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慘工殤汙染 RCA 給台灣的教訓【封面故事 -新新聞】

持續24年尚未停歇的傷害改變台灣人看待汙染公害視角

RCA這三個英文字母,曾代表著經濟繁榮、就業機會;最終,這個光輝的標誌成了台灣24年來揮之不去的巨大夢魘。

1994年時任立委的趙少康揭發RCA長年傾倒有毒廢料汙染土壤及地下水,員工長期暴露在汙染環境而得病、罹癌,甚至過世。事件揭發後5年,受害工人成立員工關懷協會,又經過5年才正式提出訴訟,等到今年訴訟獲得結果,已經又過了14年。受害工人至少歷經了24年苦難,才等到正義──還有受害者還在等待中。
RCA汙染案的判決一出,六輕汙染、捷運潛水夫症工人等律師代表都要求法官比照判決,尤其是RCA案法官要求肇事的企業負責舉證責任,而非受害的勞工,更對未來台灣職災求償訴訟將有長遠影響。

而RCA案也影響了台灣人看待企業公害汙染的視角。只是RCA惡意脫產,而受汙染的廠區地下水至今致癌物檢測仍超標。

24年過去,傷害仍未痊癒,而我們從這個台灣史上最嚴重工殤汙染事件中學到了什麼?
▲受害工人等了14年,終於得到正義。

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受害員工歷經十四年訴訟,二六二人獲賠五億多元,判決宣布一個多月來,各地環境公害與職災工人訴訟沒有停歇,以RCA工人「永不妥協」的精神為鑑,持續在法院中纏鬥。

全盛時期員工多達兩萬人

故事從經濟起飛的年代講起,台灣以各種租稅、土地與廠房優惠吸引外資進駐,RCA公司便於一九六九年到台灣設廠,工廠主要在桃園、竹北與宜蘭。當時RCA生產電視機零組件、主機板等電子產品外銷,以美商名號與優渥福利吸引許多女工擔任生產線的作業員,全盛時期員工多達兩萬人。

RCA可以說是台灣代工外銷的奇蹟。一直到九○年代,因為國內生產成本提高,國外產品低價競爭,台灣RCA公司經歷美國奇異公司(GE)併購,又轉賣給湯姆笙百慕達公司(Thomson Bermuda),最終在九二年撤出台灣。

奇蹟背後是工人的健康以及無法復原的環境。時任立委的趙少康於九四年揭露,RCA長年在台挖井傾倒有毒廢料,汙染當地的土壤及地下水,員工長期暴露在有機溶劑中也因此得病、罹癌,甚至因此過世。

受害工人於九九年成立RCA員工關懷協會(關懷協會),五二九位員工及家屬於二○○四年提起訴訟,歷經十四年才爭取到獲賠機會。

「六輕應該比照RCA,負擔舉證責任」、「捷運局應該比照RCA母公司,負擔賠償責任」、「法院應該比照一軍審判,給予訴訟補助」⋯⋯,RCA判決出爐,六輕汙染、捷運潛水夫症工人、RCA二軍等律師代表都要求法官比照RCA判決。

法院要求RCA舉證否則應賠償

長期參與RCA訴訟顧問團的公衛學者、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林宜平表示,RCA的判決奠定了時效認定、揭開公司面紗與蓋然因果關係三大原則,皆採取對職災勞工有利的見解:

就時效認定上,駁回RCA公司的時效抗辯,認為勞工發病潛伏期長,舉證困難,即使超過十年起訴期,仍可請求賠償。
這起盼判決也揭開公司面紗,要求RCA母公司包括奇異、湯姆笙與特藝公司(Technicolor)必須負擔賠償責任。

最高法院採納蓋然性的因果關係,並非要求受害員工一一舉證罹病與有機溶劑的因果關係,而是以科學研究佐證,RCA工廠所使用的三十一種有害化學物質具有高致癌風險,員工的確因環境暴露而罹患多種疾病,將因果關係責任轉置,要求RCA必須舉證,否則必須賠償。

