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哲學的距離有多近?一次讀懂哲學經典

1958
人的境況 The Human Condition


「我們透過話語及行動將自己嵌入人類世界,就像一次再生,藉此確認及承擔自己最原始的身體樣貌。嵌入行為源於起始,我們出生並來到這個世界,又以自己主動創造的新事物與起始相呼應。」
「人類偉大的任務與潛能,在於透過工作、行動及話語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某種程度上,值得與永恆並存。」
總結一句
人的天性是不斷創新發想,每個生命的到來都可能翻轉世界。

同場加映
亨利.柏格森《創造進化論》
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

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德國出生的漢娜.鄂蘭是二十世紀美國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因為一本關於希特勒、史達林的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而聲名大噪。後又著有《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以納粹德國的膾子手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為主軸,討論「平凡的邪惡」論點。

《人的境況》一書完整地表達了鄂蘭龐大的哲學思想,儘管充滿學者風格(畢竟她是一名古羅馬、古希臘的研究家)也相當艱澀,但精確地傳達了鄂蘭的思想架構。這本書可作為討論政治哲學的文本,對人類潛能的思想,也非常激發人心。

出生與行動的奇蹟

自然是週期性的,鄂蘭說,生與死都是永無止歇且不可抵力的過程,人類總是「必死無疑」。但透過行動能力,人類可以找到出路,人類的自由行為能力可以開創新事物,打破不可違逆的死亡定律。「儘管人類終有一死,但人類的誕生並非為了死亡,而是為了嶄新的開始。」 這就是鄂蘭的「新生」(natality)概念,啟發自聖奧古斯丁名言:「創造一個起始,人類隨之誕生。」鄂蘭寫道:
「起始是很自然的,不能透過已發生過的事獲得新事物,一個新事物必須對抗勝券在握的統計學及機率,它被廣泛運用在日常之中,每天的目標都講求準確性,而新事物總是以奇蹟之名降臨。一個人有行為能力,表示我們可以期許那些不可預期的事物,因我們的行為能力開展,人有能力完成機率極小的事,可能性來自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一個生命誕生都伴隨著獨特的事情來到這個世界。」
誕生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更值得驕傲的是,我們能經由話語和行動確立身分。其他動物只能靠既定的生存本能及欲望,但人類可以超越生理需求,為存在帶來新事物,貢獻於社會及大眾(就像蘇格拉底選擇喝下毒菫汁,或者有些人選擇為他人奉獻生命,證明我們可以超越本能地行動)。正因為有能力做出完全自由的選擇,我們的行為才如此難以預料。對於行動,鄂蘭說:「以一套自動流程的角度來看,世界的進程似乎已成定局,看起來就像一個奇蹟。」我們的生活是「規律地發生無窮盡的不可能」,在其他的著作中,鄂蘭也寫道,法西斯政權之存在,是因為他們否定了新生,否定了個體可能性,而這正是他們如此可憎的原因。

寬恕與承諾

鄂蘭想起拿撒勒人以耶穌為例強調行動的重要性,特別是歷史中非常重要的寬恕,因為寬恕不只賦予耶穌,也讓我們有權力撤銷過去的行為。耶穌將此權力下放於物質奇蹟中,藉由它轉換世界的各種情勢。鄂蘭說:
「唯有彼此持續地互相釋放,人才能維持自由。唯有不斷地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並重新開始,才會使人信服,我們值得擁有如此強大的權力,並藉此開展新事物。」
報復的欲望是很自然的,並且是可預期行為,原諒反而像違背了自然反應,也不可被預期。原諒具備真實且經深思熟慮的特質,就這一點來說,比起報復的動物性反應,原諒充滿人性,它解放了原諒者及被原諒者,這類行為是人類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唯一能阻擋無意義事物的方式。
鄂蘭同意尼采對信守承諾的想法,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在於人類有能力承諾並信守自己的承諾。我們為自由付出代價,也是造成人類不可靠的因素,但人類具備實踐承諾的能力,從社會風俗到法律契約皆然。寬恕與承諾行為能維持人類水平,讓我們更上層樓,也是確認人類獨特性、具備創造力的行為,這些行為被定義為「不管過去、現在、未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勞動、工作、行動

鄂蘭將人類基本三種行動區分為勞動、工作、行動:

❖ 勞動是生活、成長及迎向衰敗的活動,全人類都必須經歷這個基本且賴以維生的行為。鄂蘭說,「勞動者的境況是生命本身」。
❖ 工作是人類在自然世界中不自然的活動,工作及其衍生物可以超越世界,或比世界存在得更久,意思是「根據無意義的人類生活,衡量恆久與耐受度的方式,證實人類擁有的時間轉瞬即逝」。
❖ 所有活動中唯一不需要事物或物質的就是行動,也是人類的本質。行動超越自然世界,因為「人類並非獨自生活,而是以群體形式生存並居住於世界之中。」鄂蘭的意思是人類是社群、政治動物,他們為尋求別人的認同而努力行動。

閱讀完整內容
一次讀懂哲學經典

本文摘錄自‎

一次讀懂哲學經典

湯姆‧巴特勒-鮑登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