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腦就像雲霄飛車


「看看自己,然後改變。」
搖滾巨星,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

混亂或不混亂?

本書第一章的交稿日期是兩個月前,但到現在我還寫不到幾行字,跟原先的規劃相差甚遠!眼前螢幕上空白文件上寥寥幾個字瞪著我,思緒在腦中盤旋著。有時候感覺人生有如一場電影在我眼前上映,此刻我的大腦彷彿整天都像在坐雲霄飛車:只聽到從下方傳來的嘎嘎聲,然後左轉、上坡,再右轉。我聽到一聲「嘿」,咻地往上又往下,卻把我拋在後頭。我的大腦玩得不亦樂乎,我只是站在售票亭前付錢買票,眼巴巴看著。我有充分的理由弄清楚如何善用大腦,但總是沒時間讓自己變更聰明。為什麼我們總是沒時間處理重要的事情呢?

我試圖平復我的良心:為了這趟研究之旅,我閱讀了大量的專業文獻,因此對於腦中目前的思緒有些瞭解,內容相當多,即便腦中一片混亂。

當各位閱讀到這幾行字、翻頁、回想起記憶中某個場景、沉思、下意識地望向窗外或被電話打斷時,腦海裡正在想什麼呢?大腦如何從每天湧入的無數新資訊建構出這部「作品」──個人專屬人生電影──我們的現實呢?以及該如何才能將我們這部生活紀錄片變成一部精彩的電影,甚至是成為我們的最佳影片呢?

在找出答案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待改造的對象──我們的大腦。

大腦無窮盡

人類大腦是由約一千億個腦細胞所組成。難以想像,就像難以想像電影散場後看到現場留下那麼多沒吃完的爆米花一樣,就算只有寥寥幾個大腦細胞的海蛞蝓也不會留下那麼多垃圾。

所有文獻都出現一千億個神經元這個數字,但不知從何時開始,科學家們表示,沒有人確切知道這個數字究竟從何而來。根據二○○九年的「人口普查」,大腦約有八百六十億個神經細胞。但為簡化說明,我們還是說約一千億個吧!或許這數字也不對,但反正是很龐大的數量,而且每個人一出生就有這麼多的神經元。

實在難以想像如此龐大的數字,我們的銀河系擁有超過一千億顆行星。各位一定曾在夜間偏僻無光害的郊外望向無雲的星空,如果說我們的肉眼只能看到數千顆星星,那就不難想像銀河系有多浩瀚了。好吧,與星空相比確實有點不恰當。一千億……啊,即便是柏林機場的負責人也難以想像這個數字。想像一下,如果有人每秒鐘送給我們一歐元,那收到一百萬歐元要耗時多久?接著再來對比近一千億個神經細胞,應該有概念了吧!第二個問題是:收到十億歐元要多久時間?用猜的,不要算。但如果非算不可,就算吧。怎麼樣?收到一百萬和十億須耗時多久呢?

準確地說,收到一百萬:十一天十三個小時四十六分又四十秒。收足十億,就要有十足的耐性,因為得花上整整三十二年之久。那再乘以一百倍呢?算了,我可不想再計算了!

除了無以計數的神經元,大腦還有很多膠質細胞,但有關其數量的資訊目前還無可靠資料提供。「膠質」一詞取自於希臘語的「黏膜」,衍生出膠質細胞一詞,因為科學家認為膠質細胞主要負責結合神經元。如果把大腦想像成一塊巧克力瑪芬,腦細胞就是巧克力碎片,膠質細胞就是四周的蛋糕體。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膠質細胞除了支撐和修復功能外,似乎對於脈衝傳導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它們不「僅僅」是黏膜!據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s)的大腦有很多膠質細胞,也就是說瑪芬的蛋糕體特別多。

一直以來,大腦研究專家總認為,成人的大腦已經定型,不會再改變,也不會再產生新的腦細胞。但現在我們知道,大腦神經元一直到老年還會形成新的連結,甚至還會產生新的神經細胞,特別是大腦內負責記憶和學習的海馬迴(Hippocampus)。

海馬迴匯集來自短時記憶的資訊,生成新的記憶或更新舊記憶,形狀貌似海馬的海馬迴如果受損或被移除,大腦就無法儲存超過數分鐘的新記憶,但已儲存在大腦皮質內的記憶內容卻仍存在。大腦皮質僅有數公釐的厚度,是一種皺褶層,使大腦看起來就像是顆核桃,它也是人腦中「最複雜且具最高腦力的地方」。

太好了,原來我們每天的電影情節就是這個巨型核桃所製作!它從數以百萬計的個人感受中演變成我們的世界觀。和在電影院看的電影一樣,這部電影並未包含錄製下來的所有場景,也會有電影製作人和剪輯師幫大腦剪掉不重要的資訊。畢竟我們的電影一直都是經過主觀過濾的作品,只是世界的某一個面向。但這個過濾功能也能暫時關閉諸如:附近工地傳來的噪音,好讓我們聽清楚電話那頭同事的聲音。大腦具備許多寶貴的功能,例如:在我們未意識的情況下,大腦將複雜的內容儲存為圖像,因此當我們聽到「美國總統」,腦中便會浮現與我們無數記憶和知識連結的各種畫面,那些美好、悲傷、有趣或令人難忘的回憶。所以我們的腦海可能浮現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站在德國柏林施納柏格(Schöneberger)市政廳前用德文說道:「我是柏林人。」或者我們還記得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在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前演講時脫下夾克的模樣。

