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末班車離去的美國文壇奇女子,瓊.蒂蒂安

每到年終,國際新聞工作者都會盤點這一年裡走下人生舞台的重要人物,從政治領袖到藝文大師,簡單記錄他們豐富的生命軌跡。而北半球歲末天寒,12月常有耆宿搭上離去的末班車。23 日,這一年落幕之前8 天,美國散文家、小說家、劇作家與記者瓊·蒂蒂安死於巴金森氏症的併發症,享壽87 歲。

謝錦芳專欄


▲美國女作家蒂蒂安( Joan Didion )。( 美聯社)

瓊·蒂蒂安(Joan Didion )不算多產,作品總共20 部左右,翻譯成中文的也只有回憶錄《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但應該有讀者看過艾爾帕西諾(Al Pacino )第一部挑大梁的作品《毒海鴛鴦》(The Panic in Needle Park ),或者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 )主演主唱的《星夢淚痕》(A Star Is Born ),或者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 )與勞勃杜瓦(Robert Duvall )合作的《打不開的鎖》(True Confessions ),或者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與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 )的《因為你愛過我》(Up Close & Personal )。這幾部電影的劇本都出自蒂蒂安與先生鄧恩(John Gregory Dunne )的手筆。
如果這幾部電影都沒看過,讀者可以上Netflix 找找一部記紀錄片《瓊·蒂蒂安:核心潰散》(Joan Didion: The Center Will Not Hold ),由她的侄兒葛瑞芬·鄧恩(Griffin Dunne )執導, 記錄這位美國文壇奇女子多彩多姿的一生。片中,晚年的蒂蒂安骨瘦如柴,一雙大眼常流露一種欲哭無淚的神情,但話語仍然一如她的文風:簡淨、清澈、身處混亂失序但能冷靜抽離、以犀利的理性捕捉深刻的感性、看似客觀與旁觀的描述分外刻骨銘心⸺尤其當她談到晚年的兩度生離死別,先是與丈夫,後來和女兒。

「 遇到響尾蛇就殺掉,繼續做你的事」的西部女子

蒂蒂安纖細嬌小,自陳成年後體重從未超過70 磅(32 公斤),但與其形容她是「 弱女子」,不如說她是「 西部女子」。她出生於加州首府沙加緬度(Sacramento ),儘管晚年常住紐約, 但加州始終是她個人與作品的原鄉。她的祖先是中西部人,19 世紀中期加入著名的「 敦納車隊」(Donner Party )向西遷徙,車隊決定走一條罕為人知的捷徑,在山區遇上大風雪死亡殆盡,甚至發生同類相食的慘劇,但蒂蒂安的先人早早就與車隊分道揚鑣,走陽關大道平安抵達加州。

從蒂蒂安身上,似乎也看得到那種強韌的移民特質。對許多人而言,加州是陽光之州、黃金之州,經濟蓬勃發展, 娛樂業百花齊放,而且是一座超大型的「 文化實驗室」。但是對蒂蒂安及其家族,加州也是西部,也是邊疆,有其美麗也有其嚴酷。她曾寫道:「 身為加州人,你咆哮一聲就能趕集牛羊,你總是神采奕奕,遇到響尾蛇就殺掉,繼續做你的事。」

不過蒂蒂安其實很怕蛇,雖然她寫作時常用蛇的意象。


▲美國女作家蒂蒂安( Joan Didion )。( 美聯社)

文學初戀:海明威

在母親影響之下,蒂蒂安從5 歲開始寫東西,後來形容自己是個「 害羞、很書卷氣的孩子」。她的文學初戀是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 年少時經常用打字機一段一段地打出海明威的作品,仔細體會大師的句子結構、對話與節奏。還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 )唸書的時候,蒂蒂安贏得《時尚》(Vogue )雜誌的徵文比賽,但是放棄遠赴巴黎遊歷的機會,選擇直接進入《時尚》的紐約總部工作,從安案寫作開始,接受專業、嚴格的訓練,打下紮實的基礎。

很長一段時間,蒂蒂安為許多知名雜誌撰稿,除了《時尚》之外還有《女士》( Mademoiselle )、《生活》 (Life )、《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等等,題材主要是1960、1970 年代文化與次文化現象,重大的社會事件。1964 年,蒂蒂安與同為作家的好友鄧恩結婚,兩人在寫作事業上密切合作,有時甚至難分彼此。1966 年, 夫妻倆領養了一名女嬰,取了一個很別致的名字「 琴塔娜·羅」(Quintana Roo ),來自地圖上隨機選取的墨西哥地名。

雜誌專題報導之外,蒂蒂安也寫小說,1963 年初試啼聲的《流動,河流》 (Run, River )頗受好評,也預示了她日後作品經常出現的人物類型,有評論家稱之為「 蒂蒂安女子」(the Didion woman ):心境如同一片荒原…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818期

本文摘錄自‎

搭末班車離去的美國文壇奇女子,瓊.蒂蒂安

新新聞

2022/第18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