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暴增逾10倍,美加訂單找上門
這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企業的命運,包含一對等待救援的台灣口罩機師兄弟檔。
畫面轉到一座位於新北市五股山區、占地廣達三百多坪閒置老工廠。
這裡,你應該在電視上看過,為了緊急生產更多口罩,台灣組成國家隊,讓三十四家工具機企業志工進場救援,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們救援的對象──這座臨時工廠的主人,是長宏,台灣內銷口罩機第一大廠。
文●林洧楨 攝影●程思迪
全球口罩機需求爆發,權和董事長蕭鴻彬(中)認為,台灣不只贏在品質,不會像中國同業維修一次就消失的售後服務也是關鍵。
台灣,有兩大口罩機工廠,一是長宏,一是權和。長宏專精做台灣內銷口罩機,市占率七成,權和則是3M高階口罩產線最主要的口罩機供應商。
長年被中國低價搶單 它們年營收僅億元,獲利低
他們是師出同一家土城口罩機廠的師兄弟, 在一九九九年後先後創業。二○○九年,H1N1疫情爆發,一年內爆出多達五十家的中國新業者進場,用台灣售價的一半低價搶單,這一衝擊,讓台灣原本還有兩位數的口罩機廠,衰退到只剩這對師兄弟,其餘大多轉型,不再視口罩機為主業,中國也取代台灣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機製造國。
原本,兩家公司產能每月只有六台機器, 但這次疫情,經濟部下單要兩家公司生產大量口罩機,在眾人救援下,它們從月產能六台,成長到四十天拚出九十二台,增幅達十多倍, 讓台灣口罩日產能衝上一千六百萬片,成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口罩生產國。
現在,階段性任務完成,原本以為這個老工廠將恢復平靜,但它們仍在高速轉動,因為從台灣鞋業大廠──寶成,到美國3M與福特汽車,甚至加拿大駐台辦事處,全球二十多國,全都找上門找它們救援。
四月十日,當商周穿越一條陰暗巷弄,抵達這座手機訊號歸零、無法對外聯絡的鐵皮工廠時,這裡依舊燈火通明。長宏董事長呂清林正忙進忙出的指揮員工……。
有意思的是,論工業製造能耐,美、日、德等大國實力更勝台灣一籌;論產能資源,中國近期暴增逾兩千條口罩機新產線,台灣這兩家年營收僅約一億元的小廠憑什麼全球竄紅?
「當初(口罩)沒那麼大需求,這是突然爆量,就看誰有能力誰就先滿足需求,那就是台灣跟中國。」口罩國家隊總指揮、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賴永祥說。
新北市鶯歌口罩機大廠權和董事長蕭鴻彬,現在也天天加班趕出貨,還必須在官網上,用紅字提醒顧客「請確保您具有熔噴布來源,並具有處理機器的技術」,來舒緩應接不暇的洽詢電話量。
「現在是一個月要拚出過去一整年的量,推估今年口罩機業績成長至少四、五倍以上。」 蕭鴻彬說。
原來,口罩機需求本就有隨疫情暴起暴落的特性,由於結構簡單,進入門檻低,早在二十年前,澳洲因亞洲生產成本便宜一半而退出市場,日、韓兩大亞洲強國雖仍有生產,但主要是應急用,並非主打。眾人退出下,台灣,就變成全球口罩機最主要的生產國。
接3M高階訂單打穩利基 用雙倍出貨時間,磨高標準
這對師兄弟是如何在這個看似無獲利的市場,生存至今?
原來,他們當年一創業,就靠往高處爬來避免被洪水淹死,方法就是接受全球口罩業龍頭3M的高階訂單挑戰。
呂清林、蕭鴻彬當年開始創業,就先後成為3M的設備供應商。但跟3M做生意真難!
