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的定義取決於你想要走到哪裡

我的就學時期——熱情能讓你在失敗中重啟

從小因為調皮被母親送到籃球校隊去訓練,但無論自己多努力,永遠只能當候補球員,直到有一天在球場上做了危險動作使得自己的慣用手粉碎性骨折,送醫動完手術之後整整一個多月沒辦法運動,等到不能運動時,才發現自己熱愛籃球,術後一個月我開始訓練自己的非慣用手,整整練習了半年之久,等傷口痊癒後發現自己的雙手都成了慣用手,也因為這樣球技大幅提升,回歸球隊得到教練的賞識,成為先發主力球員,原本是一個悲慘的運動傷害,卻因為熱情不減而持續增長,因為失去才確認籃球為自己一生熱愛的事。

我的就業時期——從失敗中找出路

進入職場時發現薪水與自己的想像有一段落差,拿著基本薪資對於未來一切茫然,公司要求金融業前端必須不顧一切的推銷金融商品,以達到業績目標,但因為自己不願妥協使得銷售業績總是吊車尾。當時的自己無路可退,只好開始學習交易,寧願自己承擔風險,也不願讓客戶過度冒著無謂的風險,最後在交易市場不斷摸索之下,找到屬於自己的交易邏輯,快速累積資產並勇敢離職成為全職投資人。

我的全職投資人時期——失敗只是成功的過程

我曾經以為只要學好交易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但事實上離職之後才是挑戰的開始,在累積資產的過程中碰到許多困難,當日的損益從一個便當、一台機車、一輛汽車,甚至到面臨一間房子的震盪,金錢來得太快,使我脫離原本的價值觀,我開始忽視健康也不再自律,甚至瞧不起父母在傳統市場上賺的銅板。在價值觀越來越偏差的情況下,心靈的富足趕不上實際的財富,心理逐漸出現空虛感,不管是十萬、百萬、千萬都無法讓自己的內心踏實,最終錯誤的心態侵蝕了原本自律的生活,同時也造成了大筆的虧損,直到身體開始出現異狀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敗。在某次大停損的隔日清晨,看到四點起床工作的父母,才讓我覺悟,家人是最重要的資產,接著我花了好長一段日子開始整理思緒,重新調整生活,回歸自律,慢慢找回生活與投資的平衡,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在那段低潮的日子裡我時常告訴自己:「我們總是在失敗,但失敗只是一個過程,只有停下來才是結束,如果繼續前進,就有可能成功。」

「投資癮」創辦人簡瑋德Wade

人生所有的經驗都跟談戀愛很像,如果你很在意,就不會計較付出


人生第一次失敗是二十歲時創業,當時的我看到了遊戲中文化的商機,也確實在一個正確的時機點賺到了一筆錢。眼光沒錯,但創業的心態卻錯了。因為我只是單純想靠興趣輕鬆度日,用天賦與本能去經營一家四人的工作室,卻沒想過任何事業都要有對現在的經營與對未來的洞察,所以這個創業最後變成了一個維持兩年的興趣,沒有成為安身立命的事業。這種心情,這種工作的態度,從我二十歲一直延續到三十歲。

這中間我做了許多工作,網路公司的企劃、劇場的編導,都是憑著一時的熱情工作。熱情消退,工作的態度就跟著煙消雲散,而我服務了超過十年的劇團就在這種藝術家的工作態度之間解散了。這是我第二次的大挫敗。我始終認為自己充滿創造力,認為自己很酷,這樣的想法到了四十七歲的今天也沒有改變。但當時的我沒有搞懂什麼叫做專業的工作態度。

三十歲後才到職場上班,不服輸的精神讓我在工作上頗有斬獲,一路升遷過關斬將。這個過程讓我體會到一件事:不論你擁有多少才華,那種像是軍隊完成任務的紀律和責任感才是人生勝負的最後關鍵。

三十五歲左右那一年,我和女友(現在的老婆)關係降到了冰點。那時候的我認為這百分百是對方的錯,是她先對我冷淡,是她讓兩人的關係變得無聊。我相信愛情這種事就是跟著感覺走,沒了的東西不用強求。於是除了放著爛之外,我還任由它發生了最壞的結果。分手的時候,大家都受了傷,她在咖啡廳裡體貼地說,你是個好人、這不完全是你的錯,也說自己大概很難再快樂起來。在一起十五年,兩人都走到了人生的一半,但這段關係卻像我過去曾經開創的所有事業一樣無疾而終,好像也是個巨大的失敗。