林宜平以剛結束言辭辯論的六輕汙染傷害聯合求償為例,多份公衛研究報告都指出,六輕排放了一三二種有害人體的物質,導致附近居民較容易罹患癌症、呼吸道疾病,但這些都屬多因子疾病,致病原因難以一一舉證,法官應比照RCA,將舉證的責任反轉給六輕,而非讓受害者來負責舉證。

RCA事件走到訴訟,已是抗爭長路的末端。拖著一身病的受害員工自一九九○年代末期,就以自己的身體換得職業傷病保障與補償的緩步進展。譬如,受害員工在九八年成立自救會,也就是關懷協會前身,並與潛水夫症工人、塵肺症礦工聯手抗爭,爭取到職業病經鑑定後兩年內得以追討勞保職災給付。
解下義乳露出傷疤的震撼

林宜平說,女性在一九七○年代大量投入職場,卻一直沒有相應的勞動保障,直到RCA女工因罹病割除乳房、子宮與卵巢後,才發現無法請求勞保給付,也遭受社會歧視。

已經去世的前員工梁素娟在二○○一年一場協商會議中解下義乳,露出傷疤,「你們看我現在這個樣子還像個女人嗎?」幾天後勞委會才發函解釋,將乳房切除納入給付。

除此之外,RCA工人的犧牲也推動勞動部提出包括受僱員工體檢追蹤檢查與集體訴訟的假扣押擔保,並在《職業安全衛生法》中訂定「RCA條款」,將工人接觸化學物質紀錄納入健檢資料,且可行使危險工作環境的退避權。

催生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法規

RCA所造成的大規模汙染也在二○○○年催生了《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法》,RCA廠址在隔年就被桃園市政府畫為整治場址,RCA公司必須負起整治責任,否則該土地不得買賣與興建。桃園市環保局也以此為鑑,創全台先例,以總量管制方式畫設汙水排放管制區。

桃園市政府在這過程中除了緊盯汙染事後的整治進度之外,也防微杜漸,率先將鄰近的新街溪及埔心溪流域畫為總量管制區,包含銅、鋅、鎳、鎘、總鉻及六價鉻等六項重金屬,管制區內不得新設會排放這些汙染物質的工廠,已設立的工廠也將輔導改善製程。

桃園市環保局長沈志修表示,過去僅以「放流水排放標準」管制工業廢水,忽略廢水排放之後可能會被水利會用於灌溉, 或是進入地下水循環中被居民使用, 因此在管制區內一律將排放標準加嚴為「 灌溉用水標準」, 如違規經撤銷許可後則不再核發。

今年初桃園市又擴大管制範圍,印刷電路板、金屬表面處理業、電鍍業家數分布最多的南崁溪流域全域畫為銅排放總量管制區,約有近兩百家工廠納管。

沈志修說,扣除復興區之外,桃園市已經有超過三成土地在管制範圍內,而除RCA之外,工業汙染土地也已整治超過三百公頃。
▲以美商名號與優渥福利,RCA當年吸引許多女工擔任生產線的作業員。 「二軍」開始一審,「三軍」募集中

RCA讓台灣付出慘痛的代價,也在過程中有所反省,但求償之路尚未終點。除了RCA公司已花費超過四.五億元整治,待明年四月到期驗收成果之外,原告共五二九名,僅有二六二人獲賠,還有二四六人發回更審,其中包含二二六名尚未有外顯疾病者。關懷協會理事長劉荷雲質疑:「現在看起來正常的人,怎能保證未來不會發病?」

RCA員工一五年於一審勝訴後,勞動部又聯繫上一千多名受害員工提出第二波訴訟,被稱為「二軍」,還在一審階段,而RCA「三軍」也正在招募當中。號稱外銷第一的美商RCA五十年前已在工人身體與土壤溝水中劃下無數傷痕,還有待行政、司法機關與台灣社會一起療傷…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645期

本文摘錄自‎

史上最慘工殤汙染 RCA 給台灣的教訓

新新聞

2018/9月號第16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