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時間不夠用的罪魁禍首!


「時間流動」只是意識的假象

「過去已不存在,未來還不存在,這是否代表時間根本不存在?」西元四世紀的羅馬哲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us)於《懺悔錄》(Confessiones)一書中,對時間的神奇之處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不難理解。舉例來說,你現在正在讀這本書,如果有人要你去感受「讀前一頁文章」的過往時間,無論如何想方設法都絕對做不到。因為在那一刻,過去已然過去,我們能夠感受的就只有「現在」。

「未來」也是同樣道理,無論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感受閱讀下一頁的時間。因為在那一刻,「未來」還沒來臨,你能夠感受的還是只有「現在」。

察覺到這件事後,奧古斯丁展開了思考——人類以為過去和未來是客觀的事物,但其實,實際的時間並非斷然而穩固的存在。這是否代表時間的流動只是一種意識上的錯覺呢?

他的意思是,既然過去和未來只存在我們的腦子裡,且人類能夠感受的就只有現在,那麼所謂時間在流動的感覺,應該就和人們的思考和感情一樣,都是意識製造出來的假象罷了。

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提出過類似的疑問,像是西元前四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就在其著作《物理學》(Physics)提到:「過去不存在,未來也不存在」,並導出這樣的結論——「時間是關於前和後的運動的數。」

這句話乍看之下是否令人有些摸不著頭緒?其實,這裡的「運動」和「變化」的意思差不多。簡單來說,人類並未經歷時間的流動,而是從「太陽的位置變化」、「外表的老化」等日常變化來識別時間的流動。

奧古斯丁和亞里斯多德的想法,和我們的實際感受差很多對吧?對現代人而言,時間仍然是一種客觀的概念,過去確實存在,未來也一定會到來。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心想:「或許如他們所說,我們能夠感受的就只有現在,但這只是哲學家在玩文字遊戲吧?何必因為這樣就去懷疑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呢?」 但令人驚訝的是,近年來愈來愈多資料支持他們的說法。

根據現代科學的見解,時間是一種只存在我們腦子裡的虛構概念。

專注焦點,才能發揮最強效果

為什麼說古代哲學家提出的時間論沒有錯?在思考這問題前,先來了解第一章的終極目標。在序章提到,傳統時間術漏洞百出,目前不僅尚未出現任何高成效時間管理術,就連「提升效率」都是個大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也難怪會苦惱時間總是不夠用,覺得自己不懂得善用時間。

但先別急著絕望,看完序章後相信你已經發現,其實還留有一絲曙光。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大多數人的工作表現並未因為時間術而提升,但還是有少數人在以下方面獲得了改善——人生價值觀、努力的機會成本、專注力管理……。

某些受測者在時間術的幫助下,激發了這些與時間無關的因素,工作表現和產值也因此獲得提升。由此可見,只要正確使用時間術,就能享受這些技巧所帶來的好處。

如前所述,目前坊間大多時間術都必須滿足「特定條件」才能夠發揮成效,若只執行表面上的管理技巧,就跟用感冒藥治療骨折一樣,最終只是徒勞無功。要避免這情況,唯有找出時間術的「驅動程式」,也就是說,必須釐清一個問題才能善用時間:「應該用時間術管理什麼?」

只要找出這問題的答案,就能夠讓傳統時間術起死回生;唯有找出驅動時間術的條件,才能讓這些技巧發揮應有的效果。

時間術只對某些人有用,為什麼?

說是這麼說,然而要找出時間術的「驅動程式」卻並非簡單的工作。前面所提及「努力的機會成本」,不過只是眾多要素的冰山一角,在其他如社會學、心理學、幼兒教育、經營學、消費者行為學等領域,還有高達數百種理論1。

為什麼時間術只對某些人有效?實作後有效與實作後無效的人,兩方究竟差異在哪裡?針對這個問題,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管理學教授暨心理學家赫曼.亞基尼斯(Herman Aguinis)等人,曾在檢閱了一百六十三份先行研究後,得出結論:「時間管理成效會因個體差異而不同2。」

這裡的「個體差異」是各種會影響時間術成效的要素統稱,包括個性、價值觀、環境……,範圍相當廣大。藉由幾個具體的例子來做說明——

• 時間偏好:在進行特定的作業時,有些人喜歡一一解決,有些人則喜歡多工處理。前者做事專心,但容易被行程變動影響心情;後者對於行程變動的適應能力強,但注意力較容易渙散3。

• 劃界風格:是否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公私界線。公私分明的人適合使用嚴格的時間管理術,公私不分的人則適用較為鬆散、得以穿梭於公私之間的時間術4。

