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利決策的投資環境

想戰勝市場,先搞定交易心態


  這本書不是為你寫的,至少不是為理性思考的你所寫的,理性的你可能會因為前面那句話而感到不滿。這本書是為心煩意亂、無所適從的你而寫的,那種感覺源自大腦深層,大多來自潛意識。我必須透過你──身為讀者的你──才能探究這些感覺。
  不過弔詭的是,如果思考就能讓大家成為優秀的投資人,就不會有市場泡沫與恐慌、貧窮、上癮或犯罪貪婪等問題了。然而這些問題的確存在,因為理性大腦從十萬年前開始進化,但感性大腦卻是最原始的天賦能力(這是人類和寵物類似的地方),這兩部分的大腦不一定能相互配合。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中,如何管理這兩部分的大腦正是本書主題。

  在金融業裡,投資決策大多是依循理性流程,但是到了關鍵時刻,流程往往會脫序。不管你是投資散戶、投資組合經理人、財務顧問、交易員、分析師、還是投資委員會成員,左右市場的心理因素都很可能對你造成強大的影響。本書要為投資人解開兩個問題:哪些「不理性」的深層力量會影響我們的投資行為?如何更有效管理這些力量?

管理偏誤的方法

  好投資需要有基本的財務知識,那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投資要神準,則需要學會自我管理的技巧。紙上談兵還不夠,你必須同時了解市場局勢與腦內布局才行。

  本書是為了具備投資概念的投資人(投資散戶、投資組合經理人、創投業者、銀行人士)、財務分析師(證券研究、基本面與技術面分析師)、以及交易員所寫的。讀者將學會找出財務決策中的潛意識錯誤(偏誤),了解心理偏誤的大腦淵源,在這些偏誤出現時能一眼辨別,並學會改善投資判斷的技巧。

  不過,知道自己何時可能犯錯,並不表示你就能加以阻止。有效管理偏誤的方法有兩種:自身經驗及研讀他人案例。到市場上累積經驗,成本太過高昂;於是為了幫讀者研讀他人的經歷,本書蒐集了受偏誤影響的投資人案例、克服這類錯誤的投資人經驗、優秀投資人的決策技巧,並教大家如何營造有利決策的投資環境。

  本書關於投資偏誤的研究,大多取自行為財務學的學術領域。行為財務學的研究人員率先展開研究,找到許多系統性的投資偏誤。多數偏誤源自大腦深層,所以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當我們整合來自神經科學、行為財務學、從業人員的證據時,根本議題與補救之道就清楚顯現了。

打造有利決策的投資環境


  這篇序章內含三個知名的財務悲劇:1990年底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避險基金、牛頓與1720年南海泡沫、馬克吐溫與1860年代的淘銀熱潮。從這些財務失敗的案例可以獲得很多啟示(包括會計與歷史環境面),並了解主角決策錯誤的背後心理。閱讀以下案例時,請注意主角因為成功與自信的增長所做的投資選擇。
過人智慧還不夠: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1994年,史上最受矚目的避險基金公司開業,大家都知道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合夥人中包括傑出的學術界人士與優秀的交易員,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運作極其神祕,成員包括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隆.休斯(Myron S. Scholes)與羅伯.莫頓(Robert C. Merton)(1997年獲獎),他們在華爾街與學術界都享有盛譽。

  約翰.梅利威瑟(John Meriwether)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創辦人。1980年代末期,《老千騙局》(Liar’s Poker)的作者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曾和梅利威瑟在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的債券部共事,路易士表示:「我覺得約翰有種過人的能力,可以掌控毀滅多數交易員的兩種情感:恐懼與貪婪。所以,他可以極力追求自利。」1梅利威瑟不僅情感深藏不露,也是大家公認的天才。

  梅利威瑟對市場的看法有高度的自信。如果他認為市場有機會順著他的投資方向發展,但現在的走勢相反,他還是會增加投資部位。他以數學判斷證券與利差的合理值,如果模型發現錯價現象,他相信價格一定會逐漸回歸合理價位。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是當時史上最大的基金,共集資12.5億美元。收費雖然高於業界平均水準(淨報酬的25%),但最初四年的獲利很大,收費高似乎很合理。1994年投資1美元,到1998年4月扣除收費後已達2.85美元。

