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成勞工領不到平均薪資!究竟是誰在享受?

近7成勞工領不到平均薪資!究竟是誰在享受台灣經濟成長果實?


◎林彥呈

中央研究院日前發布《台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直指台灣經濟陷入失落的20 年,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則是正面回擊,他在一場演講場合中強調學者所言不符事實,同時抹殺了國人與央行努力的成果,台灣經濟表現優於其他國家,其實是「穩定、成長的20 年」。

台灣到底有沒有陷入失落的20 年?楊金龍舉出數據,試圖證明這些年來的經濟成績,然而痛苦是比較出來的,如果只談經濟成長率,或許我們不比其他國家差,但以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業、薪資、房價來看,相較於20 年前的光景,今時今日感到「失落」也只能說是人之常情。

舉例而言,近期經常耳聞「實質薪資負成長」,也就是扣除物價上漲因素,上班族領到的薪資不進反退。以今年1 月至7 月來說,雖然經常性薪資年增3.1%、創近22 年同期最高,但是擠掉通膨水分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反而負成長0.07% ;而且,這已經是該指標連續第5 個月呈現衰退,突顯台灣上班族承受的窘境。


▲如果只談經濟成長率,或許我們不比其他國家差,但以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薪資、房價來看,相較於20 年前的光景,今時今日感到「失落」一點也不為過。( 美聯社)


實質薪資倒退嚕 是物價漲太兇或薪水漲太少?

實質薪資之所以負成長,說白了就是薪水增加幅度追不過物價上漲,眼看今年CPI 數據屢屢暴衝,直覺上難免將實質薪資倒退嚕的問題歸咎於通膨,但這真的是主要原因嗎?

回顧2000 年以來的資料,算上今年前7 月,我國實質經常性薪資共有10 次負成長,今年把問題怪到物價頭上或許還說得過去,2008 年CPI 年增率也超過3.5%,但是其餘年份的通膨其實並不嚴重,包括2004 年、2007 年、2011 年、2012 年、2016 年及2021 年的CPI 年增率都不到2%,2009 年甚至還是負的,即便身處通膨低迷的年份,實質薪資仍然陷入衰退,恐怕不是一句通膨太高就能解釋。

觀察更早之前的1990 年代,10 年內就有6 年的通膨率超過3%,其中還有3 年是超過4%,但在當時的實質經常性薪資依舊年年成長,而且增幅還挺亮眼,其中6 年都超過3%。

回頭來看,當前為人詬病的實質經常性薪資衰退,到底是因為物價漲得太兇,或是我們的薪資成長太慢?相信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超過三分之二上班族 領不到台灣平均薪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提及的薪資還是「平均值」,每當談到政府發布的薪資統計,許多上班族總是徒呼負負,要不是質疑數據灌水,就是自嘲拉低整體平均。

主計總處當然也明白大家心中這股怨氣,為了多元呈現薪資分布情形,從2018 年平安夜當天開始公布我國受僱員工總薪資中位數及分布統計結果,並且追溯至2012 年。

「薪資」是指廠商支付給員工的工作報酬,包括按月本薪、津貼等「經常性薪資」,以及年終獎金、紅利、加班費、績效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但不含個人其他來源所得或收入,例如股息、利息、兼職或租賃。

透過這份統計可以發現,近年我國薪資中位數的成長幅度低於平均薪資的漲幅,約莫800 萬名上班族中,更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根本領不到平均薪資,意味著極端高薪族群跑得更快,平均數和中位數差距不斷擴大,而且情勢一年不如一年。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2020 年薪資中位數為50.1 萬元,平均每月約4.2 萬元,僅較前一年增加0.48%,不及平均薪資年增0.94% 的幅度,領不到平均薪資的人數比率,更以67.88% 寫下統計以來新高紀錄。

經濟成長果實 勞工看得到吃不到

既然台灣經濟穩步向上,何以薪資成長如此緩慢?主計總處曾在2010 年9 月統計通報中如此描述:「我國正享受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惟一般受僱員工卻無法感受到此成果,其原因可由受僱人員報酬占GDP 比率來探究。」

