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子與大象哪一黨總統對台較友善

《上海公報》中,美國只「認知」中國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論是共和黨或民主黨的美國總統,對台灣與中國關係多是採取「戰略模糊」態度。


▲蔣介石(左)熱烈招待艾森豪(右),艾氏是唯一任內來台的美國總統。

台灣很多「川粉」,擔心拜登(Joe Biden)上台後會和中國妥協,對台灣不利。

對拜登憂心的「罪證」之一是,二○○一年四月,美中兩國在南海軍機擦撞,一度情勢警張。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面對媒體提問「美國有無義務防衛台灣」時回答:「美國將使用一切辦法協防台灣。」

韓戰改變美國不再對台袖手旁觀

時任參議員的拜登投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批評布希打破美國一直對兩岸問題採取的「戰略模糊」策略。他並稱,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廢除後,美國已無義務保衛台灣。

到底歷來美國總統的台灣戰略各是如何?共和黨與民主黨有明顯差別嗎?

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國府節節敗退,當時美國總統是民主黨籍的杜魯門(Harry S. Truman)。他和時任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Acheson)不滿國府腐敗,不願美國被捲入中國內戰。

八月間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批評蔣介石腐敗,稱美國對中國內戰沒有責任。之後美國也停止對國府軍援。隔年一月杜魯門又發表被稱「袖手旁觀」的聲明,強調不介入台海爭端。

不過,當時宋美齡主導的「中國遊說團」,結合孔宋家族、國府駐美外交人員以及美國的政客、媒體老闆與富商,在美國國會影響力很大,不少國會議員都挺在台灣的蔣介石政權。

五○年六月韓戰爆發改變了美國對台灣戰略。美國擔心共產勢力擴張,決定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五一年台美簽署《聯防互助協定》,美國派軍事顧問團來台。

五二年共和黨的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贏得總統大選,他的搭檔是以反共出名的三十九歲加州參議員尼克森(Richard Nixon)。

尼克森在五三年十一月訪問台灣,住在士林官邸,備受蔣介石禮遇。他向蔣氏保證,美國會維持台澎安全。隔年台美就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不過條約中美國未承諾協防金門、馬祖。

艾森豪台灣決議案清晰防衛台灣

五五年艾森豪發表國情諮文,其中要求國會授權總統必要時得動用美軍以確保台澎安全,此即「台灣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戰略清晰」防衛台灣,但還是未明確納入金門、馬祖。到了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共軍封鎖台灣對金門海上運補,艾森豪才下令第七艦隊護航台灣運補船。

六○年六月,艾森豪旋風式訪問台灣,也是至今唯一任內訪台的美國現任美國總統。七十歲的艾森豪從第七艦隊旗艦聖保羅號搭乘直升機抵達台北松山機場,與蔣介石兩度會談。他在圓山飯店住一晚,不到二十四小時就離台。

艾森豪是最挺台灣的總統。耗資一.四五億美元的艾森豪總統紀念堂於今年在華府落成,興建經費中包括了台灣捐贈的一百萬美元。

六○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的甘迺迪對上共和黨尼克森,那年是總統大選電視辯論首次登場,要不要協防金門成了電視辯論交鋒主題。甘迺迪認為要防衛台灣,但金門離大陸太近難以防禦,他主張比照撤離大陳島方式,幫助國府從金馬撤軍。尼克森則主張協防金門,他強調,攻打金門等是中共拿下台灣前奏,一旦放棄金門、馬祖,將引起連鎖效應;共產黨不只想要金門、台灣,而是全世界。

反共鐵人尼克森去了中國

六九年,尼克森當上三十七屆美國總統。這位曾經是「中國遊說團」支持者的「反共鐵人」,卻成了美國打開中國大門的始作俑者。因為他過去的反共形象,讓他不會被懷疑媚共,留下「只有尼克森可以去中國」(Only Nixon could go to China)的諺語。
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到二十八日尼克森訪華,與毛澤東會談,之後於上海與總理周恩來簽署美中之間第一份公報《上海公報》。

《上海公報》開啟了美國對台灣「戰略模糊」表態,美國一方面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是只「認知」(Acknowledge)中國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民主黨的卡特(Jimmy Carter)任內宣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但同時也簽署《台灣關係法》,該法表明美中建交「是基於台灣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一期望」,並提到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前途,「都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全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但依然模糊地未言明是否使用武力。

雷根(Ronald Reagan)原本也是力挺台灣的反共鐵人。七一年雷根在加州州長任內,代表總統尼克森訪台出席雙十國慶,當時尼克森要雷根向台灣保證雙方外交關係不會因他訪中而有變化。七九年,雷根曾強烈反對卡特宣布和中國建交,八○年他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時說,若當選一定要和台灣恢復邦交。不過雷根上任後未和台灣復交,卻和中國簽了第三份公報《八一七公報》。公報表示將「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這對台灣相當不利。

小布希的力挺讓阿扁「翹太高」

美中簽署《八一七公報》同時,雷根又向台灣提出「六項保證」,強調美國同意減少對台軍售的前提是中國承諾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與兩岸分歧。

這也是美國對台灣問題典型「戰略模糊」、兩邊平衡,不論共和黨與民主黨皆然。

九六年台海危機時,民主黨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出動第七艦隊巡航台海,但他在九五年中國試射發彈時並未表態阻止。九六年柯林頓的戰略模糊遭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杜爾(Robert J. Dole)挑戰,杜爾堅定指出,若中國對台動武美國將會回應。九八年柯林頓訪中在上海宣布「新三不」:「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雖然只是重申美國立場,但很明顯地是在「懲罰」李登輝的兩國論,是在平衡台海政策。

小布希上台後逐漸採取「 戰略清晰」,宣稱要「使用一切辦法」協防台灣。當時主張放棄「戰略模糊」的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及伍佛維茲(Paul Wolfowitz)分別出任副國務卿及副國防部長,加上美國與中國衝突升高,讓小布希對中態度更強硬明確。小布希的戰略清晰,也讓台灣領導人陳水扁對中國態度越見強硬激烈,最後也惹毛了小布希。

川普上台後對中國態度強硬,當解放軍在海域耀武揚威時,美軍也到場示警。川普與蔡英文通話、簽署多個友台方案、美國對台軍售增加,都在向戰略清晰靠攏,但對中國武力犯台,川普政府還是未明確表態美國會如何反應。


▲柯林頓(左)在1995年中國試射發彈時,並未表態阻止。

邱義仁:美國戰略應清晰

十月間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舉辦的「二○二○美中對話」網路視訊,討論美國對台政策的策略性模糊。當時參與討論的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說,如果美國持續採取戰略模糊政策,雙方會持續對抗並不斷彼此測試;如果美國改為戰略清晰,對地區穩定將有好處。

但從台美關係七十年歷史來看,戰略模糊還是美國的主軸。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57期

本文摘錄自‎

驢子與大象哪一黨總統對台較友善

新新聞

2020/第17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