兩人回憶,以前,大家覺得做口罩只是三塊布用超音波焊接起來就好,但是幫3M做產品, 尤其是高階的N95口罩, 處處講究。例如,空氣從外經過口罩到進入呼吸道的壓差, 必須低到一百五十帕(Pa);幫它生產的機器設計,只允許一個小洞伸手進去調設備,以避免工人受傷;甚至是口罩警語字體大小與用詞,3M全部都有意見,「 別人下單最多兩個月就能出貨,它們的訂單沒四個月沒辦法出貨。」蕭鴻彬說。
3M多如牛毛的要求,阻擋了中國紅色供應鏈進入,卻成了這對師兄弟存活的利基,他們願意耐住性子跟3M磨合,之後,長宏才能獨霸台灣七成口罩機市場,當政府要擴產口罩機時,考量台灣下游口罩廠的使用習慣,因此將最大宗的訂單量下給它。
至於權和,專攻海外訂單後,還拿下包含美國金百利等國際口罩大廠訂單,連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日前在臉書播放的口罩生產影片中的設備,都是出自它之手。
只是,台灣再強,口罩機月產能,仍會受限於超音波陶瓷片等關鍵零組件生產不及,單月頂多拚出五十台,遠遠追不上中國近日新開出逾兩千條的生產線,為何仍受國際青睞?
多位口罩國家隊成員分析指出,現在是搶救人命的緊急時刻,趕製的醫療物資最基本要能用,尤其中國近期賣給各國的口罩,竟還被發現殘留蒼蠅屍體,品質大打折扣之外,包含熔噴布單月價格暴漲逾十三倍、口罩機一台賣價漲逾三倍,各種炒作醫療物資的行徑,更讓各國政府是望而卻步,讓台灣製口罩機更受歡迎。
此外,各先進國家的口罩增產計畫也遇到不同阻礙(見第三十頁表)。
海外口罩機需求旺盛,主攻內銷的長宏訂單接不完,增聘1倍人力趕出貨。
品質、價格、原料都穩定 台製口罩機價值顯現受歡迎
澳洲有一定存量的口罩機,但缺乏紡織、石化等原料生產能力,必須拿酒精跟台灣換取熔噴布的原料應急才行;至於德國、義大利,雖然工業技術領先,但國內口罩產業已經斷鏈,英雄無用武之地。
最令人婉惜的是日本,趕工搶製的「安倍口罩」,竟因為是布口罩,能發揮的病毒隔絕效果受到質疑,必須趕快改變生產策略。
這對師兄弟,現在被全世界看到,但他們自己的收穫,還不僅於此。
從二月十日到四月十四日,這六十五天內,兩家公司也產生質變。
呂清林說,過去,客戶若下出超乎他能力的訂單, 他就會清楚告訴客戶自己的極限在哪,做不到也沒辦法。
但這次國家隊無償派志工協助增產,帶他從不知道怎麼達成的「大問號」,到超前達標寫下振奮人心的「驚嘆號」,見證到只要願意找方法、找資源,什麼都可能。現在這是救命的生意,團隊都有一種責任感,使命必達的企業文化正在快速形成。
「這是在幫助大家,而且一定要幫上忙,把任務完成,以前在公司是一○○%投入,在這裡變二○○%投入。」呂清林說。至於權和,過去他們生產、組裝,大多靠老師傅的經驗,但現在權和廠長高大偉說,因工具機大廠永進、程泰、亞崴與工研院組成的救援團隊協助,有新測量製具確認每個安裝步驟的準確度,還有圖文並茂的組裝說明書,能幫助新工人進入狀況,讓整體生產流程減少至少一成的人力浪費,但生產效率還能提升一成。
「我們學會做一些新製程、減少人力的方法,做事可以比較簡單。」高大偉說。
現在,呂清林與蕭鴻彬又聘用鄰近機械業的閒置人力協助趕工,希望降低台灣無薪假的人數,從被救援變成救援的人,打破過去封閉的產業習性。
我們問:這場疫情過後呢?他們怎麼看自己的未來?
這對口罩機師兄弟推測,疫情過後,各國對口罩產業的重視度會提高,訂單量仍可能會比過往擴大五成,但這之後,市場競爭者會更多,需求卻終將再次萎縮,因此淘汰賽也會比過去更嚴峻。未來,他們計畫將獲利投入其他更長銷型的不織布產品線,藉此降低未來口罩機訂單萎縮的衝擊。
不過,他們會更勇敢面對新挑戰,畢竟這場疫情教會了他們:任何事,沒有不可能,只要大家願意一起找方法。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逾20國指定救援!這對師兄弟讓台灣口罩機發光
商業周刊
2020/1月第169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