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1 明明只是關心,好心卻被當「雷親」
並非生氣,而是焦躁不安
我相信很多父母經常擔心:「小孩每天都很晚回家,到底跑去哪裡做什麼呢……」
由於擔心,剛開始是傳訊息問孩子:「你幾點回來?」收到的回覆是「我馬上就要回家了,別擔心」。然而這種訊息傳久了,孩子逐漸覺得「厭煩」,於是從某一天開始不再回覆。
父母由於等來等去都等不到回覆,因而焦躁不安,怒氣一發不可收拾。
「那傢伙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回來!」
「我哪知道!你那麼在乎就自己問他啊!」
這下子換成夫妻兩人都大發雷霆了。
「為什麼是我去問?要問你去問?」
「我傳訊息,他也不會回我。不要老是把管教小孩的責任推到我身上!」
像這樣持續爭執,接下便是夫妻倆吵起來了。
兩人煩躁不安,怒火中燒,於是對遲遲不歸的孩子發脾氣,夫妻對彼此的怒氣也逐漸高漲。孩子不會因為兩人相互叫罵而提早回家,雙方的怨憤反而形成更大的問題。
平緩怒氣的大腦皮質
家中充斥家人的怒氣,孩子自然不會覺得待起來舒服,也不想和其他家人打照面。怒氣只會逼得他在外面待到更晚,一回家便馬上洗澡好躲回房間睡覺。
孩子不想看到父母氣呼呼的模樣,更不想聽大人說教。儘管明白原因在自己身上,還是想隨心所欲。大家都曾經是小孩子,應該明白家長的道理在孩子身上是行不通的。
感受憤怒情緒的是大腦中名為邊緣系統的原始部位。如同序章所言,如果大腦當中只有邊緣系統發揮功能,一發火便會受到情緒左右,立刻出現暴力行為。
然而人類還有名為大腦皮質的理性部位,提醒人類「不能動手,現在必須忍住」。當大腦皮質正常運作時,儘管感到憤怒還是能克制自己不要衝動行事。
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促進大腦皮質運作呢?
要是發現自己開始「火冒三丈,腦袋一片空白」「氣到說不出話來」「心跳逐漸急促」,這就代表大腦正在發出求救訊號,渴求更多氧氣。
這種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呼吸,輸送氧氣到腦部。請先深呼吸三秒鐘,同時想像大腦充斥新鮮的氧氣。
有氧深呼吸,打消焦躁情緒
一直在家裡等待孩子回來,只會越來越煩躁,煩躁的兩人面面相覷也無法改變情況。因此先來轉換場景吧!
此時不妨前往家附近的便利商店,而且不能快步前進,而是緩慢步行。在路上深呼吸,把外界的空氣送進體內每個角落。怒氣連同體內的二氧化碳,全部吐出來。
進入肺部的氧氣連同血液一同運送到腦部。原本如同缺氧金魚的大腦皮質也因為吸收到新鮮的氧氣而活化,重新振作精神,發揮克制怒氣的重要功能。
各位父母在管教子女時,要記得時時為大腦補充氧氣,打消焦躁不安的情緒。
當孩子回家時,以滿面笑容迎接對方。做孩子的其實也明白父母的心情。如此一來又少了一個生氣的理由。要是發現自己快要發脾氣了,記得趕緊呼吸來補充「氧氣」。
情境2 一言不合被踩雷,瞬間滿肚子火
互相叫罵讓怒火大升級
一般經常以「踩到地雷」來形容激怒他人。要是對家人或是周遭的態度言行有所不滿,有時難免會火冒三丈,氣到像是火山爆發。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你再說一次看看!」
「你那是什麼態度!」
當事人或許只是暫時怒形於色,但因氣憤脫口而出的話語,卻成為宣戰布告。
對方聽了也回嘴反擊:「你才有問題咧!」
雙方互相叫罵,火花四射,導致彼此更加怒氣衝天,回應的話語越是尖酸刻薄。
經過一番激烈爭執,就算最後講到對方無法回應,暫時獲勝,煩悶的情緒也不會因此煙消雲散,反而久久無法忘懷。至於輸家的憤怒則化為種子在心中發芽,最後開出名為「怨恨」的花朵。這都不是彼此期盼的結果。
既然如此,這種時候究竟該如何應對呢?
