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信要從高標準開始,而且要提高標準。只有將自己推向最高水準,才會有所進步。
── 丹.蓋博(Dan Gable),職業摔角手
他在高二那一年被球隊裁退,爭取大學獎學金的希望隨即變得渺茫。胸懷大志的運動員會接受打擊,加入地方聯賽或校內代表隊,延續自己的運動生涯。然而,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卻和大多數的年輕運動員不一樣。被球隊裁退後,他的回應是「日復一日的練習」。覺得累到無以為繼時,他就強迫自己回想被球隊裁退的情景,逼迫自己更努力。
兩年後,喬丹奪下麥當勞高中全明星賽冠軍,而且還是該場比賽的最有價值球員(MVP)。隔年,他為北卡羅來納大學在NCAA決賽投出致勝一球。等到他在NBA的生涯結束,喬丹共投出驚人的二十五次致勝球,但或許沒有一次致勝球,比1998年6月14日,對上猶他爵士隊的那次跳投更令人難忘了。在比賽還剩5.2秒,全場沒有人想到會有人投中那逆轉比分的一球時,他為芝加哥公牛隊奪得他的第六座總冠軍。
喬丹的表現是頂級菁英,也是我們在本書中將會遇到的眾多菁英之一。然而麥可.喬丹並非一直都是麥可.喬丹。從被淘汰的高中生崛起成為大學明星,很有戲劇性但並不算是極度出色。他在大學期間的每場比賽,平均得分從未超過二十分,1984年的NBA選秀,他在第三輪才被選進 ── 所有跡象都指向他有明星的潛力,但不是「超級巨星」。不過,喬登和其他少數運動員,如今都是巍然矗立的專家級表現象徵。
促成這種專家級表現的原因是什麼呢?他們和表現一般的人有什麼差別?專業技能是源自於與生俱來的自有天賦?還是可以靠後天培養?還有最重要的是,研究其他領域的專家級表現,可以學到什麼樣的交易專業技能?我們將在本書找出西洋棋專家、奧運選手、世界級表演藝術家,以及成功交易員獲得成功的共同因素。這些因素的關鍵之一,就是找到自己的「績效表現利基」:最有可能充分利用天賦與興趣的具體活動。麥可.喬丹的利基在籃球,他在棒球沒有找到利基;丹.蓋博的運動生涯是從平凡的游泳選手開始,後來發現他有世界級摔角選手的天分,又再發現他有摔角教練的資質 ── 能否找到交易利基的差別,在於你是否能走向名人堂等級的交易生涯,還是永遠無法達到巔峰而心灰意冷。遺憾的是,大多數交易者都是偶然與他們的市場和交易風格相遇,從來沒有找到他們真正的機遇所在。
兩個交易員的故事
艾爾和米克是一家專業交易公司的短線交易員。兩人都在交易迷你S&P 500指數期貨合約(以下稱E-Mini S&P 500),他們也都容許我在市場開盤期間,隨意地站在他們的螢幕旁,讓我協助他們進行交易。
這一天我先觀察艾爾。一大早在企圖反彈失敗後,市場在狹幅區間震盪。前一天的平均價格比當前的市場水準低了約3點,而我有強烈的感覺(根據我的歷史研究),我們會跳出那個平均價。艾爾、米克,以及其他幾位交易員在開盤前和我開過會,我們討論利用市場可能觸及該水準的可能性,將之當成可能的交易構想。不過,艾爾偏向多方。我則心存懷疑,但決定不堅持己見。
隨著行情走低,艾爾的部位出現赤字,他搖頭承認自己的錯誤。然而沒過多久,他就停損部位,轉為做空;在市場再次反轉而對他不利之前,還可以撿到幾個點位。一整個早上市場都溫和的起伏,維持向下的趨勢。艾爾很有耐心,但這天並沒有賺到太多錢。他在午餐時休息了一會兒,跟我說希望下午的交易能好轉。一整個上午他都保持平靜沉著,在艱困的交易中堅持不退。他展現出樂觀精神,表示他在午餐休息後,又讓腦袋清醒了,這有助於集中精神,好好把握下午的機會。他從未失去鎮定、冷靜或積極的態度。
不過,米克那裡的情況卻完全不同。米克也賭市場會上漲,卻發現他的部位資不抵債。憤怒之下,他抱著部位直到過了停損點仍不放手,眼睜睜看著損失擴大。我勸告米克,「如果早上的損失還算小,下午仍有機會彌補。」他最後出脫部位離場,但中午拒絕休息。他檢查自早盤起的每一筆市場數據,重播拙劣的決策;他在座位上一直坐立不安,用力捶著桌子,提高音量或是用其他方式表達挫折。在用錄像回顧上午的交易時,他的情緒尤其焦躁激動。「我不敢相信自己這麼蠢,」他火冒三丈。接著又告訴我,他本該從行情中看到五件事,判斷市場要走低。總之,他幾乎是大聲叫嚷著下午要專心關注那五件事。
