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形成的地圖

二○一○年十二月,臉書(Facebook)發表了一幅新的世界地圖,既美麗又震撼。人們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世界地圖──採用傑拉德.麥卡托¹於十六世紀發明的標準投影法──但同時卻又耐人尋味地令人感到陌生。螢藍色光芒的薄透細線,像絲網般籠罩整張地圖。這幅地圖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中國與亞洲幾乎不存在,而東非看起來像是沒入海裡了,有些國家的位置也不太正確。這不是一張標記臉書全球使用者的地圖,而是臉書網絡所產生的地圖。這是一張同時由五億名製圖師所繪製的世界地圖。

臉書的實習工程師保羅.巴特勒(Paul Butler),運用臉書的使用者中央資料庫,將使用者所在的經緯度與他們人際網絡地區的經緯度連結起來。巴特勒在他的部落格解釋道:「每一條線也許代表了旅行中結識的友人、旅居國外的家人,或是因為現實生活種種因素而久未聯繫的大學老同學。」臉書當時有將近五億的使用者,因此他原先以為這會是一幅雜亂的地圖,紛亂的網線(就像早期電腦後方的樣子)最終會糾結成一團。巴特勒回憶道:「結果地圖開始繪製幾分鐘後,新的樣貌現身了,我有點訝異。預期中的一團亂轉變成一張詳細的世界地圖。不只可以看見幾個大陸,一些國界也非常清楚。不過,真正讓我詫異的是這些線條所代表的不是海岸,不是河流或是政治邊界,而是人們真實的關係。」
在巴特勒創造出這幅地圖的前一年,我採訪過臉書的創始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這幅地圖完美體現了當時他所說的話:「臉書不是一個新的社群,而是將世界上所有既存的不同社群描繪出來。」

數位革命──如此精準地以臉書地圖的形式展現出來──對於地圖製圖的改變,遠超過各個時代以來所有地圖學的創新發明。手機裡有地圖,電腦上有Google Earth,我們越來越難記起以前沒有這些東西時我們是怎麼過的了。我大概記得以前我們都會買那種摺疊地圖,或是那種只在新品時摺起來、之後再也沒摺起過的地圖。或者我們會從架子上拖下重得可以讓人肩膀脫臼的地圖集,迅速翻閱索引,納悶著在美國到底有幾個地方叫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

這些單純的愉悅變成了遙遠的記憶,這樣的轉變影響不小。自從人類開始狩獵採集,在非洲平原找尋食物與遮蔽處,實體地圖一直是我們這個世界裡至關重要的一環。的確,理查.道金斯²推測,最早的地圖是習於追蹤獸跡的狩獵者在塵土上畫出來的,而西班牙考古學家近來發現的一份古物,確認是穴居人在大約一萬四千年前刻畫在石頭上的粗略地圖。道金斯更進一步推論,是否地圖的產生──以及地圖的尺度及空間概念──甚至啟動了人類大腦的擴張與發展。
換句話說,地圖掌握了我們之所以為人的線索。地圖確實描述並重塑了我們的歷史,反映出我們最好及最壞的特質──發現與好奇,衝突與毀滅──並且也標記出權力的更迭。即使是個人,我們也需要描繪路線及追蹤行進,去想像探險及逃亡的可能性。地圖的語彙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將自己(或是我們的城鎮)置於地圖之中,即表示我們達到某種成就³。有條理的人能像繪製地圖那般周詳地作出計畫。沒有羅盤上的方位我們就失去方向,不知所措。我們為自己尋找定位⁴(以前的地圖會將東方擺在上方)。我們給予他人一度的緯度去漫遊──給予他人自由發揮的空間。

地圖會說故事,所以令人著迷。這本書裡介紹的地圖,會告訴我們地圖如何產生、製圖師是誰、製圖師當時的想法,以及我們如何使用地圖。當然。就如同任何一幅地圖一樣,本書蒐羅的資料也都是精挑細選,因為一本關於地圖的書,事實上即是一本世界演變史:十五世紀堅實的船艦、十六世紀晚期的三角測量、十八世紀的經度確立、二十世紀的飛航與空中觀測。而在這個世紀,網際網路、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導航系統──透過這些發明,也許會讓我們本身的空間能力產生第二次蛻變。

