殊的「大政委小內閣」現象。
▲張景森(中)強勢,是否有干涉交通部長賀陳旦(左)職權之嫌?攝影/柯承惠
▲林全內閣的部會首長落入有責無權的尷尬境地。攝影/郭晉瑋
原來行政院長林全上任之初聲稱要打造的「大國發會」,做為行政院最有力的幕僚機構,這虛擬的地點,並不在台北市寶慶路國發會,而在忠孝東路一段的行政院。
政委三巨頭加一 張景森、林萬億、吳政忠加陳美伶
行政院雖是憲法明定的全國最高行政機關,但在總統直選後,行政院長已成總統的執行長,面對五權獨大的國會,行政院幾已淪為國會的行政局。行政院面對每下愈況的處境,難怪林全要揚棄舊思維,想抓「大國發會」舞台,試圖以最高效率,端出任內第一道建設大菜──四年四二○○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以下簡稱「前瞻建設」)。
林全虛擬的大國發會,以政院三長(院長、副院長、秘書長)為主,成員為行政院政務委員。現任政委八位,被視為「大政委」的有張景森、林萬億與吳政忠三位,陪榜的政委分別是陳添枝、吳宏謀、許璋瑤、鄧振中、唐鳳。
陳添枝貴為國發會龍頭,但當林全轉移「大國發會」陣地至行政院,陳添枝淪為「陪席」角色,雖受邀全程參與前瞻建設討論,也只能眼睜睜地將國發會主導經濟發展的權力旁落。
「去翻翻國發會組織法第一條、第二條吧!第一條,國發會辦理國家發展政策的綜合性規畫、協調、審議及資源分配;第二條,有關經濟、社會、產業、人力發展政策的規畫、協調、審議及資源分配,都是國發會職掌,林全想拿走的國發會職權,不能等陳添枝自廢武功,修法是應走的路。」前經建會副主委如是說。
官員說,林全是國發會(前身為經建會)成立七十年以來,第一位「冰凍」國發會職權的閣揆。林全之前,即使擁國會四分之三席次的馬政府,尚不敢否定國發會職權,乖乖將愛台十二項建設、四年經建計畫等,送國發會審議討論。
有將無兵?僅有政委辦公室二、三名秘書
林全上台時,曾批評馬政府八年,國發會都是「小國發會」,跨部會議代表層級不高,應回歸過去俞國華時代,首長出席的規模。「從林全的認知,證明國發會非一般部會,但如果林全已決定將國發會降格為一般部會,似乎不應輕蔑地放冷箭,指國發會已『公務員化』之類的言論,嚴重打擊公務員士氣。」國發會內部官員忿忿不平地說。
也許林全上任初衷,有意提升日漸失去功能的國發會,但後來發現自己刻意拔擢的「老藍男」陳添枝,與民進黨的草莽文化格格不入,只好改變初衷,將虛擬的「大國發會」帶進行政院做臨床實驗。
「大國發會在行政院有將無兵,閒置國發會五百位經建幕僚不用,僅用政委辦公室二、三位秘書,顯然難以服眾?」前經建會高層表示。官員認為,如果林全想以政委做為大國發會核心,好歹得先充實政委辦公室的募僚人力,否則體制運作一定亂了套,甚至無決策品質可言。
回顧一年來的國發會政務,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共主持十八次委員會議,應出席的十九個部會首長,仍然不屑與會,雖有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捧場,但場面之冷清,有著難以言喻的滄桑感覺。
政院交付審查的案子,除「亞洲.矽谷推動方案」較特殊,其他都一般般,如國民口腔健康促進計畫、蓄水建造物更新計畫等。七月七日國發會通過的前瞻建設一期特別預算八三九億元,可算是一年來最受行政院正視的案子。
但官員卻說:「如果這不是背書,什麼才是背書?國發會未規畫、審查前瞻建設,卻背書通過前瞻預算,這是對國發會職權的褻瀆。」國發會官員對此都竊竊私語。
「前瞻建設從去年底蔡總統一席談話,到國發會通過預算,根本是行政院一手主導。行政院在分配資源時,並非依幕僚可行性評估、專業財務分析,而是給人比拳頭的感覺。諸侯實力較雄厚的,所得的資源就愈多,如陳美伶就幫台南爭取到最多資源,其次如高雄、桃園等,都享較多的資源。」相關官員透露箇中內幕。
