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棄台論發酵 大選後台灣會成棄子?

美國人對中國反感連年升高,美中緊張不能全歸因川普

美棄台論發酵大選後台灣會成棄子?


部分主張認為美國大選後,美中關係會回溫,台灣將淪為兩國角力的犧牲品。這種棄台論雖有其價值,卻忽略一個分析上的重要環節。

◎葉耀元


▲美中關係正從過去20年的友好態勢,走向新的冷戰局面。美聯社

八月初,美國封殺中國的影音軟體抖音的海外版TikTok以及通訊軟體微信(WeChat)。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及其他十名相關的香港與中國官員,凍結他們在美國直接或間接所擁有的財產。

七○年代美為抗俄,曾聯中背台

種種跡象顯示,美中關係正從過去二十年的友好態勢,走向一個新的冷戰局面。至於美中關係最後會不會走上「冷戰二.○」?至今仍眾說紛紜。畢竟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與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y Biden)的對中政策,都有可能改變美中關係走向。尤其是拜登在八月初也宣布,如果當選會終結對中國的關稅壁壘。美中關係瞬息萬變,台灣輿論界卻出現另一種觀點,認為「棄台論」會在美國占上風。

蔡英文執政以來下了諸多工夫經營台美關係,當然也獲得了實質成果。但提出棄台論的專家學者認為,美國的惠台政策與法案只是把台灣當做刺激中國的一顆棋子;在美中關係回溫後,台灣很可能被美國犧牲,成為兩強權相爭下最慘烈的犧牲品。

這種說法其來有自,畢竟在一九七○年代美國為了聯中抗蘇而與台灣斷交,並在國際場合秉持「一中政策」。雖然美國與台灣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但這不代表美國在國家利益優先的前提之下,不會背叛朋友;如果出賣台灣可以極大化美國的國家利益,這會是美國政府一個可能的選項。

但這些棄台論述多是從歷史情境與領導者特質來看待國與國的關係,強調在大國相爭的環境之下,小國如何因為選邊站最終被孤立或犧牲。這種觀點雖有其價值,卻忽略了一個分析上的重要環節。

防中始於歐巴馬,非川普急轉彎

不少專家認為,美中之間的衝突只是川普(Donald Trump)在面對國內支持者以及受到全球化影響的美國廣大藍領階級所執行的單一政策,重點在於取悅這些支持者,並打平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他們認為,這種政策會跟隨著川普下台而落幕,美中關係也勢必會回溫,畢竟兩國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貿易互賴,而且美國企業也不會願意隨川普起舞,放棄中國廣大的市場。

這種說法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把美中衝突視為川普個人製造出來的產物,事實上,自從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在二○一一年倡議「轉向亞洲」(Asia Pivot),就已把外交工作的重心從中東轉移至亞洲,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期許用多邊貿易組織的模式來與中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以及一帶一路政策抗衡。到了川普上台之後,把過去自由主義倡議用多邊關係政策與組織來箝制中國的方式,轉移成雙邊交換式的硬碰硬對決。

也就是說,美國外交的對中政策,並不是在川普的時候才正式轉彎,而是在歐巴馬政府時期就已經開始運作。這是因為兩國長時間摩擦,以及美國面對中國崛起必然會採取的因應。

中國透過孔子學院與大外宣長時間的運作,讓各國民眾對中國實質情況產生錯誤認知。

中國情資單位滲透美國,並竊取美國科技技術的作為,也持續損害美國政府對中國的信任。而中共十九大修改《憲法》,廢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讓美國意識到了中國民主化遙遙無期,甚至中共在走回頭路。
此外,雖然美國企業多數對中國廣大市場感興趣,但中國政府對外資諸多的投資限制、半公開的市場造成的資訊不對稱、以及強迫外國企業必須要與國企相關單位合資或是轉移技術,這一連串的舉動,都讓美國企業對中國政府恨得牙癢癢。簡言之,兩國之間的衝突不單只是因為川普個人的行事風格造成,而是過去二十年來累積的摩擦,導致這場看似無可避免的冷戰。

武漢肺炎加劇美國反中氛圍

那些認為川普下台之後,台灣就有可能被背棄的「棄台論」,根本性地忽略了一個事實:兩個強權在彼此爭奪世界霸權時,累積出的仇恨與傷痕不會輕易消除,如今更因為武漢肺炎而惡化。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七月底公布的民調顯示,高達七三%的美國人對中國反感──自一七年開始,民眾對中國的反感連年升高。

美國對中強硬的態度,不只是因為川普個人的執政風格,而是不同因素累積下來的結果。既然美國與台灣有抗衡中國這個長期共同目標,何來棄台論之有?(本文作者為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與當代語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45期

本文摘錄自‎

美棄台論發酵 大選後台灣會成棄子?

新新聞

2020/第17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