一直到我回家收拾自己行李的時候,我看著她頭上冒出來的幾根白髮,才意識到這些時間的重量。我突然明白,愛情和事業一樣,不只是一種感覺或興趣而已,也是一個選擇。你可以選擇做與不做,但是要走到最後,就必須對這個選擇有更高的責任感。你要花時間去經營與努力,不能因為一些挫折或失敗的體驗就放棄卓越的可能性。吵架的時候要想著怎麼化解糾紛,日常的時候要想到如何創造生活的驚喜,人生所有的經驗最後都跟談戀愛很像,如果你很在意,就不會計較付出的程度,只會在意有沒有和最喜歡的人在一起。

這就是我從失敗中學習到的事情。

網紅呱吉

前言


自從二○一八年七月十三日到現在,每一天我都在思索「失敗」這件事。不論是我自己的經歷,還是別人的經驗。那些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的各種失敗,以及從後見之明來看似乎很愚蠢的失敗,大至婚姻破裂,小至連駕照都考不上。

我之所以能夠清楚記得是哪一年、哪一天,是因為那天我開設了一個podcast頻道,叫做「如何失敗」(How to Fail)。事實上,頻道的全名是「伊莉莎白.德依如何失敗」(How to Fail With Elizabeth Day),而這個名稱本身就是一個可笑的失敗,除了未經周全考量,我也沒有事先做功課,不知道原來早就有另一個頻道已經取了類似的名字。

不過幸好當時我並未發現這件事。有天晚上我拿彩色簽字筆畫了頻道的logo,還用我最愛的馬克杯杯底描繪出花朵形狀的徽章。我親手寫上頻道名稱,隨意用粉紅色的螢光筆上色。接著我上eBay把自己在那段失敗婚姻中留下來的婚紗給拍賣掉,以便籌措前幾集的錄音費用。一開始沒有人出價,我只好降價求售,最後終於有人買了,我用大箱子把禮服裝起來,拿到郵局寄出去,有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婚姻誠然失利,至少結果還有點獲利。

頻道命名起步不順,婚紗賣不到好價錢,也沒能找個圖像設計師幫我製作專業一點的logo,這一切看來似乎注定我的頻道命運多舛。然而,我沒料到的是,這個頻道以及隨後出版的傳記,竟然成為我這輩子做過最成功的事。真的,事實就是如此。

千萬不要鐵齒地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什麼不可能的事。

執筆之際,我的頻道已經經營了十八個月,即將邁入第七季。它吸引超過千萬人次下載,或許是因為主題相對簡單。每週我會邀請一位來賓,請對方先想好三個「失敗」的經驗,或嚴肅或有趣,或深刻或膚淺,唯一的標準是他們對於談論這件事不會覺得不安,而且說得出來從中學到什麼教訓。

我希望讓那些被生活中各種挫敗給弄得精疲力竭的人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讓他們相信在失敗的另一頭依然充滿希望。這裡有個前提是: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失敗,會更容易找到成功之路。多數的失敗都可以讓我們更認識自己,也可以告訴我們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只要我們願意傾聽。此外,努力掙來的果實總是特別甜美。

我採訪的對象跟我分享了他們失能的家庭、心理健康的問題,以及經歷重大失去後難以平復的悲傷情緒——二十一歲的兒子死於一場小手術、流產、沉淪毒癮十年等等。我也檢視了自己在專業與個人層面上的失敗,在信仰與關係中的失敗,以及時不時會失去自我價值,它們就像是自動循環的週期,往往到最後我的世界會因此崩潰,我不得不面對真實的自己,而這個真實的我完全不同於我努力想要成為的那種無可挑剔、快樂又滿足的完美形象。

除此之外,我還反省了我失敗的婚姻,以及沒能夠有自己的孩子;我總是想要取悅他人,結果只是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我甚至沒辦法好好處理前男友在我們分手後六個月自殺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我不曉得怎麼表達內心的憤怒,只好用外界更能夠接受的悲傷情緒來加以掩飾;我沒能讓自己離開一段有害的關係,直到我快要滅頂。

所有這些失敗都是我的一部分,也是我成長的養分。人生是由各種脈絡交織而成。體驗人生的各種面向,不論好的壞的,讓我們得以完整理解存在的意義。我覺得自己現在的這段感情很幸運,不只是因為我遇見一個很棒的人,也因為我遇過不是那麼好的人,經歷過不是那麼好的關係,所以我更懂得自己想要什麼,也更知道如何珍惜。

「夜越黑,星光越亮。」杜斯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曾這麼寫道。

接受失敗,表示我不再陷於懊悔。每次事情出了差錯,它會引領我走向我應該去的地方——就是此時此刻,我在寫這本書的當下。我相信整個宇宙是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雖然我們生為不完美的人類,無法企望總是能夠理解它,不過人生自會慢慢教導我們需要學習的一切,只要我們願意接受各種可能性。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麼說聽起來有點太靈性了。我稱它是一種信念。你不用信奉特定的神或有什麼宗教信仰。這個信念就是一種信仰:相信事情都會變好,都會過去的。