網際網路已經帶來不同凡響、意義非凡的轉變。早在天文學家若提出其他說法就得站上絞刑台的時代之前,我們的地球一直穩居於宇宙的中心;在不那麼久以前,我們還將耶路撒冷置於地圖的中央;或者如果我們住在中國,則是放在幽州。之後可能是英國或法國,帝國的中心即是地圖的中心。然而現在,我們各自單獨屹立,站在我們自己地圖世界的中央。在電腦上、手機上或是車上,我們規劃的路線不是從甲地到乙地,而是從我們自己出發(選擇現在位置),去到任何所選的地點;所有距離的起測點都是我們的所在之處,當我們前進時,即是描繪我們自己的地圖,不論是自願的或是被動的。

今年早些時候,我的一個朋友注意到他的黑莓機有點奇怪。他走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想確認一下當時的等高線與海拔高度,打開手機發現倫敦交通局的單車租借服務應用程式(app)已經開啟,這個應用程式是個非常便利的工具,只要輸入任何一個倫敦的地點,就會顯示各個租借站可供利用的單車數量。這個應用程式在義大利沒有什麼用處,或者至少他是這麼以為的。然而,事實上,這個應用程式依然在運作,倫敦交通局所提供的單車資訊地圖其實涵蓋了全世界,單車只是個起點,這個應用程式可以規劃路線至義大利的拉維羅(Ravello)、南非的開普敦或是紐西蘭的奧克蘭。不論我朋友走到哪裡,他就是地圖,他就是這個世界孜孜不倦繞著旋轉的樞紐。毫無疑問,這個應用程式也追蹤著他的行跡,所以某個人會知道他正在哪一座義大利山頭,也知道他前一天歸還的單車現在正由誰騎著。

究竟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不過讀者也可以將這本書視為一趟參訪展覽之旅。它必然是一場想像大展,包含了絕對不可能齊聚一堂的東西:古希臘損毀已久的世界圖像,世界各地大學的馳名珍藏,來自大英圖書館與美國國會圖書館令人讚嘆不絕的珍品,來自德國、威尼斯以及加州的稀世文物。種類包括手稿、航海圖、地圖集、螢幕截圖以及手機應用程式。有些展示品的重要性高於其他,有些只是僅供娛樂。羅列的資料無所不包:窮困與財富地圖,電影地圖與藏寶地圖,獵捕章魚用的地圖,非洲、南極洲還有那些烏有之地的地圖。有些地圖說明了世界的形狀,而有些則特別針對某條街道或是飛機飛往摩洛哥卡薩布蘭加的航道。

我們需要留給我們的嚮導很多空間:自吹自擂的商人、吹毛求疵的測量員、天馬行空的哲學家、一擲千金的收藏家、不可輕信的航海家、輕鬆愜意的漫遊者、初出茅廬的地球儀匠、緊張兮兮的館長、炙手可熱的神經科學家以及貪得無厭的征服者。有些人的名字如雷貫耳: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馬可波羅(Marco Polo)、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也有些人比較鮮為人知:梵蒂岡修道士、紐約商人、倫敦腦部圖譜專家、荷蘭企業家、非洲部落領袖。

你手中握有的正是這場展覽的目錄,起點是埃及海岸的一座圖書館。

註¹:傑拉德.麥卡托(Gerard Mercator),十六世紀的比利時地圖學家,發明麥卡托投影法,以此投影法繪製的地圖,經緯線皆為直線並垂直相交,方位正確,利於航海使用,缺點為高緯度地區面積會被放大。
註²: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二十世紀英國知名的演化生物學家與科普作家,著有《自私的基因》等暢銷書。
註³:原文為put on the map,英文中的譬喻用法。
註⁴:原文為orient,為東方、朝向東方之意。

閱讀完整內容
地圖的歷史

本文摘錄自‎

地圖的歷史

賽門.加菲爾

由 馬可孛羅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