  不幸的是,光靠數學天分並無法維持一定的獲利水準,有些交易員破解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策略,跟著他們一起進出市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獲利因此開始下滑。於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數學家開始尋找套用其基本模型的新市場,他們認為新市場的運作和舊市場雷同。漸漸地,他們愈來愈貪心,承擔的風險愈來愈大,承作的部位也愈來愈廣。創立合夥人還從原始投資人手中買回大量資本,以提高個人的基金持有部位。

  1998年4月以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績效開始急速下滑。從1998年4月到9月,五個月內就虧掉九成的資產,以至於無法為流通在外的1.3兆美元部位補繳保證金。華爾街的許多大銀行都以低保證金借券給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這些銀行如果當下結算虧損部位,都會產生巨額虧損而引發擠兌風波。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基金淨值達到顛峰的五個月後,1994年投資在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1美元只剩0.23美元。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崩解也幾乎導致全球金融體系的瓦解。2低流動性部位的槓桿操作太大,把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逼上絕路,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媒體報導指出,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迅速瓦解的根本原因在於心理因素。幾年的成功、貪婪、傲慢與自大影響了合夥人的決策,破壞了他們的溝通。在投資管理方面,數學天分可能在短期間創造出優異的績效,卻無法取代情緒智商(EQ)。
計算人類的瘋狂:牛頓與南海公司

  牛頓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他為古典物理學(主要是牛頓力學)奠定基礎,率先證明地球上的物體運動和天體的運行都是由同一套數學定律支配的。他在光與聲音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幾世紀以來的研究基礎。不幸的是,牛頓的科學天分對投資決策毫無助益,他甚至在當年最大的股市泡沫中賠上大半的財富。

  牛頓就像1700年代初期的許多英國貴族一樣,在1720年持有南海交易公司(South Seas Trading Company)的股票。南海公司有兩個創立目標:(1)獨占英國與美國境內西班牙僑居地的交易;(2)把英國政府的年金轉成長期公債。南海公司剛開始在英國政府的保護下,享有合法獲利的獨占事業。為了擴充營運,他們到英國股市籌資多次,也都很成功。很多企業看他們經營得有聲有色,紛紛加入競爭,南海公司的獨占地位也因此岌岌可危。

  形形色色的投機型合股公司紛紛跟著南海公司的腳步成立,開始銷售股份籌資。大眾對股票交易的興趣日增,股價開始出現泡沫追漲。立法單位眼見新的合股公司有時會做不實宣傳,英國國會便在1720年6月通過《泡沫法案》(Bubble Act),防止未經王室背書的合股公司向大眾發行股票。《泡沫法案》通過後,公司還是持續為可笑的事業發行股票,有家公司甚至在廣告中宣稱:「籌資是為了推動絕佳的利益,但沒人知道那是什麼。」

  1720年盛夏,牛頓預測股市即將崩盤,於是出售南海公司的股票,獲利7,000英鎊。但之後牛頓眼看南海公司的股價持續飆漲,決定以更高的價格買進,結果股價開始狂跌,慘遭套牢。股市出現恐慌,泡沫破滅。1720年8月,股市崩盤的塵埃落定後,牛頓虧損逾2萬英鎊,他因此大嘆:「我能計算天體的運行,卻算不準人類的瘋狂。」牛頓怕錯失更多的獲利機會,而在股價的高點買進,等股市恐慌時又不立即認賠殺出,因此賠上大半的資產。
決策錯誤:馬克吐溫與淘銀熱潮

  知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是19世紀美國最知名的人物,他描述自己投入內華達礦業股票泡沫的經驗,可說是最早(當然也是最幽默)提及投機熱潮的第一手紀錄。

  馬克吐溫在美國內戰初期曾短暫加入聯合民兵組織,後來搭公共馬車到內華達,投靠在當地當領土部長的哥哥。馬克吐溫開始在維吉尼亞市擔任記者,而維吉尼亞市是內華達金銀礦產最豐富的地區。他羨慕地看著探勘隊往荒地出發,很快也迷上了淘銀熱潮。

  馬克吐溫和兩位朋友到山裡搜尋銀礦,很快就發現一條豐富的礦脈,並稱之為「西大荒」礦區。他們宣布擁有礦區所有權的當晚,一夜致富的夢想讓他們喜不自勝,無法入眠。「當晚我們怎麼可能睡得著,希格比和我半夜上床睡覺,我們躺著卻怎麼也睡不著,腦中不斷思考、幻想與策劃。」

