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塑身迷思,釐清減肥觀念
美,泛指引起人愉悅情感的事物。愛美,更是深植於動物靈魂中的天性。在長年的歷史、文化、社會等因素潛移默化下,「美麗」似乎有個既定框架,卻又沒有SOP可依循。也因此,想追求美的人,只能從生活周遭的各種資訊中,東聽一點、西學一點,拼拼湊湊成今日對美的許多迷思。
除了內在的美,外在,是用來判斷自己或他人是否美麗、具有魅力的最直接方式。而外在,指的不外乎就是臉蛋和身材了。只要一提到身材,想必大家心中都有數不清的疑問,例如:「體重是不是愈輕愈好?」「只要拚命運動就會瘦?」「不想忌口也不想運動,單靠醫美能不能幫我解決所有問題?」
在學習如何雕塑專屬你的終極完美曲線之前,必須先破除各種塑身迷思,同時了解正確的減重觀念。「了解自己、找出問題、對症下藥、事半功倍」,才能美得健康又有效率!
減肥≠減數字
拚命減數字,
減掉的底是什麼?
「1公斤的棉花跟1公斤的鐵,哪個比較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腦筋急轉彎?而且會說出「鐵比較重」這種事後自己都覺得羞愧的答案?
其實有這樣的反應很正常,我們對鐵的認知,就是又沉又重,想像1公斤的鐵,如果砸到腳一定很痛,所以我們以為鐵比較重。
相對地,1公斤的棉花,壓在身上似乎就好多了。等到冷靜想想,才發現自己掉入陷阱,兩者放在磅秤上的量都是1公斤,只是棉花的量要比鐵多上很多,才能達到跟少量的鐵同等的公斤數。
拿上述例子來說明「減肥不等於減數字」再合適不過了。我們知道人的體重由骨骼、內臟、肌肉、脂肪、水分等構成,大家可以想成,棉花就像脂肪,質量輕、體積大;鐵就像肌肉,質量重、體積小。身體裡的脂肪比例愈高,外在的線條就會愈模糊。相對地,當身體裡的脂肪少到一個程度,肌肉的線條就會變得明顯。
很多人會因為自己身材肉肉的,就以為身上「沒有」肌肉,其實只是肌肉未經鍛鍊,又被脂肪包覆住,所以在外觀上才會「看不到」肌肉。如果以後聽到有人為自己辯護:「我有肌肉啊,只是被肥肉蓋住看不到」時,先不要急著笑他,因為這個觀念基本上是正確的。
因此,所謂的減肥也好、減重也好,最重要的是減脂,而不是減去體重機上的數字。只要用對方法,減掉多餘的體脂肪,同時增加肌肉的比重,自然能達到健康又美觀的目的。遺憾的是,許多人拚命節食、瘦身、採取宣稱短時間內就能見效的激烈手段。
像這樣,只被體重的增減牽著走,每天對體重機上的數字斤斤計較,很容易會因此減掉身體裡重要的水分、維持肌膚彈性的膠原蛋白,以及能幫助燃燒脂肪的肌肉,反而讓體積大的脂肪,堆積在原處,難怪身形看起來依舊達不到自己滿意的標準。
個子嬌小,
就註定與好身材無緣?
人過了成長期,身高就幾乎底定了。但是,在這裡我們要大聲疾呼:好身材絕對不是高個子的專利!因為,身高是絕對的,但比例是相對的。
可能有許多個子嬌小的人,看著鏡中的自己,還是看不到所謂名模的影子⋯⋯先別灰心!一個人可能擁有170公分的骨架,外層卻有很多脂肪,導致身形圓潤;也可能有人僅150公分的身高,卻因脂肪分布得宜,整體看起來是S型。因此,曲線才是影響身形的重要關鍵,而非身高。
現今,還沒有任何一種普遍且合理的醫學方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身高。如果真的很想拉長自己的比例,或擁有長腿效果,女性可透過穿高跟鞋,或藉由服飾搭配來達成。不過,更好的辦法,就是創造出身形上的曲線。比例好,身材看起來自然就好。
好身材,
大罩杯不能少?
醫美醫生常常遇到不了解罩杯真正涵義的女性顧客,多數女性以為胸部愈大愈吸引人,罩杯數字也是愈大愈好,於是,一到醫美診所,就直接告訴醫生「我要升級成D罩杯」或「我要跟某某女星一樣大」,完全忽略了那樣的罩杯大小與自己的整體比例是否相襯。
罩杯尺寸=上胸圍-下胸圍,代表的意義是胸部弧度的落差(參考下表)。
隆乳,除了自己想要的主觀大小,其實還要參考客觀條件,例如,胸廓寬度和皮脂的彈性。胸廓大小,會決定可放入多大尺寸的植入物,以確保完成後的上圍大小,不會脫離本身的胸型,否則看起來就會像兩顆飛彈一樣極不自然。因此,胸部愈大,並不見得美觀,擁有適合自己、玲瓏有緻的身形曲線,比一味追求大胸部來得更重要。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