艾爾和米克:兩個迥然不同的交易者。其中一人那天下午賺到了將近六位數;另一個一整天下來勉強達到不賺不賠。
一個是專業交易者,另一個在苦苦掙扎。
艾爾保持心平氣和,遭受挫折之後會離開螢幕一段時間。他嚴謹認真地進行停損,沒有因為損失而生氣。他始終表現出對自己的發展心存樂觀,以及對交易的熱愛。
米克卻一點也不心平氣和,幾乎把虧損當成個人的奇恥大辱。他不時違反危機管理準則,直到所有錯誤都重蹈覆轍、又對每一次錯誤大為光火了,這才退出市場。這個時候,他說起市場與自己都是一樣的奚落嘲諷。
你讀過的交易心理學書籍大多會認為交易優勢在艾爾這一邊,這個人是比較遵守紀律、比較不情緒化的執行者。但是身為新手的艾爾,交易卻不曾取得成功。米克反而一直都是績效達到數百萬美元的人。和許許多多的米克及艾爾共事的經驗,以及一次又一次看到有關交易成功的常見觀點被駁倒,讓我相信自己應該要寫這本書。
專業技能的基石
毫無疑問,米克的身上有一點麥可.喬丹年輕時的樣子。他不輕易接受挫敗,而且會「利用虧損驅使自己前進」。我們知道這是菁英表現者的特徵,但還有更基礎的東西區分出米克和艾爾的不同。事實上,因為太過基礎,以致於或許稱得上績效領域最有創造力的研究者安德斯.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都認為那是專業技能的基石。
把艾爾與米克的差別,當成一年大約二百五十個交易日、每天發生的事。艾爾和米克的交易頻率夠高,所以每天的交易有贏有輸。艾爾將虧損拋到腦後,讓腦袋清醒,專注在接下來的交易。米克牢騷滿腹又怒氣衝天,但他會利用虧損來檢討自己的交易,了解市場(以及自己的錯誤)後,再把錢贏回來。
在一年的時間裡,米克藉由檢討,不用多費力就有比艾爾多一倍的市場行為經驗。此外,米克也系統性地檢討自己的績效表現,並且不時做調整。而艾爾雖然比較放鬆,卻沒有多少探查及糾正錯誤的基礎;米克雖然情緒化,卻成了一部「學習機器」,利用虧損改進交易。艾瑞克森稱此為「刻意練習」(deliberative practice),是專家級表現者的標誌。透過引導式練習,專家願意接受回饋意見而成為更優秀的決策者。
我們經常聽到「熟能生巧」這句話,但運動界的績效專家強調的是「造就完美的完善練習」。練習時間如何安排,造就了一個有十年經驗的執行者,和一個僅有一年經驗卻重複十次的執行者之分別。
所有表現者都面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兩難:他們需要信心和動機才能贏,但是又需要贏才能發展出這種「贏」的心態。這就是預演排練如此重要的原因:預演排練讓人可以重複熟練精通的經驗,提供正式競賽與績效表現需要的情緒燃料。米克不肯休息,直到檢討過每一個錯誤並了解自己哪裡做錯為止。艾爾則更關心要保持頭腦冷靜。等到午盤開始,艾爾感覺到平靜,米克則感覺到自信。米克已經弄清楚情況且瞭若指掌。此外,他還知道自己只要檢討的時間足夠,就能把市場摸索清楚。他的情緒化在許多人看來是交易的負擔,但卻是競賽者的長處。文斯.隆巴迪(Vince Lombardi)曾經評論說,好的失敗者常常失敗。米克和艾爾也是一樣。
能力先於信心:贏的心態源自於熟練精通,而非熟練精通來自贏的心態。
丹.蓋博就不是一個好的失敗者。他也知道「練習」是專業技能的基礎。在精疲力盡的漫長練習之後,他會命令摔角選手進行「背兄弟」(buddy carries)的活動,就是背著其他選手走上體育館的台階。作家諾蘭.薩沃拉爾(Nolan Zavoral)談到蓋博教練對摔角選手的驚人訓練,「他要選手們騎上健身腳踏車,卻在腳踏車的塑膠傳動裝置下鋪了好幾層汗巾;直到傳動裝置拿開,汗巾都能倒出成桶的水。」摔角選手渾身上下都叫囂著想下車喝口水,但他們堅持下來了。等到了比賽現場,他們已經遭遇過所有想像得到的生理挑戰。他們筋疲力竭地戰到了第三節,依然可以在勢均力敵的對陣中傾盡全力,因為他們早已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熟練掌握類似的身體逆境。
練習是專業技能的基礎,因為練習能成倍增加經驗。練習給我們的經驗遠比正式演出或競賽得到的多。蓋博的摔角選手拜嚴格刻苦的練習之賜,執行閃避動作的次數比競爭對手高出許多。米克在虧損時一次又一次地回顧市場;但艾爾沒有。猜猜下次出現同樣令人洩氣的行情,是誰早有準備且滿懷自信呢?
