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他有10年資歷 勇奪「技職奧運」金牌
今年國慶大典,總統賴清德點名17歲的木工國手蔡昀融,擦亮國際技職競賽「台灣製造」招牌,從幼年時期興趣萌芽,到接受國手苦澀的訓練洗禮,他如何克服低潮,成為世界冠軍? 撰文‧林良昇搭乘十多個小時的航班,飛越近一萬公里,當來自嘉義的十七歲小將蔡昀融踏入法國里昂的歐洲展覽中心,眼前宛如世界博覽會的空前盛況,讓他不由得心跳加速。 這是兩年一次、有「技職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現場。今年九月,全球六十九個國家、超過一四○○名青年聚集一堂,競逐六十二個職業類別的世界冠軍。 作為代表台灣出賽的選手,蔡昀融清楚,這是近一年國手訓練的終點,也是最重要的戰役。他深呼吸,平復心中的緊張,下一秒,像往日訓練一樣,熟練地拿起工具,迎接比賽。 蔡昀融參加的「家具木工」職別,就像一場馬拉松試驗,選手必須在四天、二十幾個小時內做出賽會指定的木櫃。為了兼顧製作進度和品質,他全程繃緊神經,保持高度冷靜與專注。 頒獎前,蔡昀融早早被叫到後台預備。胸有成竹的他,不動聲色,直到大會揭曉「金牌」那刻,大男孩再也藏不住興奮,蹦蹦跳跳地跑上台。那天,他擊敗同職類二十多國好手,在一生只能參賽一次的技職最高殿堂,攀上世界之巔。 奪金兩個月後,蔡昀融回到國手訓練時待了三個月的屏東科技大學木材加工廠,接受《今周刊》專訪。當天他穿著休閒裝、運動鞋,就是個鄰家大男孩;但在十七歲外表下,有著超齡的沉穩內斂。
父母推崇「雙手萬能」 他七歲造出木凳 被譽為「木工神童」的他,能在木作領域大放異彩,不只天分使然,也與家學淵源有關。 蔡昀融的父親蔡裕霖曾是軍人,因為對木工有熱忱,曾到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參與木工職訓,退伍後在嘉義市開設工坊,邊客製家具、邊進行木工教學。 耳濡目染下,蔡昀融從小就沉浸在木作環境裡。他回憶,自從有記憶開始,經常看著爸爸做木工,感興趣的他,也嘗試動手敲敲打打。小昀融人生第一件木工作品,是七歲完成的一張簡易小木凳,「那時候就當作在玩,我喜歡搞怪。」他露出靦腆笑容。 幼年的蔡昀融,曾是活潑好動的調皮鬼。「他兩、三歲時拿到迴力車,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全部的輪胎咬掉,還會到廚房把鍋碗瓢盆拿出來玩。」母親葉亮霆笑說。 蔡昀融也記得,他會把鐵製圓筒餅乾盒切成圓框狀,把報紙做成紙球,自製簡易球框,在家打籃球。他自陳不愛念書,每天回家就把書包扔在一旁,比起打開課本,他更喜歡動手做東西。 在一般看重升學的家長眼中,蔡昀融或許讓人頭疼,但他的父母沒有學歷至上迷思,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雙手萬能」是蔡家的座右銘;也正是有木工老爸引進門,加上教育觀開明,讓蔡昀融從小就能邊玩邊學,探索興趣。 久而久之,他們發現,這個靜不下來的孩子在動手做木工、敲敲打打時,卻出奇地沉穩,能專注數小時也不分心。 隨著經驗增長,蔡昀融漸漸玩出心得,開始會請教父親木工技巧,蔡裕霖會故意反問兒子:「想學嗎?現在不學以後就不教你了。」一步步激出孩子的學習欲。 國中受高強度訓練 積極備戰國際賽 然而,縱使有基礎知識和深厚興趣,在台灣,進入職業學校前,國中小階段無法接觸完整的技職教育,難以提前精進專業技術。 為此,蔡裕霖找上多年前自己接受木工職訓的老師——勞發署中彰投分署職訓師蔡浩章,在符合年齡規定等條件下,讓就讀國一的蔡昀融寒暑假到台中學習木工,時間長達兩年多。 只是,讓孩子犧牲假期到外地提前接受職業訓練,難免引來旁人質疑。 葉亮霆回憶,自己的母親曾斥責她,「怎麼那麼狠心,把國一小孩送到那麼遠。」但她內心明白,兒子很有天賦,且投入木作的他很快樂,因而更加堅定自己為兒子做的選擇。 當時蔡昀融的目標, 是參與一九五○年起由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兩年舉行一次的國際技能競賽。台灣會提前舉辦國內比賽,選拔參賽的國手,蔡昀融也經歷多次試煉。 