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彈、英國硬分手歐洲復甦之路還很長
政治因素攪局 舉債26兆有救嗎?
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歐洲歷經疫情之後,要迎來強勁的復甦機率較低。同時,英國卻可能進行無協議脫歐,使得歐洲前景更加堪慮。
《紐約時報》記者,彼得.古德曼、麗茲.阿德曼
譯者‧連育德
疫情當前,原本同床異夢的歐洲各國放下猜忌,齊心打造紓困計畫,讓各界期望歐洲經濟步入長期復甦之路。無奈這個願景開始黯淡,原因之一,就出在政局浮現隱憂,可能打亂經濟大計。
歐洲央行(ECB)先前誓言,全力穩定經濟,並讓借貸市場的資金無虞, 如今語帶保留,使得未來的信貸供給形成問號。各國政府先前積極補助薪資、限制企業裁員,如今逐漸收手,預示失業率即將飆升。
先有疫情,後有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偏偏英國選擇在這時攪局,可能實現近年的威脅戰術,進行無協議脫歐。此舉勢必導致英國目前的經濟衰退更加惡化,同時激怒荷蘭、法國與西班牙等主要貿易夥伴。
上述發展為歐洲再添利空,未來幾個月可能深陷經濟黑暗期,更何況目前又爆發第二波疫情,西班牙、法國與英國的病例激增。
「考量現況,經濟成長的動力不多,長期強勁復甦的機率恐怕不大。」倫敦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歐元區經濟分析師塔拉維拉(Ángel Talavera)表示。
該單位的新追蹤模型顯示,今年七月與八月大多時間,歐元區十九個會員國的商業活動大幅回溫,但近幾周又再度放慢。隨著近期確診人數增加,消費者與企業已轉變行為,即使鬆綁限制的國家也是如此,民眾取消假期,盡量不到購物區,選擇省錢過生活。這個現象更凸顯出一個道理:危及生計的是疫情本身,封城措施只是加重衝擊程度。
在此背景下,歐洲央行日前召開會議。各界擔心經濟成長力道轉弱,可能形成通貨緊縮;物價一旦下跌,可能抑制投資與未來經濟成長。歐元走升,導致歐洲商品在全球市場更加昂貴。
露曙光?歐盟通過法、德主導新冠債券
有些分析師希望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提振人心,誓言會採取行動。疫情初期,她挹注龐大資金到歐洲經濟,消除信貸資金可能短缺的隱憂。三月中旬,歐洲央行承諾購買公債與公司債,金額高達七千五百億歐元(約新台幣二十六兆元);六月時,金額又幾乎加倍。一路走來,拉加德成功避免市場掉入無底洞,備受肯定。
據說是在拉加德幕後斡旋下,歐盟才能達成協議,成立七千五百億歐元的復甦基金, 多數資金由會員國共同發債融資, 深具里程碑意義。
反觀往年的危機,歐洲北部國家( 尤其是德國、荷蘭與芬蘭)反對拿納稅人的錢救濟南歐國家,還說南歐國家就喜歡揮霍。於是乎,歐盟淪為有名無實,這樣往往只會加重問題。但由法國與德國主導的「新冠債券」(Corona-Bonds)方案通過後,各界紛紛認為疫情讓歐盟更成熟了。
(新冠債券由歐元國家在疫情期間發行的債券,債務與利息由歐元國家共同承擔。)
「富國願意協助其他國家,有助於穩定市場對歐洲經濟前景的預期。」歐洲改革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Reform)首席分析師奧登達(Christian Odendahl)指出。但他很驚訝,拉加德在這次歐洲央行九月例會沒有宣示進一步行動,反而讓人覺得歐洲央行把重點擺在達成共識,跟以前一樣,想在財政謹慎的北方國家與債台高築的南方國家之間取得平衡。
浮隱憂:預算赤字不設限 後座力更慘
最大的隱憂,在於歐洲的既有規定。歐元區與歐盟可以達到多少預算赤字,皆受到嚴格規範,但目前暫停執行,讓會員國能夠積極舉債,資助就業保障計畫。然而,等到限制恢復,各國將不得不刪減支出,會員國正在討論可暫停限制到多久,而企業亦開始裁員。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歐元區的七月失業率達七.九%,連續第四個月攀升。
法國正是苦主代表。法國在年初陷入深度經濟衰退,政府為此祭出高達六千億歐元(約新台幣二十一兆元)的振興方案。法國央行日前指出,今年經濟成長率已從預估的負一○.三%,修正為負八.七%。
部分分析師則認為,儘管法國政府九月初公布新一輪刺激方案,金額達一千億歐元(約新台幣三.五兆元),但恐怕杯水車薪,難以帶動復甦。
該方案聚焦於長期投資,未來十年將斥資投入電動車電池與氫能等產業,約有三分之一資金將補貼企業減稅,鼓勵企業長期投資。透過這個方案,法國政府希望能夠讓民眾放眼更美好的未來,願意投資在前瞻產業、創造工作機會。經濟分析師肯定這樣的理念,但擔心效果必須等待多時才會顯現。
英國如今又投出一記變化球。首相強森因為初期防疫失策而人氣大跌,現在和歐盟協商時更企圖打混戰。英國近半數出口品皆輸往歐盟,如果淪為失序脫歐的下場,恐怕只會重創國內經濟——英國第二季經濟已萎縮逾兩成;歐洲也同受其害。
奧登達說:「英國偏偏挑這個時候出招。正值疫情期間,英國和歐盟都在想辦法保住經濟,實在沒有必要破壞貿易關係。」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