我們在本書會看到專業交易者之一的史考特.帕希尼(Scott Pulcini),他在芝加哥的自營交易公司金斯崔從事E-mini S&P 500的交易。我在加入金斯崔擔任交易員發展主任時認識史考特,從此有幸加入他的專業發展團隊。史考特最初給我的印象,並不是他在我加入的前一年賺了1,000萬美元,而是他每一天都會坐在螢幕前緊盯委託簿的每一筆進出單,直到市場收盤為止。請注意:我並不是說他緊盯每一次價格跳動,這一點自然不用說。他追蹤的是成交的每一筆買賣單,以及沒有成交的買賣單。天天如此。而且在市場變化時,他會用錄像回顧當天的交易,追蹤市場的變化。
比起史考特相對較少的交易年資,他等於看過了多少年的市場數據?而當交易員情緒爆發、離開螢幕或休假期間,又等於失去了多少年的經驗?
我剛到金斯崔時,對公司的遊戲室和存糧充足的廚房印象深刻。而在這些地方流連的人,以及不在這些地方出沒的人,也都令我印象深刻。
漸漸地,我恍然大悟:我從未看過那些真正優秀的交易員在外閒晃。他們永遠都在螢幕前面。他們是米克,不是艾爾。
學習循環:驅動績效表現的引擎
我們注意到「刻意練習」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它永遠發生在正式競賽或表演以外的地方。想想籃球隊或劇團的練習。練習的目標是排練在比賽哨音響起、或簾幕升起時要用到的技能。表現者收到練習活動的回饋意見,就能在實際表現之前做出適當的調整。
相對孤獨的表現活動,比如西洋棋,表現者是靠自己獲得回饋意見。他們記錄自己下的棋步,然後復盤比賽,觀察不同的走法最後會有什麼結果。他們還花費無數時間研究西洋棋大師的比賽。在這樣的研究中,他們不只是研究棋譜走法,還要自己實際重演比賽,以便預判專家的走法。學生的走法如果和專家的走法不同,學生可以順著專家的思路推論,了解那樣走為什麼更好。
大部分的團隊表現活動有賴教練或指導員安排發展流程。籃球教練觀看球隊的練習並不時打斷,以修正球員的動作或是協調團隊合作。同樣的,導演會聽演員讀劇本,並在聲調或動作沒有捕捉到編劇的意思時打斷。立即而準確的回饋意見,是學習過程的要點。
刻意練習的基本要素就是我說的學習循環(learning loop)。學習循環是一種嘗試性表現,之後會針對表現的成敗提出具體的回饋意見,然後才是吸收回饋意見、重新嘗試(請見圖表1-1)。米克利用自己虧損的買賣單檢討做過的交易,找出自己哪裡做錯了,在重回螢幕之前做出調整,這就建立了一個學習循環。西洋棋冠軍每次在練習賽中犯錯,並強迫自己以其他攻擊路線重演比賽,也是進入學習循環。在團隊練習中,籃球、足球、摔角、游泳教練為運動員開啟學習循環。軍隊中的基礎訓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連串由指揮官的回饋意見激發的學習循環。
溫蒂.韋倫(Wendy Whelan)是紐約市芭蕾舞團的舞者,咸認是美國最優秀的舞者。奇普.布朗(Chip Brown)在《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一篇趣味盎然的文章中描述,韋倫如此形容她從一個有脊椎側彎的舞蹈學生到躋身世界頂尖菁英的過程:「如果我不確定自己表現出來的形象,或者當我需要學習新舞步,我會去看錄影帶。跳舞時,我看不到自己的表現,只能感覺到……」這和積極交易頗為相似:當我們沉浸在市場之中,看不到自己在做什麼;我們感覺到市場動態,但是看不到自己。芭蕾舞者會刻意地踏出步伐,站到自己之外的地方,觀察自己的表現,糾正錯誤,啟動學習過程。想想諾蘭.萊恩(Nolan Ryan)觀看打擊者的錄像,找出誰會追打高角度速球、誰會被曲球壓制;想想認真的舉重選手,問問自己他們為什麼總是在有鏡子的房間中做訓練?
答案再明白不過。我們觀察那些發生在教室、演奏廳、體育館裡的學習循環。只要是專業技能,就能找到透過刻意練習學習的證據。
那麼,為什麼在交易者之中鮮少看到這樣的練習呢?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