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巴西蛋政策沒錯 為何釀政治風暴?

為禽流感缺蛋進口平抑蛋價 卻讓陳吉仲成短命部長


禽流感疫情引爆缺蛋潮,全台雞蛋一天缺口多達兩百萬顆,農業部進口雞蛋成功平抑蛋價,卻因進口爭議說不清,成為萬箭穿心箭靶,釀出一場政治風暴,政府從中學到什麼教訓?

撰文/林良昇

我要一肩扛起責任,讓紛紛擾擾平息, 決定請辭農業部長一職。」九月十九日,在進口蛋爭議延燒近一個月後,時任農業部長陳吉仲在臉書發出千字文宣布辭職,二十一日辭呈生效,成了短命部長,距離農委會正式改制為農業部,不過短短五十二天。

這場發生在總統大選前四個月的雞蛋風暴,政治攻防滿載,當中更牽涉農業、市場經濟、國際貿易、食安和科學等議題,背景複雜。農政官員感嘆有理說不清,但處理過程也確有疏漏,重點是紛擾過後,政府能從失敗的危機處理中,學到什麼教訓?

台灣缺蛋危機源於前一波延燒全球的「高病原性禽流感」,當時疫情肆虐彰、雲、嘉、南等中南部養禽場,其中更不乏蛋雞場。點開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統計,去年十月撲殺家禽數字仍掛零,隔月全台撲殺三.七萬隻,進入十二月,疫情大爆發,當月撲殺數高達二十五.七萬隻,數字怵目驚心。

邁入今年初, 情況甚至惡化。全台家禽遭大規模撲殺,雞蛋生產不足隨之而來,據農業部估算,國人平均每天需求十二萬箱蛋(一箱二百顆),一月大致保持供需平衡,但過完農曆年,供給狀況嚴重惡化,換算下來每日雞蛋缺口超過二百萬顆。

進口蛋是短期平抑蛋價解方

供給不足,就算需求持平,雞蛋價格也會隨之上漲,今年二、三月間就出現黑市炒作亂象,每箱雞蛋曾喊到一千八百元,平均每顆九元,遠高於當時市售每顆六.八元。

禽流感導致雞蛋減產,為供需失衡鑄下病因。儘管在生產端,農業部有提供養雞業者補助,強化養雞場做好生物安全,防範禽流感,但相關措施緩不濟急,「這需要時間。」農業部常務次長杜文珍坦言。

時間是關鍵,如何快速補足國內雞蛋需求,是農業部當時面臨的第一道習題,政策拍板以進口蛋彌補缺口,平抑蛋價,並在三月十日宣布實施蛋品專案進口。

在經濟學角度,進口貨品調節國內市場的需求並不罕見,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專任教授楊明憲也認為,進口確實是短期平抑價格的方式。事實上,農政部門過去就有從國外進口農產品調節國內需求的前例,但大量進口雞蛋倒是頭一遭。

因為除了五%營業稅,雞蛋還有相對較高的三○%關稅,進口雞蛋幾乎無利可圖,目的就是保護國內蛋雞業者,「台灣的雞蛋並不是自由貿易。」楊明憲補充。

既然進口雞蛋的決策並無明顯錯誤,農業部甚至計算,五.七億元成本創造六十億元整體效應,那麼第二個問題是,究竟要進口多少量?

兩百萬顆,這是農業部預估一天的短缺蛋量,但回顧年初民眾恐慌瘋搶雞蛋亂象,供需平衡還不夠,政府目標是要「填滿貨架」。

杜文珍進一步說明,國人每天需求蛋量超過兩千萬顆,政府不可能只備足兩百萬顆,數量抓到剛剛好,「大家不會安心。」必須滿足市場需求。早在七月初,農業部就宣布建立雞蛋的滾動倉儲量,意指政府會開始儲存備用雞蛋,擬規畫儲存六千萬顆,相當於全國三天的雞蛋總需求量。

接著難題來了,從未有門路的政府,要在短期進口大量雞蛋,勢必得面臨第三個問題, 該找誰來做?