從GDP 分配面來看,受僱人員報酬與營業盈餘向來是最受關注的項目,我國受僱報酬占GDP 比率從1981 年以來一路走高,1989 年衝破50%,1990 年達到51.71% 歷年高點後開始走下坡,到了2020 年只剩44.98%。

2020 這一年全球經濟受到疫情衝擊,台灣仍然繳出相對亮眼的成績單,但與此同時,國人一年創造的GDP,其中只有不到45%分配給勞工,創近2 年新低。

反觀營業盈餘占GDP 比率,1990 年還不到30%,2020 年已經升至34.49%,反而創近2 年新高。比起經濟有沒有成長,分配不均更是受薪階級失落感的來源。


失業者屈就低薪 也找不到工作

上班族尚且如此,失業者的處境更加艱辛。我們目前可以在主計總處網站上找到最早一份人力運用調查報告是1996 年版,其中一段關於失業情勢分析是這麼說的:「就業市場之榮枯,除了觀察就業人數的成長情形,也應注意失業者工作機會的多寡。」

在1996 這一年,失業者遇有工作機會而未就業的人數計14.3 萬人,占失業人數比率為65.4%。主計總處明確指出,這是1993 年以來失業者遇有工作機會比率最低的一年。

這個當年看起來不怎麼樣的數字,如今卻是望塵莫及。根據最新統計,2021 年我國失業者遇有工作機會有14.9 萬人,占失業人數比率只有32.6%,還不到25 年前的一半。

或許有人認為,這些失業者都是因為眼高手低才找不到工作,但是對照1996 年,失業者希望的待遇為3 萬元,相較於當時勞動市場的平均行情,兩者其實相去不遠。

現在呢? 2021 年失業者期望待遇33,612 元,25 年來只多了一成左右,甚至比起目前的平均薪資43,211 元少了將近1 萬元,如此卑躬屈膝卻還面臨失業,這應該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了。


房價飆漲速度 台灣人薪資遠遠追不上

諷刺的是,這些年來薪資漲幅遲滯,房價卻是扶搖直上,以內政部首度發布「房價負擔能力指標統計成果」的2002 年為例,當年第一季房價所得比是4.47 倍,貸款負擔率是23.93% ;到了今年第一季,房價所得比已經升至9.58 倍,貸款負擔率也來到38.35%。

貸款負擔率主要為計算中位數所得家庭購買住宅時,每月支付房貸金額占中位數家户可支付所得的比率。一般而言,貸款負擔率如果在3成以內,代表可「合理」負擔房價,但負擔率越高,代表家庭可以負擔房價的能力越低。

至於房價所得比,則是中位數住宅價格÷中位數家户可支付所得,代表必須耗費多少年可支付所得,才買得起一户中位數房價住宅。

進一步參考以中古屋物件為樣本編製的信義房價指數,2002 年第一季只有35.61,今年第一季則為136.94 ;聚焦預售及新屋物件的國泰房價指數,2002 年第一季還在44.54,今年第一季則攀升至121.05。

這些房價相關指標,20 年來的漲幅翻了不只一倍,買不起的只能躺平,勉強背負房貸的則是咬牙苦撐,如今我國家庭部門負債金額直逼整年GDP,就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警訊。

當然,關於薪資遲滯、房價飆漲、所得分配不均這些問題並非全屬央行之責,但在強調台灣經濟是穩定、成長的20 年之際,也別忘了「國民所得之父」 顧志耐(Simon Kuznets )所言,GDP 反映的是客觀經濟數據,無法衡量人民的幸福或快樂。

今時不同往日,面對薪資分布曲線持續右偏、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況,民眾感到失落,真的一點也不為過!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2/10月 第1857期

本文摘錄自‎

近7成勞工領不到平均薪資!究竟是誰在享受台灣經濟成長果實?

新新聞

2022/10月 第18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