刺激口腔與胃部,中斷憤怒
這種時候首先要讓即將陷入憤怒模式的大腦冷靜下來。
由於嘴巴即將說出憤怒的話語,怒火即將從「腹部=胃」湧上,所以建議胃這兩處補充營養──吃下類似義式冰淇淋等甜點,或是大口喝下冰冷的飲料。
煩躁不安之際,有時會很想吃甜食對吧!甜食能迅速提升血糖值,帶來滿足,振作精神。吃甜食也能喚醒童年時父母買生日蛋糕給自己等深層記憶,心境因而回到幼年時期,立刻進入天真無邪的心靈狀態。
這樣一來就能恢復寬大的心胸,自然暫時關閉憤怒模式。聽說義大利人生氣的時候真的會吃義式冰淇淋。
「冰冷」也是重要的元素之一。我們習慣對怒氣沖沖的人說「讓腦袋好好冷靜一下吧!」這是正確的作法,但是我們平常在家或是職場無法拿起水桶從頭淋到腳,最多只能喝喝冷飲。然而光是如此便能有效化解怒火。
因此另一個作法是一旦火冒三丈便立刻打開冰箱,把冷水倒進杯子,一口氣灌下去。
這樣做,會感受到冷水從食道一路流到胃部。一般習慣以「一肚子火」或是「怒氣直衝腦門」來形容發脾氣。所以淋水是讓腦袋冷靜,喝水則是澆熄腹中怒火。至於不喜歡甜食的人,不妨改成喝冰咖啡或紅茶。
啟動副交感神經,放鬆腦部
二〇一五年因為世界盃橄欖球賽(Rugby World Cup)而聲名遠播的選手五郎丸步,據他說為了冷靜下來,以及避免受到觀眾加油聲影響,所以會在踢球前進行固定的「經典動作」。本節介紹的方法,和這個經典動作的道理相同。
除此之外,在憤怒時吃點東西也合乎醫學根據。
胃部受到刺激時會啟動副交感神經,容易化解怒氣。副交感神經是自律神經的一種,與其功能相反的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會在憤怒時積極運作,帶動人進入全面開戰的模式。副交感神經則是泡溫泉等放鬆時刻開始運作,促進身心舒緩。吃喝能促使腦部由戰鬥模式切換至放鬆模式,啟動副交感神經運作,進而平息怒氣。
除此之外,吃喝也能避免情緒直接化為行動,在短短數分鐘之內轉化心情。
怒氣消散後沒多久,以冷靜的頭腦思考方才為何勃然大怒。大多時候會發現激怒自己的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重複練習多次之後,下次遇到相同情形便能驗收學習成果。
要是感覺得到自己即將勃然大怒,先給口腔與胃部一些刺激吧!只要三秒鐘便能讓人冷靜下來。
情境3 路上遇到怪人,莫名被臭罵一頓
路人無理取鬧,要小心!
你我都曾遇過,那種不懂得看場合,動不動就會大呼小叫的傢伙,實在是一群麻煩人物。
遇上這種人,不免火冒三丈,心想「這群人到底在想什麼!」進而想要大聲斥責:「給我安靜一點!」然而,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現代人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抓狂。
隨意斥責對方,一個不小心反而會讓自己倒楣,甚至發展為殺人事件。
過去咸認容易抓狂的多半是年輕人。然而現在不分男女老少,都出現相同的情況。
前幾天我在民營鐵路的車站,剛好看到一名六十出頭的矮小老人與二十多歲的壯漢起衝突。
老人的理由是年輕人阻擋他下車,年輕人則表示「自己不是有意的」。當時我也在旁邊,覺得年輕人並非找藉口。然而老人家卻怒氣沖沖的大吼:「你這個小夥子以為自己是哪根蔥!」
他沒喝醉,脾氣這麼大恐怕是工作時遇上什麼不如意的事。但是這番光景實在叫人看不下去。
心理學有時對於易怒的解釋是「不耐挫折」──無法忍耐不滿的情緒,換句話說就是「幼稚」。
最速避雷法:離遠一點
小孩一開始要不到喜歡的玩具或是點心時,會一邊哭泣一邊哀求大人:「我想要,買給我嘛!」然而發現哭泣也無法如意時,言行會逐漸變得激烈,開始在地上打滾大叫,擺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強硬態度。這種情況也算是一種恐慌發作。
一般人隨著年齡增長,會慢慢學會不能用耍賴的方式來達成目的。然而也有人在成長過程中沒能多加練習如何忍耐,所以長成易怒的成年人。
相信大家在職場等周遭環境,都遇過這些只有身體長大的成年人。儘管他們的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但是關於如何接受與理解外界事物等「認知能力」卻有待加強。
這類不成熟的成年人與日俱增,非常明顯是一群「幼稚的人」,全身上下都是地雷。我明白大家遇上他們都很想大吼一聲:「給我閉嘴!」
但是這種時候對自己最有利的作法,其實是靜靜離去。
快速拉開五公尺的距離就能解決問題了。
小心「對人不對事」的幼稚鬼
參加家長會或是社區居民大會時,大家是否遇過「只要意見沒能獲得眾人同意便翻臉如翻書的人」呢?氣憤離席或是因為過度堅持己見,拒絕溝通,馬上和其他與會人士起衝突也毫不稀奇。
和這些渾身都是地雷的人相處時,有些小訣竅。
認知能力未臻成熟的人敵我分明,習慣把周遭的人分為「敵人」與「夥伴」。只要認定對方是敵人,無論對方說什麼都反對或無視。倘若意見相左也就算了,就連「敵人」與自己意見相同時也會認為「我不能贊成那傢伙的意見」。
這種人生氣是「對人不對事」。
和這種人相處時,必須觀察對方是否能正確掌握「是非對錯」。如果不能縮短與對方的距離,即使對方平日待人親切,還是可能突然遭到「破口大罵=怨恨」。
我不贊成「隨時隨地都疑神疑鬼」的態度,卻不得不說這世上的確有些人「無法講道理」。面對這種人即使發火也沒意義。因此發怒之前不如先花三秒鐘拉開彼此的距離。如此一來,不僅能讓自己冷靜下來,也不會激怒對方,能有效的保護自己。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