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iPhone 到印度生產仍脫離不了中國? 解析鴻海、緯創經驗看台商困境
◎郭家宏
蘋果最新款手機iPhone 14 已開賣,在低迷的經濟氛圍中,為供應鏈注入一道暖流。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開賣的iPhone 14 仍是中國大陸製造,但《彭博》表示,預計最快今年10 月底,市場上就會出現「印度製造」的iPhone 14。
眾所皆知,中國大陸人力成本相對遠比西方低廉,科技供應鏈也十分完整,吸引全球業者的代工訂單,當然也包含蘋果。但蘋果意識到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因此早在2016 年,執行長庫克(Tim Cook )就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 )見過面,談論在印度設廠製造iPhone 的可能性。2017 年印度首次製造iPhone 後,產能逐年上升。摩根大通(JP Morgan )預估,今年將有5% 的iPhone 在印度製造,2025年比例更是逐步拉升到25%,也就是每4 支iPhone 就會有1 支來自於印度。但請印度製造iPhone,真能解決中國製造的問題?
▲為了分散中國製造風險,蘋果致力將供應鏈分散至印度,但關鍵零組件仍來自於中國,核心問題未解。( 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疫情封城,加劇中國供應鏈風險
目前全球將近95% 的iPhone 在中國製造,世界最大的iPhone 組裝基地就在河南鄭州,每天產量50 萬支。而深圳是中國大陸第二大的iPhone 產區,早在1980 年代,中國就將深圳設為經濟特區,法規限制較寬鬆且有稅負優惠,經過40 年的發展,深圳成為中國的電子製造業重鎮,供應鏈完善,並具備短時間內大量製造的能力。另外,中國大陸是iPhone 全球第二大的市場;世界前10大的港口,中國也囊括了7 座。因此在中國製造,讓蘋果享受供應鏈、交通網路優勢與市場商機。
然而《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共產黨嚴厲掌控,西方企業面臨不少壓力,為了在中國做生意,蘋果不得不迎合中國政府要求,犧牲中國使用者隱私。中國政府曾要求蘋果提供iPhone 資安相關的程式碼,代表必須開後門給中國政府。《紐約時報》提出質疑:「外國企業投資中國,是對中國人民好,還是對中國共產黨好?」
此外,中國派遣勞動法案於2014 年生效,限制時薪派遣工不得佔全數員工超過10%。這對蘋果很為難,因為消費者對iPhone 常有短期卻密集的需求,例如聖誕節期的換機與送禮需求,蘋果需要機動性較高的派遣工,彈性調整iPhone 的產能。近年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封城也成為中國製造的新風險,因為出口至美國可能會被課高關稅,封城也為產能帶來不確定性。
▲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封城成為中國製造的新風險。(美聯社)
印度製造與中國製造差距縮短,2025 年市占率可達25%
為了降低中國製造風險,蘋果勢必得讓供應鏈多元化,將部份產能移出中國,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建立供應鏈,而印度則位於早期發展階段。
回顧印度蘋果供應鏈發展史。2016年,庫克與莫迪談論印度製造iPhone 的可能性。2017 年,緯創成功在印度組裝iPhone SE,是首支在印度製造的iPhone。2018 年緯創組裝iPhone6s,2019 年則是iPhone 7。同年,鴻海(富士康)在印度設廠製造iPhoneXR,2020 年生產iPhone 11,2021 年生產iPhone 12 與iPhone 13,今年則是iPhone 14。
需要注意的是,iPhone 主要零組件仍來自於印度以外的國家,印度只負責最下游的組裝,雖然稱作「印度製造」,但「印度組裝」才是其真正內涵。
