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巴衝突看台海和平之路

烏俄開戰至今已逾一年半,尚未看到停戰之契機。沒想到就在十月初,存在世紀衝突的巴勒斯坦哈瑪斯(Hamas)突對以色列(Israel)發動攻勢,以色列也隨即全面反擊,中東火藥庫一觸即發,也為看似穩定的世界秩序再添不安定因素。

文‧ 陳建維


(圖/pexels)

聖城的眼淚!位於中東的巴勒斯坦地區,範圍包括以色列、西岸、加薩走廊以及約旦西部,被猶太人視為故鄉,卻也住著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更重要的是,位於其中心的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視為聖城,也因此讓這個地區陷入數百年難解的紛爭。

宗教與民族之爭 歷史糾結千年難解

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而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最神聖的聖城,聖殿山及昔日聖殿的遺蹟西牆, 至今仍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而根據基督教《聖經》記載, 耶穌就是在此受難、埋葬、復活、升天,故現存的聖墓教堂和苦路也是全球無數基督徒嚮往前去朝聖之處。

因為不同民族、文化、宗教的歷史堆疊, 使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皆認為該地區是其固有領土, 紛爭不斷。而近代的以巴衝突,主要起源於一八九七年的第一次錫安主義代表大會和一九一七年的《貝爾福宣言》(當時大英帝國的中東政策和以色列建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文件,該文件表態支持錫安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民族之家」),此宣言導致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加劇。二次大戰期間因為納粹大屠殺,加速不少猶太人移民到此地區,直到一九四七年聯合國大會第一八一號決議文決定將聯合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土地,分割成「一個猶太民族國家」與「一個阿拉伯民族國家」,促進以色列建國,也導致了第一次以阿戰爭。

此後雙方衝突不斷,甚至讓原本「以色列―阿拉伯」的國家戰爭,升級成「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的民族對抗,直到一九九三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奧斯陸協議》(Oslo I Accord),雙方才開始以「兩國方案」為基礎展開兩國政府相互承認的和平進程。

大國主導過度偏袒 兩分國土政治分歧

第三次以阿戰爭後,以色列取得全面勝利,但卻不服從聯合國的要求撤出新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反而將其當成「軍事占領區」,區內的巴勒斯坦人不僅不受以色列公民權利與法律保障,更被軍事統治與軍法管轄。隨後,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簡稱「巴解」,由十個阿拉伯派系組成)領袖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為代表的巴人反抗運動,開始以恐怖攻擊、綁架、游擊戰等手段與以色列周旋,直到一九九三年八月,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和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會面後,達成了名為《奧斯陸協議》的和平協議,並於九月份於美國白宮草坪在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見證下簽署了《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

但《奧斯陸協議》內容仍大幅犧牲巴勒斯坦人的權益,包含耶路撒冷主權問題、巴人難民返鄉權問題都未獲處理,且就算巴勒斯坦順利建國,也會因為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彼此互不連通,讓其國土被一分為二,造成巴勒斯坦分成一個在約旦河西岸,由巴解主流政黨「法塔赫」(Fatah)所控制的巴勒斯坦政府,該政府是巴人在國際社會的官方代表,也承認以色列主權並主張和平談判。另一個即是此次發起戰爭,控制加薩走廊、拒絕承認以色列,主張武力對抗的哈瑪斯。

戰火瞬奪數千人命 世界警察私心自用

據官方數據統計,哈瑪斯此次從加薩走廊越境發動名為「 阿克薩洪水行動」(Operation Al-Aqsa Flood)突襲以色列, 動員超過兩千名武裝人員及發射超過三千枚火箭, 造成一千三百名以色列人死亡,遭受攻擊的以色列隨即展開報復行動,不僅擊斃一千五百位巴勒斯坦士兵,也在幾天內造成約二千七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短時間就造成將近六千人死亡,可說是國際世界的黑暗日。

過去戰無不勝、獲得國際軍事支持的以色列這次為何會被偷襲成功?經國際媒體分析總結是在「預警系統失靈」 與「 防務配置錯誤」 造成。首先是哈瑪斯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事前必經兵力集結與軍火囤積,為何以色列渾然不覺?接著是防務配置錯誤,因為自今年以來,以色列武裝屯墾者在約旦河西岸的猶太屯墾區(違反國際法)就不斷對巴勒斯坦居民發動襲擊及挑釁,氣氛極為緊繃,故以色列政府在猶太教的傳統節日「妥拉節」前抽調防守加薩走廊的兵力至此,導致防衛不足才被突襲成功。

戰爭爆發後,巴西隨即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要求雙方停火,同時允許人道援助進入加薩地區的決議草案,並於十月十八日表決。沒想到因為常任理事國之一的美國認為決議沒有提及以色列的自衛權而投下否決票,導致草案無法通過。此舉隨即招來其他國家的不滿與失望,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更痛批這再次證明美國不僅虛偽且雙標,陷以色列、巴勒斯坦平民於無情戰火。


(圖/pexels)

台海難以類比以巴 不需外力尋求和平之道

鑑於此次以巴衝突,部分輿論開始擔心若中國大陸集結足夠兵力及軍火,是否也會「突襲」台灣,但從前面分析可知,以巴衝突乃存在歷史、民族、宗教、文化甚至領土及佔領區非人道統治的複雜因素。但兩岸之間目前並不真正存在上述爭議,乃是政府間政治認定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兩岸民眾並不敵視,可說台海兩岸沒有非得「戰爭」才能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和平之路仍需共同探索。

另一方面,以巴戰爭爆發後,美國總統拜登公開發表演講,除了將新一輪的以巴衝突與烏俄之戰兩相連結,還把美國的參與塑造成遏止侵略及獨裁者壯大的行動。但從其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的表現,顯現這個世界警察追求的不是世界和平,而是自身利益,這樣的大國,是否值得台灣毫無保留的信賴,令人深思! 閱讀完整內容
卓越雜誌451期11211

本文摘錄自‎

從以巴衝突看台海和平之路

卓越雜誌

451期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