• 時間評定:這裡指的是對自身時間價值的執著程度。強烈希望「盡可能活用自己的時間」的人屬於「時間評定為高」的類型。一般而言,時間評定愈高的人愈覺得時間不夠用,時間術也較難發揮效果5。

• 時間規範:依據個人所屬的國家、組織、社群對時間管理的看法不同,時間術的效果也會有所差異。如果公司推崇周密的行程安排,喜歡訂立精細行程的員工產值就會因此上升,排斥公司規範的人離職率也自然較高6。

• 看時鐘的次數:愈在意時間的人愈容易焦慮,進而導致認知功能下降、感覺時間過得比實際快,估算時間較容易產生偏差。

• 事情發生多寡:在一定時間內執行較多樣化、多種類的工作或活動,會讓人感覺時間過得較慢,此要素會影響最終如何分配時間。

• 情緒的強度:恐懼或憤怒等負面情緒會使人感覺時間過得較慢。在強烈情緒的影響下,身體會自動切換成防衛模式,進而產生「盡快逃離」的想法,導致時間比平常漫長難熬。

• 身體的代謝與體溫:體溫上升會導致生理時鐘加快,讓人覺得時間更為漫長。代謝佳的人因活動量較大,同樣時間內發生的事情較多,導致時間知覺變長。

看完上面這些例子,即便不特別去查閱研究資料,相信也能開始了解每個人執行時間術的成效差異。回顧歷史你會發現,那些名留青史的偉人們的時間排程方式也不盡相同7。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一天只工作一小時,寫出了《純粹理性批判》(A Critique of Pure Reason);自然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每天從早晨工作至深夜,將時間分得鉅細彌遺,提出了進化論;近代史學先驅伏爾泰(Voltaire)每天從凌晨四點持續寫作到半夜十二點。他們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運用時間,並留下永垂不朽的偉大成果。

本章列舉的個體差異不過是滄海一粟,其他還有例如時間連貫性、決策風格……,各種要因,真要一一列舉,恐怕用一本書都說不完。

因數量實在太過龐大,要一一確認每種時間術的效果猶如不可能的任務。「希望善用時間」是非常單純的願望,而要實現這類願望,就必須使用簡約的框架。

破除迷思,重新認識「時間」

要找出正確的時間管理方式,就必須看清「時間」的真面目。接下來,要探討「何謂時間?」這個最基本的問題。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心想:「賣什麼關子?快告訴我答案!」但直接告訴你答案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大多人之所以無法善用時間,就是因為對時間不夠了解,這樣的例子我看多了——

• 時間的流動是何種現象?

• 人類如何掌握時間?

• 何謂「有效使用時間」?


不釐清這些「基本問題」就直接學習時間術,要比喻的話,就像生病未經檢查就思考如何治療。任何疾病的首要之務都是找出病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為了解開時間之謎,先回到當初奧古斯丁所提出的疑問:「為什麼我們能感受到時間?」

人們平時能感覺到時間的流動,一是依據「時鐘、月曆」等客觀指標,像是「看時鐘才發現已經中午了」、「月曆顯示今年只剩兩個月」;二是每天不斷累積的主觀感受,像是「時間是從過去往未來前進」、「時間過了就回不來了」、「今年過得好快」。我們不會對時間起疑,因對這些感覺過於習以為常,所以完全不會感到其中有何奧妙之處。

但其實仔細想想,你不覺得這一切很詭異嗎?和視覺、聽覺、觸覺不同,人類沒有任何專門用來感受時間流動的感覺器官。我們用眼睛看東西、用耳朵聽聲音、用皮膚感覺觸碰,但全身上下、從裡到外卻沒有任何用來感知時間的器官。

這種狀況要比喻的話,就像身處全黑的房間卻看得一清二楚,在真空的宇宙裡卻能聽到音樂。我們明明沒有任何可以感知時間的器官,卻能感受到時間的流動,也難怪奧古斯丁會覺得莫名其妙。

這件事雖然令人不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體沒有和時間相對應的感知器,那麼人類所感覺到的時間,就絕對不具有物理特性。時間不像「光粒子移動」又或是「空氣壓力變化」一般具有實體,但所有人都將時間的流動視作天經地義。如果有人發現了「時間粒子」,就可以說明這一切,但遺憾的是世上並沒有這種物質。

問題來了,我們平常感受到的「時間」,究竟是從何感知的… 閱讀完整內容
同步大腦思維的時間支配術:解密你的時間知覺+分析個性特質,超過30種技巧指引

本文摘錄自‎

同步大腦思維的時間支配術:解密你的時間知覺+分析個性特質

鈴木祐

由 方言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