我想起更多生活中的小挫敗。印象特別深刻且令人尷尬的情況,是七歲那年前往動物園遊玩的路上,我的內褲從裙底滑落下來,因為褲頭的鬆緊帶鬆脫了。還有我和現任男友第一次約會時,剛自我介紹完,我才坐下脫掉外套,就不小心在時髦的開放式酒吧前,當著眾人的面摔個狗吃屎。

我到現在都不會用Excel試算表,也不知道怎麼用PPT做簡報。我不會報稅,也搞不懂美國的投票制度或什麼球賽的越位規則,不管別人跟我解釋過多少次。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怎麼看都看不完,人家說拍得很棒的自然生態紀錄片,我總是看到想睡覺。我沒辦法吃辣也沒辦法把頭潛入游泳池的水裡,儘管每個前任都保證說要教會我游泳。

我知道一直想著各種失敗會讓我看起來像個異類。多數人都努力避免沉溺在失意或人生難免的挫折裡,不執著於宇宙發給他們的種種爛牌。二十世紀下半葉,我們見證了正向心理學運動發光發熱,尤其一九五二年牧師諾曼.文生.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出版了《正向思考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一書,又推了這種心態一大把。(名言範例:「相信你自己!對你的能力有信心。」)

隨後,自助(self-help)產業的興起與這股熱潮交會,我們發現自己不斷被鼓勵要往好處想,不要陷入負面思維。可是這樣的主張和信念反而讓我們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我們每天一早就要對著鏡子裡的自己信心喊話,簡直就像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在電影《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裡的角色,只不過沒有那麼神經質。而我們相信這麼做所得到的回報將會是財富、影響力、幸福快樂,以及覓得真愛。總之,只要我們抱持樂觀的心態,成功就會不請自來。

我並不是不贊成正向思考運動。我是支持的。舉例來說,你可以訓練你的大腦更快樂一點(本書目的之一就是要告訴你怎麼做)。保持樂觀確實可以給我們動力去做自己本來害怕去做的事。只不過真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實際上你需要付出比對著鏡子喊話或在網路上寫些偽哲學的名言佳句更多的努力。我們的心理肌肉跟身體肌肉一樣,需要不斷運動與鍛鍊。

正向思考的連鎖反應是將「失敗」這件事給邊緣化,彷彿它跟痲瘋病一樣會傳染人;想太多失敗就代表我們會像沒有鬥志的鬣狗一樣,永遠只能揀別人吃剩下的骨頭。

我們每天被各式各樣成功的故事給轟炸,以至於我們幾乎要相信例外(成功)才是常態。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邏輯上,成功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它罕見。例外之所以是例外,是因為它存在於正常的範圍之外。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完美與幻想完美的年代,網路社交媒體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可能成名。我們認為只要我們夠聰明、夠瘦、夠有愛心或人脈夠廣,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們夠好的話,成功就會降臨。

與此同時,無所不在的網路文化讓我們深信任何失敗都會給別人看笑話、很丟臉。發一篇腦袋裝漿糊的推文,你可能就會因為做過的各種蠢事而被肉搜或網路公審。結果就是我們變得更不願意去冒險或嘗試,害怕任何失誤都會讓我們看起來沒那麼完美,也擔心自己犯的錯誤會被貼上網放大檢視,受盡眾人的毒舌。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如何才能快樂?想要快樂不足以讓你得到快樂。我們視追求成功與快樂為終極目標,但快樂必然是短暫的,唯有跟其他較為黑暗的情緒相比,我們才懂得珍惜快樂。一直處在快樂的巔峰會讓人精疲力竭,就像是坐在不斷往前衝的雲霄飛車上,或許很有趣,但是它會讓你過度亢奮,又難以預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到最後你會把自己搞得面目可憎。

如果說更值得我們追求的是比較平穩、沒有那麼大誘惑力的滿足呢?或者假如我們試著接受好事和壞事都會發生,而且兩種經驗同樣可以教會我們很多事情呢?這樣的思考過程需要練習和努力,它不會就這樣發生。而本書要教你怎麼把這種思考模式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儘管過去幾年我花了很多時間不斷思考失敗這件事,但奇怪的是,它並非一種負面的體驗。我反而覺得自己變得更堅強、更快樂,也更充滿力量。我不會再為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而感到困窘不安,因為當我回頭看生命中經歷過的各種危機,我對於自己能夠撐過來了感到驕傲。它們讓我成為現在的我,可是它們無法定義我是誰。

思考自己走過的路,想想那些經歷告訴我們什麼,可以避免重蹈覆轍。擁抱失敗,就是擁抱成長。每個人都會失敗,就算是那些站在紅毯上接受眾人歡呼的成功人士,以及那些看起來充滿自信、什麼都有辦法解決的人,也免不了失敗這一關。