有別於官方,台灣民間不是沒有進口蛋的經驗,只是數量都不多,來源國也有限,大致只有澳洲、日本、美國三國。在沒經驗、沒管道又急迫的壓力下,政府借重貿易業者私人管道,以速度為主要考量向國外「搶蛋」,在趕時間下,輕忽資訊不透明衍生疑慮,也讓貿易商「超思」與「巴西雞蛋」爭議浮出枱面。
進口商資訊不透明標籤難甩

最初超思被爆出一人公司,資本額低、負責人持股少(出資額占資本額○.二%)等爭議,雖有陸續澄清,但一來超思不肯細部說明股權結構,而農業部擠牙膏式的說明,依舊讓質疑者緊咬不放,儘管至今沒有政府具體圖利業者、貪汙的證據,但疑慮一產生,就難甩掉標籤。

此外,熟悉外貿系統的某專業人士則指出,扣除中國、香港等地,外貿協會在全球仍在四十個國家設有駐點,若農委會在決定向外「搶蛋」的第一時間能委託外貿協會協助,或許也有更多元的解決方案。

再來, 國人對「 巴西雞蛋」不了解,讓疑慮升級發酵,隨後進口蛋來源爭議,更演變為雞蛋保存是否妥善等標示問題。楊明憲點出,進口政策沒錯,巴西是產蛋大國,有外銷全球經驗,運輸距離不是問題,情況反而像是「巴西有出口(雞蛋)經驗,我們沒有進口經驗。」抵台後的技術問題較大。

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謝昌衛指出,出口廠商為了延長雞蛋效期,會採用噴霧、打蠟等方式延長期限,「提出科學證據保證效期,當中一定有建議儲存的溫度和方式。」

謝昌衛分析,國內廠商不會希望進口的雞蛋壞掉,自己蒙受損失,只不過在運輸過程中,沒辦法確認每家廠商都照規定做,就像牛奶,通常不能離開冷藏半小時,「但事實上有沒有照做,不容易得知。」

因此需要政府加強管理。由於對巴西雞蛋的不信任,以及進口蛋資訊不夠透明,引發後續對流向的追蹤潮。農業部在九月十六日透露今年三到七月間,共有五四○二萬顆蛋耗損、到期,等待銷毀的蛋量超過三分之一,「過期蛋」關鍵字一出,隨即引發恐慌,各縣市政府開始清查找蛋,這也帶出最後一道問題,「為什麼那麼多雞蛋會囤到過期?」
囤蛋是商業調節蛋價行為

謝昌衛直指,站在農業部的角度,囤蛋無關科學,而是商業的調節行為,是儲備「武力」,不會隨便賣掉。簡單來說,政府不可能將進口蛋全部釋出,導致蛋價崩盤,多是「備而不用」,發生雞蛋到期銷毀是在所難免。

只不過,五千多萬顆雞蛋、國庫超過兩億元的損失,確實是筆大數目,顯然在事前減少耗損的規畫上,仍有不小的檢討空間。

由於帶殼雞蛋效期較短,頂多保存三、四個月,謝昌衛說明,先進國家主流作法是將雞蛋去殼後做成液蛋,經過殺菌、冷凍保存,就會有六個月到一年的保存期限,流通性也較滷蛋、鐵蛋等加工品來得廣。

上述作法,政府不是沒想到,在今年六月缺蛋情況漸緩後,農業部就洽詢國內蛋加工業者加工製成冷凍殺菌液蛋、水煮蛋、滷蛋等製品。然而,在農業部專案進口之外,另有其他國內蛋商在五至七月進口約五千七百萬顆蛋,代工受到排擠,導致出現過期情況。
此外,國內蛋品消費以生鮮雞蛋為主,加工用蛋只有十五%,需求少,產能本就不足,業者更以自家生產為優先,可接受委託代工的量能也就相對受到壓縮。但一位產業界人士分析,若農業部能仿照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國內打造「口罩國家隊」作法,主動對外提出訴求,或許有機會催出閒置產能解決部分問題。

農業部對國內量能掌握不夠,導致大批備用雞蛋無法加工,出現大量過期的慘劇,最終更因過期蛋可能流入市面的質疑,引爆食安疑慮,一連串疏漏,交織成一場難以收拾的進口蛋風暴,紛擾至今未歇。

站在面對基層民眾的第一線,民進黨立委劉建國感嘆說,「一開始進口雞蛋的應變能力要肯定,但雞蛋進來後的問題,一定要檢討。」楊明憲也認為,這次是很重要的經驗,進口蛋政策無誤,重點在進口流程、倉儲等,應建立更細膩的機制。

一場雞蛋風暴,讓主掌農業部門逾五年的首長黯然下台,政治紛擾過後,政府如何加強溝通、釐清疑慮,進一步強化農業韌性,是重拾民眾信心的首要之務。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3/9-10月 第1397期

本文摘錄自‎

進口巴西蛋政策沒錯 為何釀政治風暴?

今周刊

2023/9-10月 第13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