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回來了 但消費力回歸再等等

華爾街日報精選

隨著歐美疫情趨緩,中國的經濟復甦或可提供重要指引。專家指出,中國經濟已有所好轉,但市場活力還遠未復原,中國消費者對於支出趨於謹慎,整體市場消費恐要到明年才能恢復增長。


◎Trefor Moss、Stella Yifan Xie


▲中國各地的商家已恢復營運數周,但整體的經濟增長仍未完全恢復正常。達志影像

全球試圖從新冠疫情復甦之際,各大品牌寄望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幫助恢復增長,但將面臨一場苦鬥。

從樂高到達美樂披薩等諸多公司都表示,看到中國經濟有力反彈,至少與一、兩個月前相比是如此。但事實證明經濟很難完全恢復正常,更不用說增長,因為很多人失去工作和收入。

線上銷售收入優於傳統店面

上海一家中國民營企業集團四十歲高層主管Wu Yun表示,現在要更謹慎花錢。雖然Wu的收入沒有受到此次公衛危機影響,但他說自己正在控制支出,已取消出國度假和購買新房產的計畫。

中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去年零售額達五.八兆美元(約一七三兆元新台幣)。中國的新冠疫情比西方國家更早達到高峰期,隨著零售商重新開業,中國的經濟復甦或許可以為歐美提供重要指引。

二○二○年頭兩個月中國零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二一%後,三月有所好轉,比去年同期下降一六%,比某些分析師的悲觀預期還好。此外,Nike和法國歐萊雅等公司在四月業績電話會議表示,中國需求狀況令人鼓舞。

線上零售商表現最好,京東預計第一財季收入將增長一○%。一些傳統零售商也不錯: Nike財報稱儘管遭遇疫情危機,但中國市場財季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五%;歐萊雅收入增長六%,得益於強勁的線上銷售和客戶參與度。
到四月下旬,大多數中國門市已恢復營運數周,奢侈品製造商法國路威酩軒集團(LVMH)和古馳母公司開雲(Kering SA)態度均較樂觀。LVMH首席財務官圭亞尼(Jean-Jacques Guiony)稱,中國消費者似乎急於恢復以往消費模式。

政府發消費券、增加假期刺激消費

其他公司看法更謹慎,指出中國市場的活力還遠未復原。可口可樂首席執行官詹鯤傑(James Quincey)告訴分析師,中國禁止聚集的限制措施正在拖累消費需求。星巴克三月下旬稱,收入因同樣原因比去年同期下降逾四○%。時裝連鎖店H&M稱,該公司只感受到市場逐步回暖,而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第一財季收入都頗為慘淡,降幅分別為四三%和三五%。

經濟學人智庫(EIU)預測,中國市場消費要到明年才能恢復增長。瑞銀集團也預計二○年處境很艱難,線上支出增加仍不足以抵消線下支出的下滑。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三月城鎮失業率為五.九%,相當二七○○萬人。瑞銀和其他機構獨立估測的真實數字接近八千萬,尤其企業關閉嚴重影響了外來民工就業。

分析師指出,官方數據沒有將非正規工作的人數統計在內,包括許多服務業從業者和臨時工,也沒有反映暫時無薪休假或被減薪的人。

上海一家購物中心許多工作人員表示三月客流量回升,但仍只有之前的七五%左右。許多商店二月初重新開業,最初很少有購物者冒險外出。附近一條平日熙熙攘攘的街道上,逾半數商店已關門或在尋找租戶。一家時裝店老闆稱,生意是她經營史上最糟糕,她在上海待了二十年後計畫回鄉。

中國武漢肺炎新增病例穩步下降,官方對經濟復甦的擔憂顯而易見,北京方面不斷發布重啟消費重要性的相關法令,推出連串措施以吸引消費者重返市場。

上海將於五月五日迎來「五五購物節」,商家承諾期間會打折並延長營業。中國商務部也發起始於四月二十八日的「雙品網購節」,多數電商平台都有打折。江西和浙江要求企業每周多給員工半天假期,讓他們有時間購物、外出用餐、旅遊。當地政府持續發放消費券,總額達數億美元,持有消費券的消費者可在商店享折扣。

根據中國最大旅遊服務公司攜程集團資料顯示,國際旅遊活動仍停滯,但與一個月前的另一個小長假相比,中國五一勞動節假期的國內旅遊預訂量有望翻一倍達四三○○萬。

謹慎並不是現代中國消費者的特徵,還不清楚他們不願消費是對疫情的持久反應或暫時反應。

大企業布局中國長期市場目標不變

肺炎大流行爆發前,在上海某投資基金工作的Wang Haitian今年本打算把他的日產(Nissan)換成特斯拉Model 3。三十一歲的Wang現在說持有現金更有安全感。Lynn Zhou有同感,她曾就職的上海教育新創企業於二月關閉,她因此失去一半收入,從此她改變優先支出事項。三十三歲的Zhou稱,新冠疫情迫使她思考生活真正重要的事。她說,擁有LV包包不能讓人免受疫情打擊。

一些企業寄望中國市場長期前景,正推進對中國投資。寶馬汽車(BMW)最近在瀋陽市建設一家三十二億美元的工廠。沃爾瑪(Walmart)稱將在武漢投資四.二五億美元,做為今後五到七年全國大規模擴張計畫。沃爾瑪發言人稱上述計畫沒有改變。樂高三月稱今年將新開一五○家門市,大部分位於中國,還表示將堅持目標不變。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31期

本文摘錄自‎

消費者回來了 但消費力回歸再等等

新新聞

2020/第17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