失敗不分身分地位,雖然不可否認的,財富和權力顯然會讓某些失敗變得更加可以承受。整體而言,失敗是一股難以抵擋的力量——這麼想會讓人豁然開朗。假如你知道有件事一定會發生,為什麼要浪費生命試著去避免它?為什麼不接受失敗的事實,把力氣放在將它轉變成為你的助力?為什麼不好好討論它?解開禁忌的唯一方式就是大方地談論它。面對失敗所帶來的羞愧感,解藥就是分享失敗的經驗,這也是為什麼當事情出差錯時,我們更應該敞開心胸,尋找出路。將失敗去污名化,它就喪失了傷害你的力道。

這就是《失敗學》這本書的起心動念。

本書集合我這一路走來學到的各種教訓,以及主持podcast頻道採訪許多優秀又能啟發人心的主角們所帶給我的領悟,也包括那些願意和我分享他們故事的讀者與聽眾。我把這些珍貴的材料消化吸收後,萃取出「面對失敗的七大法則」。當然,這些法則並非無所不包,也不是每一個都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它們的目的是作為你面對生命難關時的指引。你可以把閱讀這本書當作是和一個想要讓你覺得好過一點的朋友聊聊天。這些建議很實用,我也衷心希望它們具有啟發性。

書中我挑選了不少來賓們說過的智慧語錄,他們針對人生的各種問題提供不同的觀點,從考試失利到戀情失敗,甚至是如何處理嚴重的心理問題。你會看到暢銷書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哲學大師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知名劇作家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詩人萊姆.西舍(Lemn Sissay)、美食作家奈傑爾.斯萊特(Nigel Slater)、歌手艾蜜莉.珊黛(Emeli Sandé)、演員梅拉.莎爾(Meera Syal)、運動員凱莉.霍姆斯(Dame Kelly Holmes)、演員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還有各領域好手。你也會聽到足球員、精神科醫師、政治人物、明星、主廚與實境節目參賽者的心聲。

以下是一些提醒。首先要聲明,我並非什麼失敗狂人。我也不是要你積極求敗,把自己做錯事的證據像戰爭勛章一樣驕傲地別在胸前。我鼓勵你面對任何挑戰時都盡力一搏,可是如果使盡全力之後還是不行,我認為不用將這樣的失敗看作是生命的污點。不論失敗的當下有多麼難受,多數失敗的經驗終歸可以讓我們從中學到些什麼。

第二,我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你絕對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面對你自己的失敗。如果你要與失敗共存,不想要從經驗中汲取任何有用或正面的教訓,那也沒關係。我只是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我選擇相信所有事情都有值得學習的一面,就算我們無法立刻就看到。有時候唯有當事過境遷以後,回頭看我們才能得到後見之明的釋然。

第三,並非所有失敗都可以輕易地被理解與接受。我自知處於社會優勢:我是一個中產階級白人,我有安全的棲身之處。我無法理解有色人種女性或被邊緣化的人,甚至是無家可歸或是和有慢性病或癮症的親人住在一起,是什麼樣的處境與感受。然而不少接受我採訪的來賓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鏡,所以本書也包括這些主題。

有些失敗更令人痛苦,也會造成創傷。我不是說遇到每個難關都要能夠立刻笑著再站起來。在某些情況下,人們需要經歷一段悲傷期;在採取其他行動之前,給這個過程它所需要的時間,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不必馬上就覺得好過一點。沒有所謂敗在失敗這回事。你也要記得,難過沒有高低之分;假如你覺得很痛苦,痛苦就是個事實,不論原因為何。

話說回來,實際的痛苦和心理的折磨不同,發生的事和產生的情緒也不同。痛苦就跟失敗一樣,是人生無法避免的事。不小心讓熱茶燙到了自己的舌頭,我們立刻感受到痛苦,還好這樣的痛很快就會消退。隨之而來的是持續好一陣子的心理陰影,吃什麼東西之前都會猶豫一下。如果你拿這件事怪罪自己好幾個星期,甚至好幾個月,覺得自己怎麼會笨到燙傷了舌頭,那就是不必要的折磨了。反過來,你可以對自己說:「好吧,這次燙到舌頭,但起碼下次我就知道要喝熱茶之前,最好先加點冷水。」

簡言之,這就是所謂的失敗學。但是我保證這本書不會只教你怎麼小心喝茶。你可以一口氣讀完整本書,也可以在你生活中遇到挫折時仔細看看相關的章節。不論如何,我希望它有助你了解失敗不是什麼羞於見人的事。事實上,它反而能夠把我們連結起來。它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一部分。

閱讀完整內容
失敗學: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生命系統的升級

本文摘錄自‎

失敗學: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生命系統的升級

伊莉莎白.德依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