從此來看,印度已經組裝iPhone 將近5 年。但今年有兩點特別的地方。第一,過去印度製造的iPhone 多在發表會後半年才量產,搶先的果粉都買到中國製造的iPhone,印度iPhone 得要到隔年才會上市。但《彭博》預期,最快今年10 月底,印度製造的iPhone 14s 就會上市,僅落後中國約兩個月,大幅縮小差距。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這是蘋果分散供應鏈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摩根大通預估,今年將有5% 的iPhone 來自印度製造,而《經濟時報》推算,這相當於1,100 萬至1,200 萬支iPhone,遠高於2021 年的750 萬支。回顧過往,2020 年僅有不到1.5% 的iPhone 印度製造,2021 年則是3%,而今年印度產能總算達到5% 大關。與此同時,中國iPhone 出貨比例在2020 年是98.2%,2021 年是95.8%,到了今年,中國製造比例將降到93.5%。預計到了2025 年,印度製iPhone 市占率將提升至25%。
印度政府支持,鴻海、緯創積極布局印度製造
蘋果之所以選擇印度製造iPhone,政府是重要因素。莫迪推出「印度製造」 (Make in India )政策,致力提升印度製造量能,對海外企業招手,積極吸引製造商赴印度設廠,期望讓印度成為與中國平起平坐的製造大國。印度提供赴印設廠的業者財務優惠,例如減稅;而對於進口品,則施加高額關稅。蘋果選擇印度製造,可以節省20% 的關稅。
而印度市場規模也具吸引力。雖然就整體而言,蘋果市占率在印度極低,今年第二季僅3%,但就高階機種(4.5 萬盧比,約1.7 萬台幣以上)而言,蘋果市占率達到60%。印度人口約13 億,成長空間也大,蘋果自然不會放棄。
台灣業者為了規避中國風險,近年也積極布局新南向,而台印友好的氛圍與龐大市場的誘惑,吸引不少企業進軍印度,開拓全新市場。緯創與鴻海是最積極布局印度的台灣業者,兩者皆於去年入選「生產掛鉤激勵計畫」(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PLI )。該計畫中,印度政府補助總額為735 億盧比(近290 億新台幣),期望擴大印度製造筆電、平板與伺服器的量能,鴻海也成功在印度實現組裝高階iPhone 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鴻海今年來股價僅微幅下跌2.4%,相較於台股加權指數的-26.9% 與台積電的-30.9%,抗跌表現相當出色。
雖然緯創、鴻海印度廠已分別在2017 年與2019 年組裝iPhone,然而緯創曾因工資問題爆發衝突事件,鴻海也發生過食物中毒意外,導致超過150 人住院。此外,英業達曾投資5,000 萬美元於印度設廠,如今已停止投資。《商業周刊》也指出,有電子業董事長表示,「在印度設廠,應該沒有人經驗是好的。」雖然印度製造的大餅看起來很可口,但台灣業者想順利吃到它,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鴻海、緯創積極投資印度市場,期望拉高iPhone 產能。圖為鴻海位於內湖區的大樓。(郭家宏攝)
政治、文化差異難解,印度製造成型也擺脫不掉中國供應鏈
就政治而言,雖然印度政府對台灣友善,但中國是專制體制,地方政府大多會站在企業方,然而印度是民主體制,為了取得人民支持,政府通常會站在員工這邊,這對企業並不利。
語言、文化差異也是問題。台商過去在中國順風順水,共同語言與文化是關鍵。然而印度語言、文化不僅與台灣差異極大,印度各地區間的差異也很大,光是官方語言就有22 種。不同於中國鄉村人口積極前往大城市工作,印度勞動力較缺乏流動性,因此工廠得在人口龐大的地方設廠,才能招募足夠的員工。而去新的區域設廠,就要再次與新的語言、文化磨合。
至於員工與管理層面,相較於中國人,印度人的個人主義更重。此外,印度僅有數百位台商,勢力也相對小很多,得依靠當地人管理當地人,但印度種性制度盛行,若沒顧慮到,很容易埋下管理地雷。聘請高種性的人當主管,管理低種性的部屬會較為順暢。
另一方面,台灣企業仰賴印度人管理,必須要有足夠的培訓與磨合,讓台灣嚴格的企業文化能與印度較為輕鬆的文化配合。而為了分散中國製造,急於提升印度製造的量能,導致磨合時間縮短,台印員工間更容易產生衝突。
而《紐約時報》指出,印度有勞力充足的優點,但官僚體系較複雜,建設基礎設施與工廠的難度較高。此外,多數供應鏈仍集中在中國,外移的難度也高。《彭博》則指出產品機密的問題。蘋果致力於保持產品細節的機密性,但要在多個國家保持高機密的難度很高; 內部人士表示,中國嚴格的安全管控措施難以複製。蘋果也擔憂印度海關,因為他們時常會拆開包裹,影響產品的機密性。
印度製造,是蘋果分散中國供應鏈太集中風險的合理之舉,但iPhone 零組件大多仍來自於中國,印度迄今僅有組裝能力,因此仍無法規避中國的重要性; 而且,供應鏈最重要的應變速度、經營韌性,還因為下游組裝轉往印度而更加複雜。由此來看,目前蘋果納入印度製造,尚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為何iPhone到印度生產仍脫離不了中國?
新新聞
2022/10月 第185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