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缺電成「新常態」,人民該有的選擇
如果趨勢不變、能源政策不改,台灣很可能要進入缺電、分區供電成「 新常態」的年代,因為電力供需算得出來;一定程度上近來1 周內2 次大停電與分區供電已向國人「 預示」了這個可能來到的新常態。
蔡政府與綠營可以想想,這樣對台灣的未來,當然,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政權,是好是壞、能否承受?至於民眾則該想想,準備好在缺電與空污惡化中作二選一了嗎?準備忍受限電、不定時停電了嗎?聽了數年綠營的能源謊言後, 是否要繼續相信?還是該讓這個金光黨下架?
上周在台電稱備轉容量率猶有10% 情況下,高雄興達電廠機組跳機,引發大停電與之後的分區供電,綠營一致強調不缺電、只是電網問題,言猶在耳,周一興達一個機組故障,再次停電又分區供電,這次政府終於「 婉轉承認」缺電的事實,因為整個事件實在過於荒唐。
為什麼說荒唐?因為周一故障的機組發電量只有區區的50 萬瓩,占預估的3750 萬瓩尖峰用量的1.3% 而已,結果這50 萬瓩故障就讓整個電網難以承受因應,不得不啟動分區供電。上周情況其實類似,按理如果當天備載容量率確實如官方說的有10%,跳電220 萬瓩占比約6%,應該尚有因應空間;當然,更不必提過去是把備載容量率抓在15% 的話,絕對不會發生大停電、進入分區供電的結果。
事實上蔡政府上周已經說過一次謊, 電網需要卸載造成513 大停電,原因就是找不到也拉不出足夠供電去平衡電網,最後只能卸載( 砍掉需求,白話文講就是停電了),這當然就是百分之百的缺電,但政府還是找來各種理由閃避缺電議題。
周一停電則因為故障的機組只有區區50 萬瓩,這樣也要卸載停電, 再硬拗不缺電就實在說不過去,才含蓄承認缺電。周一再次發生停電後,網路上瘋傳2014 年時,馬政府的經濟部長杜紫軍說( 依照綠營的廢核能源政策)2021 年「 絕對會發生分區限電」的新聞與影片。杜紫軍不是劉伯溫、手上也沒有水晶球, 他只是依照電力供需趨勢與變化推斷罷了。恐怖的是,依照這些資料推斷,未來情況越來越不樂觀─最大的2 個變數是核電與綠電。
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核心是廢核電、用綠電替代,比重大概占整體供電的2 成。因此4 年後(2025 年)核二、核三全部除役,供電量減少近390 萬瓩,換句話說,不談火電是否有舊機組要除役, 單是少掉的390 萬瓩核電,就要先補上此缺口。能源政策中說以綠電代替核電, 這當然是錯誤、也不可能作到,這次停電事件外界也清楚看到綠電的不穩定的問題與局限,因此只能用火電替代。
台灣人為此要多吸多少空污、得多少肺癌、支氣管炎?承擔多少排放量?
如果再把先前馬政府時代要延役、蔡政府上台後就除役、發電量127 萬瓩的核一,及綠營打死拒絕重啟、發電量高達270 萬瓩的核四計入,蔡政府反核、廢核讓台灣少掉787 萬瓩的供電。這個發電裝置容量甚至遠比中火或是大潭的發電量還高。可笑的是當蔡政府與台中市政府為了區區50 萬瓩的1、2 個火電機組槓上時,卻為意識型態把787 萬瓩的核電當垃圾清除,豈不謬哉?
甚至不看太遠只看今朝,如果核一不除役,至少多了127 萬瓩供電,大概就不會因區區50 萬瓩的興達一號機故障就陷入分區供電。而值此供電吃緊時,核二廠1 號機要在6 月停機準備除役,蔡政府確實是「 勇氣十足」。而且在全球反核早已退潮,都把減碳列為首要之務、甚至視核電為綠電( 排放極低)、先進國家持續讓核電運轉或增建機組之時, 蔡政府仍堅持廢核,是讓人搖頭了。
對這2 次大停電,經濟部與台電確實講了不少「 情非得已」的理由,概括而言就是:所有最壞的情況一起碰到,例如數百萬瓩的火電機組猶在維修、水力發電不給力、用電遠高於預期、綠電低於預期等等,如果蔡政府上下真相信這些理由,毫不思考政策結構的問題, 那缺電、分區供電確實可能成為「 新常態」,因為那些理由就是未來的新常態: 未來溫度必然上升且酷暑期拉長、乾旱是每隔2-3 年就會有的常態性現象、綠電時有時無更是永遠不變的常態……。
過去幾年夏天供電算是驚險度過,靠的不是蔡政府吹噓的綠電:只要有注意供電資訊者,大概都知道這個季節風電接近零、光電在白天太陽充裕時可能占到5% 以上,但天黑後歸零,因此主要是靠火電燒好燒滿,還有尚未除役的核電。4 年後核電歸零時,台灣海峽不會突然在夏天吹起強風、讓風電變非常給力, 也不會出現黑科技,讓光電晚上也來電。
所以4 年後核電全除役後,台灣要嘛面對動輒缺電、分區限電的命運,要嘛就是火電燒好燒滿不缺電,但空污惡化、排放增加。二選一,台灣民眾要選那種?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選擇:施以足夠的壓力讓蔡政府專業、務實的調整錯誤的能源政策,或是讓其直接下架!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