▲林萬億在年金改革戰場,幫蔡政府立下戰功。本刊資料
超越唐鳳 吳政忠才是科技政策真頭頭
官員也說,如果林全決策圈要以政委為主,以專業部會做為幕僚單位並非不可,偏偏八位政委有大小之分,甚至「法政」政委懸缺至今,暫由陳美伶代行職權。
行政院高層不諱言,八位政委最沒聲音的是鄧振中。他曾任經濟部長,理應在前瞻建設扮演角色,但顯然未被器重。其次是網路神童唐鳳,他原應主導數位建設資源分配,卻居陪榜角色。行政院副院長林錫耀緩頰說,政院借重唐鳳在數位建設的技術層面,政策面交給吳政忠。
另一位擁有預算、財政專業的政委是許璋瑤。他專業雖受尊重,但因平時發聲量不足,加上林全與他專業重疊,實力難以發揮。吳宏謀雖有土木、環境工程背景,但來自地方,只能依林全指令辦事,審查水環境、水資源開發計畫。
八位政委一字排開,在英全跟前被認為最有實權、肯管事也敢管事的,非張景森莫屬,其次則為林萬億與吳政忠。陳美伶有法律背景,她以行政院秘書長身分,被林全交付「功能性」審查法案,如同婚法案等,勉強稱得上「另類政委」。
張景森在林內閣展現積極任事,早在新政府未上台前,就已「不待指令」去關切台電能源問題。入閣後,政院多數財經交通政策,如觀光、國民旅遊卡、社會住宅、安家固園、遊覽車安全、水資源等,幾乎無役不與。
即使非關財經,如客家事務,張景森也都跳上檯面為政院「分勞解憂」。前陣子為了水利議題,還不惜槓上前內政部長李鴻源。
張景森最常引發爭議的,多來自他臉書的另類發言,幾度被林全要求關閉未果,成了指標型「大政委」。但他務實、敢言的作風,卻也在蔡英文跟前贏得分量,蔡多次下鄉都看得到張景森與吳政忠的身影。
據瞭解,張與吳都因過去的執政經驗,有本事將手伸進部會,直接指揮統籌,即使爭議不斷,各部會首長也無可奈何。
吳政忠曾任國科會副主委,專長是資訊科技。但他的分量顯然超越唐鳳,不僅成為行政院資訊長,還兼科技會報副召集人以及工研院董事長。他力薦資策會董事長郭耀煌成為科技會報執秘,請資策會執行長擔任他的工研院院長,直接、間接掌握泛資訊界人事,大權一把抓。
部長「三沒」 民眾連名字都叫不出
另一位大政委林萬億,自去年六月擔任年改會執行長以來,一直是府院「重臣」,平日除政院政務,也深夜勤跑總統官邸,向蔡英文匯報年改進度。二十多場年改座談下來,爭議未已,九三軍公教上街頭,更掀起反年改運動,「林萬億」三個字,就如熱氣旋扶搖直上,連林全都如雷貫耳。
除去年改,林萬億在政院掌握超量政務,遠自國道收費員爭議案,近至亞泥礦權展延案,都與他有關。政務舉凡勞工、教育、原住民、社政長照等,林萬億都全盤接受。他說,只要精準分配時間,沒有「分身乏術」問題。儘管如此,官員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少了幕僚分析的年改版本,難免爭議不斷,且不被認同。
政務委員在行政院組織法中,是「不管部會」首長,並不負主管政務之責。政委有權無責,部會首長有權有責,因大政委管事,且聲音過大,加上府院授權過寬,造成各部會首長相對「三沒」:「沒有聲音、沒有表現、沒有擔當」。幾次內閣民調,包括內政部長葉俊榮在內,支持度與滿意度雙低,甚至有民眾叫不出內閣首長名號,形成英全政府最特殊的「大政委小內閣」現象。
九月新會期將屆,在年改、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等改革爭議告一段落,一般預料,林全內閣的階段性任務已完成,進行局部或大幅改組,已是時勢所趨。英全政府似應斟酌,伺機改變此一權責不符現象,至少讓「大政委們」直接去管事,且不要再讓國發會晾在一旁…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大政委有權 凌虐小部長
新新聞
2017/7月 第1584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