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頭銜的你,是否還值得被認識與聽見?
因為職業的關係,我在人生中遇過大量的人:採購時期遇到大量廠商、獵人頭時期遇到大量專業經理人、私募基金時期遇到大量新創夢想家、文創時期遇到大量惺惺相惜的同業、教練顧問時期遇到大量領導者。有時看見名片簿裡的各種人士,會覺得命運真奇妙,我何其有幸,竟然能與這麼多精彩的人有過一時半刻的交集。
在搬過幾次家後,名片都丟失了,再加上後來以應用程式數位管理名片,就幾乎不拿紙本名片了,但我對於兩張名片的印象很深刻:其中一張,是某個餐飲集團的創辦人,那是一張白色的直式名片,上面只有在正中央用標楷體印著他的中文名字,左邊則有中文數字的手機號碼,單調無趣卻霸氣十足。另一張,是某間公司的執行特助,橫式名片的正面,除了列出各種聯絡方式之外,背面則印著約十來個機構的職務,某國際協會理事長、某兩岸促進會創辦人……名號看起來都十足響亮,只是我一個都沒記得。
在離開業界之後,我開始以自我品牌走跳江湖,也花了一些時間適應「我就只是我自己」。我當然問過自己:「當我不再是某公司的某經理,我的意見還有多少價值?」現在能有機會寫下這些文字在書裡分享,當然,我是順利度過了這段自我懷疑時期,但我的確能清楚感受到,把自己放在某個頭銜後的安全感,是多麼令人著迷。
因為我認為自己沒貴人,所以一直很用力地活著。當然,太過用力會產生後遺症,我也付出了一些代價。但整體而言,我很慶幸過去不會狐假虎威地過度依賴某些名詞,例如我的公司是某知名企業、我的老闆是某董事長。我一直有為自己做好定向;我自己真實做到的事、確切走過的路,才是我能帶走的,也才是我真正的價值。帶著這些歷練,我成功地將知識變現,在分享經驗或建議時,心中感到踏實。
▌以「是-做-有」策略來發展自己
心理學界有個「暗示效應」(effect of hint)的理論,指的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式,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就像星座學一樣,某個狀態聽起來的確跟你本人很接近,但你不太確定是本性如此,還是因為從小看了很多的星座分析,導致潛意識與意識相互搭配,朝那個星座的行為靠攏。
倘若我們心中有一個想要變得更好的模樣,那麼透過自我暗示來得到力量,不是一種很好的途徑嗎?與其有意無意地受到外界不夠精準、甚至不夠友善的暗示,不如自己掌握這門技巧,並且形塑自己的心理與人生樣貌。身為一個熱愛工具的人,我要分享一個我學習到的威力強大的自我發展方法,叫做「是-做-有」(be-do-have)。
這個世界通常是以「有-做-是」(have-do-be)的方式在運作的,舉例來說:「當我擁有很多錢(have),就能去環遊世界(do),當我這麼做了,就會感到無比快樂(be)。」這邏輯很熟悉吧!然而,「是-做-有」則是相反的運作,其精神是:你先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be),你就會做什麼樣的事(do),你所想要的結果就會是自然而然的產物(have)。例如:「我是個快樂的人(be),因此無論做什麼,我都是抱著快樂的心情(do),那麼我與周遭的人就容易感到快樂(have),我根本無須汲汲營營地追求。」
有時候,我在教練或授課時會帶到這個觀念,有學員會問我:「我想要是個有錢人,但我就是沒錢啊,那要如何套用這個觀念?」我的回答是,你可以更有彈性地定義「有錢」,因為你想要的其實是財務自由或富足的感覺,所以你可以自我定向的是:「我是個富足的人(be),我做得到富足的人會做的事(do),因此我擁有身心靈的富足感(have)。」
我真的深深被這個概念影響著。接觸到這個工具時,我管理著三十幾個人,每天忙到焦頭爛額,不只與家人的互動很少,與自己的對話更少;我覺得自己不斷被任務追著跑,時間永遠不夠用。後來,我很有意識地練習「我是個富足的人」的概念,不以匱乏感出發,而是去建立我與富足感的關係。結果,除了原本的團隊外,我竟然陸續又接下兩間公司的營運,且還抽得出時間去當志工,更重要的是,幾乎每個週末,我都能帶女兒出門走走,這根本是之前的我不敢想像的日子。
「是-做-有」不算是個新鮮的概念,跟「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認為此工具更強大的地方,是從人的身分去啟動事情的實現,比全然依靠宇宙能量來得具體、有感一些。想要調整成以「是-做-有」來主導自己的腦袋、心境與行為,這並不容易,過程中需要與強大的慣性持續進行拉扯及對抗,而我就是抱著「傻傻相信、傻傻做」的憨膽,興奮、虔誠且積極地鍛鍊著。
▌為自己訂下「人生關鍵字」
還記得小時候的考試嗎?通常有選擇、填空、問答三種類型。我最喜歡的題型是填空題,因為比起選擇題的不確定感、問答題的困難感,填空題帶給我的是一種「對賭感」,我總覺得填空題旁的那兩個括號在不懷好意地瞧著,挑釁地看我是否有辦法填滿中間的空白。我要麼就是毫無頭緒,放棄填上任何文字或數字,要麼就是有超過九成的把握,一筆一畫寫上那個我認為正確的答案。
如果你的人生從起點到終點是一道填空題,你想要放進什麼字?有太多人把自己交付給偶然、交付給他人,卻不願花心思去思考自己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最後,因為一切都不是自己決定的,面對所需面臨的情境就變得不甘不願,即便不怨聲載道,也過得索然無味,這樣可以、那樣也罷,隨波逐流。
坦白說,直到第一次擔任總經理時,我都還沒有什麼自我發展的意識。我就是不斷重複「訂目標、衝刺、達標」的循環,全部精神都花在排除障礙與困難。我玩著公司的遊戲規則,扮演著應該扮演的角色,被動地被公司的節奏推著走;我覺得自己好像掌握了一切,卻什麼也沒擁有。
然而,這一天終究會來到,我無法忍受自己只是一個達標機器,我不想只做我能做的事,我想要做我想做的事。
蘇格拉底(Socrates)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人生上半場,我不假思索地過著自認為負責任的人生,扮演好一個女兒、太太、媽媽、僱員、主管的角色;人生下半場,我決定為自己的人生設下「精彩」與「負責任」的關鍵字。想做的事就去做,想說的話就說;我會認真工作,也會全力體驗人生。很奇妙的是,當我選擇了我的關鍵字,整個人便變得越加鮮明,吸引力法則也不斷將很多我想要與需要的元素,匯集到我的人生中。對我而言,我負責任的對象,從別人變成自己,我為我的人生負責任。
為你的人生下一個關鍵字吧!讓這個關鍵字成為你人生的鑰匙,當你說出或想到這個關鍵字時,就能引發你的能量,協助你的判斷,落實你的想望,打開你的可能性。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