  馬克吐溫表示,發現礦藏後的幾天,他們因為太興奮與混亂而忘了開始開挖礦產。內華達的法律規定,礦藏經宣布擁有後,如果十天內不開採,別人即可占有。馬克吐溫因一時不察而失去權利,一夕致富的美夢隨即化為烏有。

  不過,馬克吐溫向來對傳言與新機會的消息十分靈通。有些探勘者在發現豐富的礦脈後,到紐約市發行股票以便籌資採礦。1863年,馬克吐溫累積了幾家銀礦的股票,有些是他當記者的酬勞。為了鎖住股票的預期報酬,他計畫在股價總值漲到10萬美元,或內華達選民同意自成一州時(他認為這會損及股票的長期價值)出售股票。

  1863年,馬克吐溫仗著自己擁有可觀的(帳面)股票財富,便從新聞界退休,搬到舊金山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他從報紙觀察銀礦的股價,覺得自己很富有:「我住最棒的飯店,在最受注目的地方展示我的華服,上歌劇院……我一直想坐享清福,現在終於如願以償了。」

  但是當內華達成為美國的一州後,馬克吐溫仍繼續持有股票,並沒有照計畫脫手。後來,銀礦股票的投機熱潮無預警地結束,馬克吐溫突然發現自己近乎破產。

  我這個喜孜孜的白癡花錢如流水,以為自己不會遭逢不幸,等我結算一切債務後,身上僅剩不到50美元。

為什麼輸給大盤?

  馬克吐溫被迫重返新聞界,靠著微薄的薪資過活。即使19世紀末期因大作與巡迴演說一炮而紅,他還是無法聰明投資。大家都知道他晚年欠了一屁股債,必須工作才能養家餬口,過得比他想得辛苦。

  馬克吐溫原本打算在內華達變成一州時出售銀礦股票,但迅速致富讓他產生所向無敵的感覺。所以他很快摒除出售股票的計畫,不再注意市場基本面,最後才發現自己快破產了。

  馬克吐溫絕對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因礦業股票熱潮而投資失利的人。《世界之作》(The World’s Work)是幾十年後於1900年代初期發行的投資期刊,他們也收到投資人大量來信詢問礦業股票的投資建議。該期刊回覆這類信件的方式很直接:

  礦業類股的投資以情感因素居多,這類交易其實是以熱情、獲利欲望及輕信受騙為基礎,和精明商業人士的冷靜常識判斷毫無相關。

  市場熱潮的焦點雖然會變,但幾世紀以來,投機者的心理卻極其相似。數學天分與諾貝爾獎(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例子)、科學天才(牛頓)或創意(馬克吐溫)都無法倖免於投資失利。就像本書稍後會談的,讚譽與成功其實有礙投資績效。在上述三個例子中,警訊明顯出現時,投資人依舊抱持自負的世界觀,不顧風險,不做審慎的金錢管理。等財富成了過眼雲煙後,依舊被動地因應損失。

  投資人不分專業,絕大多數的投資績效都不如大盤,原因往往和上面三個例子一樣。一牽涉到金錢獲利時,情感很容易掩蓋理性。市場好時,投資人視為理所當然,不為風險預做準備;市場不好時,也不去注意,往往希望市場能止跌回升,或不願承認問題的存在,因而抱著投資部位太久。

  神經科學的實驗室裡有許多創新工具可以探究投資人的行為,這些技術讓研究人員可以即時觀察大腦運作的改變,精確找出決策流程的特色。當研究人員對腦部有更深入的了解時,一些和人類金錢決策優劣有關的重要發現也跟著公諸於世。

  而「神經財務學」是把神經科學應用在投資上的跨領域研究,由財務、心理、經濟與神經科學的研究者一起探索共同的問題,例如人類為什麼會做出非理性的財務決策?是怎麼做的?此外,最近在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與神經科醫師的研究貢獻下,有些「神經」偏誤顯然可以透過治療技巧加以矯正。
閱讀完整內容
交易心態原理

本文摘錄自‎

交易心態原理

理察.彼得森

由 八旗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