各位還記得大腦中負責儲存新記憶的區域嗎?快樂的河馬(Happy Hippo)?對,很接近了。為了讓讀者快速記住專有名詞和其功能,本書提供文字圖解說明,透過圖像說明加深對術語和其功能的印象,部分文字圖解說明還附插圖,以下圖像記憶海馬迴就是一例。

一開始各位可能會先浮現下方這個毫無意義的怪異圖像,但很快就會發現,我們已經快速地記住了圖像上的資訊。

圖像記憶海馬迴:我們可以想像大學校園(德文的校園Campus 和海馬迴 Hippocampus 的後半部同字)裡有一隻勤勞的河馬(德文的河馬 Hippo 和海馬迴 Hippocampus 的前半部同字),正坐在堆疊的書本上學習。★

★ 譯註:全書的圖像記憶皆以德文為基礎做思考,聰明的你可以試著想想若用中文來思考的話,怎樣的情境比較適合呢?例如:海馬迴是大腦裡負責記憶的部位,不妨想像一隻正在學習開車的「海馬」,努力的在車道上「迴」轉,「記憶」各項開車的技巧。

大腦和小狗的共通點是什麼?

大腦非常複雜,讓人眼花撩亂,每天都有精彩的表現,但它也有一些基本的瑕疵,是我們不可不知的。

首先,大腦相較於身體是非常自私的。但這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活著,所以只要與大腦的能量供應相關,它總是「衝第一」。但它有時也會愚弄我們,例如:它會慫恿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得到某個東西,因為它自己渴望受到讚美。第二,大腦很懶惰。為了達到高效率,它總選擇最舒適的路線,我們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再來,它也是習慣性生物,因為它喜歡熟悉的事物。因此,我們常對新的路線感到懷疑,偶爾還必須嚴肅地對大腦曉以大義,才能說服它離開被踏到磨損不堪的原有路徑。

第四,大腦喜歡掌控一切,也沒錯啦,作為身體的控制中心,這樣也不是無理取鬧。第五,它也很容易被騙。所以一件事情只要多聽幾次,大腦就會信以為真,不少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真相錯覺效應」。我們也會一直將我們聽過以問句呈現的說法信以為真,因為大腦沒有合適的格式可以儲存問句。第六,大腦需要和諧、渴望被喜歡或至少能與他人融合。最後一項是,大腦是個好奇寶寶,因此非常容易分心。

大腦具備這些讓我們感覺良好的特性,但有時也會太過頭了些。原則上,大腦的行為就像隻好奇心過剩的小狗,什麼都想試試、玩玩,玩累了就懶洋洋地肆意躺著。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關注大腦,找出彼此最佳的「相處」之道。

想變聰明?──為時不晚!

我們現在知道,大腦不斷在變化。我的大腦此刻也不再是我剛開始寫這本書時的那個大腦,各位的大腦在閱讀本書後也將脫胎換骨!其中一個原因是,各位因為閱讀本書瞭解和學習到許多能正向改變生活的新知。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在生活中發現、感受或體驗到的一切,都會影響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這個過程稱之為可塑性,讓大腦終身具有適應能力。在這個瞬息萬變、只有具備最佳適應能力者得以倖存的世界裡,這當然是必備的能力。我們體驗或學到的一切都會導致腦細胞之間的新連結,準確地說,就是突觸發生,也就是突觸/神經元連接的建立、改造和退化。奧地利知名模特兒和演員拉里莎.馬洛特(Larissa Marolt)深具哲理的一句話「我還沒習慣我自己」說的很有道理,誰叫我們老是變來變去呢!

不斷變化的優點在於,如果我們做對了,就可以活到老學到老,還能改變行為!並不是因為有疑慮,而這點現在也得到神經科學的證實,太好了!此外,形塑大腦、讓大腦變聰明的關鍵也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但這需要我們勤奮不懈,加上熱情以及更多的自律才能實現。

各位想練就完美技能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無比的熱情練習一萬個小時!大約練習十年、每天超過三小時,週日可以休息!勤奮加上熱情和專注是練就完美技能最保險的方法,即便是資質平庸的人也能練就到完美程度,無論是學習樂器、藝術技能、滑水或任何科學領域都是如此。這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瑞典籍心理學家安德斯.愛立信(Anders Ericsson)的研究結果。

這位心理學家針對傑出音樂家進行研究的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傑出音樂家也是在練習約一萬個小時後,才會出現突破性的藝術表現,只有莫札特(Mozart)或帕可尼尼(Paganini)等少數人才只需要九年的「天才培育時間」。

嚴守紀律,以目標為導向的練習態度也能培養出大量的天才兒童,中國便是一例:中國大約有五千萬人彈了一手好(鋼)琴,其中約有數千名兒童被稱為天才。

對我來說,練習一萬個小時根本不可能,我連一天花三小時在這本書上都辦不到。對我來說,只要能夠多瞭解大腦一些就夠了。所以我需要另一種策略,我主要希望能更專注、更有效率地工作,但同時又能抒解壓力。這時不禁也要問問,要達到這個目標,智力的重要性何在?智力究竟是什麼? 閱讀完整內容
大腦就是你的超能力:輕鬆理解大腦真相、讓大腦脫胎換骨的十四堂課

本文摘錄自‎

大腦就是你的超能力:輕鬆理解大腦真相、讓大腦脫胎換骨的十四堂課

克莉思汀安娜‧史妲格(Christiane Stenger)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