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另類衝擊 糧食短缺危機的真相

穀物價格走跌,貧困國家卻鬧饑荒

受到疫情影響,糧食危機的風險在世界傳開,三月起,已有多國限制糧食出口;但是,另一方面,卻出現穀物價格大幅下跌的現象,糧食危機真的來了嗎?

譯者‧江裕真


▲全球穀物市場恐會持續呈現下跌走勢,圖為美國小麥收成一景。達志

三月三十一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祕書長,共同發表了「新冠肺炎可能導致糧食短缺」的聯合聲明。

四月二十一日,G20召開農業部長臨時會議,宣布不會阻絕農產品的生產與物流、不實施非必要的農產品進出口管制,以及會確保務農所需的勞動力與生產資材之供應。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以下簡稱農水省)的資料,三月以來到五月二十日止,已確認全球有十四國實施了農產品或食品的出口管制。

新冠肺炎疫情真的會引起缺糧危機嗎?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任山下一仁斷言,「缺糧不會發生,且與原油價格連動的穀物行情,正處於走跌的方向。」

出口管制屬正常調整 全球穀物庫存量增加中

其實,各國的出口管制並不至於影響到全球糧食供給。例如,小麥主要出口國俄國,四至六月把出口限量設定為七百萬噸,這比去年數據少了二十萬噸,只占該國年出口量的○.六%。四到六月原本就是小麥即將收成的時節,出口肩負著清空庫存的功能,這種程度的數量增減並不少見。

實施農產品出口管制的多為小國,中型國家的部分也與俄國一樣,管制的影響微乎其微。農水省部長辦公室政策課的食料安全保障室負責人說,「各國的出口管制,都未脫離調整的範圍,全球的穀物庫存量在增加當中。」

全球小麥主要出口國家為俄、美、加、澳;大豆為美、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出口國的出口量約占產量的一半,而這些國家不太可能認真管制出口,因為那會導致很有政治發言權的農民收入減少。面對美中貿易摩擦日益白熱化,美國不但沒有管制農產品出口,反而施壓要中國增加進口。

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曾在七○年代禁止大豆出口,導致國外市場市占率下滑,巴西趁機大搶市占率。山下判斷,「由於過去的經驗,美國不會再搞穀物禁止出口,靠農產品出口賺錢的加、澳兩國也一樣。」

「穀物行情仍持續走弱」,在住友商事專攻國際研究的資深研究員鈴木直美說。最受影響的是玉米,美國占全球玉米的生產與出口約三成,年產量有四成會加工為玉米乙醇生質燃料,但原油的跌價使得玉米乙醇失去價格競爭力,生產大減。再加上疫情下減少外食與景氣惡化,肉品的消費減少,占四成的飼料需求,也呈現縮小的傾向。二○○八年,每桶原油創下一四七美元的最高價時,曾導致穀物價格暴漲,這次則是反過來的骨牌效應。
但疫情難道不會造成穀物生產減少嗎?至少,主要生產國不太有此疑慮。美、澳的農家由於機械化程度高,移動禁令並不會影響到勞動力,反倒是原油便宜,有利於農業機械的運用。

就總量來說,目前不但不缺糧食,還可能因為過剩而造成價格下滑,但是否會有糧食危機,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引發糧食危機因素有二,一是糧食本身不足,二是有糧食,但民眾無法購買。疫情該擔心的是後者,特別是經濟窮困國。

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四月二十一日預估,二○年全球有二億六五○○萬人面臨糧食不足,是一九年一億三五○○萬人的約兩倍。
內戰、蝗害來襲 窮國仍買不到糧食

一九年,瀕臨饑荒的人口多來自葉門、剛果、阿富汗、敘利亞等國,不少都是經濟脆弱、內部紛擾的國家,醫療體制又不完備,一旦感染擴大將束手無策,但經濟活動停止,很多人會馬上沒飯吃。

不巧的是,以東非為中心出現了大量蝗害,雪上加霜,就算全球糧食過剩、導致價格下跌,貧困國家的民眾還是無法買到食物。

WFP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警告,因學校停課導致無法吃營養午餐的三億七千萬名學童,健康將受到嚴重影響。

即使是這幾年逐漸步上經濟成長軌道的新興國家,無法取得糧食的貧困階層也在擴大當中。再說,先進國家的失業率也在急增,一旦遭遺漏在安全網之外,即使社會豐饒,個體仍有陷於糧食危機的風險。

供應鏈也可能因疫情而導致功能不健全,像是美國就有肉品加工廠因為有人確診而停工。不過,這只是一時的,不是太嚴重的問題。只是,一旦不安的氛圍不斷擴大,仍有可能讓民眾搶貨囤積的負面效應持續下去。

此外,仰賴外國移工協助生產的蔬菜與水果,似乎會因防疫的移動限制措施而有所影響。據農水省經營局務農女性課表示,約二五○○名原本預計要從事農業的技能實習外國人,目前處於無法進入日本的狀態,姑且不論這是否也算糧食危機,但部分蔬果的價格,可能要漲價了。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26期

本文摘錄自‎

疫情下的另類衝擊 糧食短缺危機的真相

今周刊

2020/第12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