「我從國中就開始參加比賽,那時候是做門窗木工。」二○二一年,十四歲的蔡昀融首度參加南區分區技能競賽,以秋風掃落葉之姿打敗所有高職生、大學生,一舉拿下分區冠軍。 儘管回想當時情景,蔡昀融淡淡地說,「沒有想太多,只是順著興趣去做。」但擔任評審、後來成為蔡昀融教練的屏科大木材科學與設計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教師陳建男,談起那場比賽仍讚歎不已,「我在競賽界這麼久,從未看過國中生參賽,而且做出來的品質還更好!」 木工比賽,規則是限時完成賽會規定的家具或門窗成品,每天都有指定進度,而成品合規、裁切完整度、榫接密合等,都是評分關鍵。蔡昀融不只在時限內完成,且技術比年長者更成熟,讓評審無不印象深刻。
曾有一段「小叛逆」期 壓力大到摸魚逃避 那場比賽一鳴驚人的蔡昀融,在木工之路上,也曾遭遇挫折。 二一年分區賽奪冠後,蔡昀融晉級同年度的全國技能競賽,拿下第四名,無緣前進國手選拔。但他很快調整步調,之後連續兩屆在全國技能競賽奪牌,更一舉成為近年木工領域最年輕的國手。 去年九月,獲選國手的蔡昀融暫時休學,力拚國際賽。長達一年的國手訓練期間,為了維持肌肉記憶,他每天從早上八點到晚間十點不間斷磨練,幾乎沒有假日的苦悶,讓年少的他有些不堪負荷。 「我一開始只覺得這樣好累。」蔡昀融回想,他曾有一段「小叛逆」時期,受訓期間,他常一早就跑到廁所摸魚,一待就是一小時;偶爾也會打桌球,排解訓練期間的煩悶,讓木工暫時退出腦海。 在參與國際技能競賽的木工國手中,蔡昀融的年紀相對較輕,需要特別照料,陳建男等師長經常帶著他到處晃晃、品嘗小吃,排解壓力。這段過程雖然辛苦,卻也讓他成長快速,一夕間變得成熟。 然而,就在國際大賽登場前三個月左右,原本表現穩定的蔡昀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撞牆期。 當時,在一場訓練性質的模擬測驗中,蔡昀融作為被寄予厚望的頂尖國手,表現不如預期,跌破眾人眼鏡。儘管他當下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後蔡浩章找他深談,得知他其實很在意,「為什麼我做出來的東西,比全國賽的選手還要差?」 蔡昀融坦言自己並未太重視那場訓練賽,不夠專注達成每日進度,最終成績欠佳。那場低潮,曾讓後勤團隊在國際賽前相當擔心,畢竟木工職類的評分重點在於「按表操課」,選手必須交出每天賽程指定的構件,才能確保成績。 團隊評估,有十年木工經驗的蔡昀融,技術已經到位,只要能掌握每天進度,臨場表現如常,就能發揮最大優勢。蔡昀融回憶,當時第二天賽程最為緊繃,需要做出很多構件,「我差點交不出來。」最後關頭,「我只能拿起手電鑽,亂鑽幾個洞,把構件交出去評分。」他以一貫平穩的語氣,還原當時十萬火急的情形。 事後當他得知,參賽的二十多個國家選手,僅三人交出全部構件,當下猶如吃下定心丸,也讓後續兩天賽程發揮更穩定。「比賽結束後,我看到其他選手作品,就覺得會得到前三名。」他自信地說。 頒獎前,他果然提前被叫到後台等待,最後一舉奪下金牌。「當時應該要在台下座位等,喊到名字再慢慢走上去,比較有感覺。」事後回憶起榮耀時刻,蔡昀融打趣地抱怨主辦單位的安排,讓他沒有享受到緩緩走上台的「冠軍之路」。
「覺得責任感更重」 媽媽盼高興三分鐘就好 確實,這條路,蔡昀融走了十年之久,靠雙手拚出世界冠軍的他,卻將榮譽歸功整個團隊,「得獎很開心,但也覺得責任感更重。」 作為家長,葉亮霆在兒子奪牌後,也耳提面命提醒「少年得志不是一件好事」,強調參賽選手都很努力,「只是你運氣好一點。」希望他保持謙虛,高興三分鐘就好。 賽後卸下國手身分,今年就讀高職二年級的蔡昀融,對於未來規畫還沒有太清晰的答案;但他確定的是,會繼續朝技職體系大學升學,鑽研木工領域。 扔下書包的孩子拿起木鋸,拚到世界第一,蔡昀融走上不同於傳統「唯有讀書高」的非典型道路,走過這趟金牌之旅,他的人生才正要開始大放異彩。 一生只能參賽一次 為擴大推廣技職教育,主辦單位規定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的選手不得重複或跨職類報名,選手一生僅有一次參賽機會。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