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考力將影響五年後、十年後的商業競爭

「我想做出熱銷商品,但是不知道第一步該如何構思?」

「我丟出很多新企劃的點子,但每一種都隨處可見,我已經無法分辨『什麼才叫好』了。」

「我很懷疑,使用既有的方法,真能得知消費者的想法和價值觀嗎?」

「『勞動型態改革』是日本近幾年的熱搜單字,實際上到底該如何做到?」  

以上全是來自企業人士的提問,管理階層和專案經理常認真找我商討這些問題。
國際情勢日漸複雜,我們無法預測五年後、十年後的未來動向,企業和員工如陷迷霧中,開始認真摸索自己應該往哪裡前進。

而年輕人也有類似的迷惘。

「馬上就要開始求職面試,但我完全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

「眼看身邊的朋友迅速成長,我該怎麼做才能像他們一樣,累積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呢?」

「這兩、三年我在職場待得還算愉快,但我應該一直做下去嗎?」

  以上是來自大學生和畢業生的提問。

我也在大學教書,有次在二百五十人的大型課堂上提議:「歡迎各位同學把煩惱寫在課後回收的問卷上。」結果隔週便收到數十件煩惱諮詢。

從那以後,每堂課的開頭,就是我跟學生的「人生煩惱諮詢室」。

平時大家雖然沒有特別提起,原來都暗自為煩惱傷神啊……。

我想說的是,即使年齡、性別、職業有所不同,企業人士和大學生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面對沒有解答的問題,不知道該如何思考。

說穿了,就是不懂得「思考方法」。

哲學為何「實用」?


取得博士學位之前,我一直都在鑽研學術領域研究;取得學位之後,我突然起心動念,把堪稱「世界上最不實用」代名詞的「哲學」當作經營項目,成立了顧問公司。

只要改變「提問方式」,就能看見新世界


想必許多人會質疑:「真的假的?哲學也能賣錢?」

「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知識分子,在大學爭論艱澀的理論」,恐怕是大眾對哲學家的普遍印象。

實情是,我們現在參與了人資公司瑞可利(Recruit)、獅王(LION)、巴而可百貨集團(PARCO)、人資公司Persol Career(doda)等足以代表日本的大型企業的專案計畫,定期舉辦體驗講座,提供專業諮詢,將哲學「出貨」給需要的客戶。

  我們究竟在做什麼?

為什麼日本現在的企業「需要哲學」呢?  

我們時常在職場聽見以下對話:  

「這種事不要問人,自己思考!」

「不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自己動動腦!」
問題是,「自己思考」具體上到底該怎麼做呢?

例如這個問題:「人生意義何在?」

許多人遇到這類「哲學大哉問」,常會突然間不知所措。

即使嘗試思考也看不見方向,千頭萬緒,不知道結論在哪。

如果連第一步該思考什麼都不曉得,當然無法站上起點。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思考也沒用」、「有時間胡思亂想,不如先把工作做好」,想必有不少人思考到一半就惱羞成怒,放棄思考。

那麼,請看看下列問題:

「消費者最看重什麼價值?」

「什麼樣的嶄新企劃能收服每一個人?」

「什麼叫做人人平等工作的職場環境?」  

這些全是職場相關的核心問題,各位要如何思考,找出答案呢?

裡面恐怕沒有「唯一正解」。

但也不能將問題貼上「無解」的標籤,放入抽屜,放棄思考。

我們在工作現場實際遇到的問題,可能更加嚴肅複雜。

「套出消費者的真實心聲!」上級如此命令時,我們只能仰賴心裡知道沒什麼效的「既定方法」去調查。

「提出可以說服所有人的嶄新企劃!」老闆下達命令時,我們只能「做做表面」,不清楚該怎麼樣觸及核心。

「把職場打造成社會性別平等的友善環境!」也許你有很好的出發點,但自以為不錯的提案卻適得其反,給人「這項制度是為了提升業績、維持工作效率」的錯誤印象。

這些要求,做也錯,不做也錯,簡直是刁難,各位是否多少在生活中遇到過呢?  

「無法立刻提出解決對策」、「這件事涉及過多層面,不知如何建立大方向」等諸多問題,是現代職場常遇到的困境。

因此,「找出課題、建立課題」並相信執行之後可以解決問題,跟「解決問題」本身一樣重要。

閱讀完整內容
活用於職場上的哲學思考

本文摘錄自‎

活用於職場上的哲學思考

吉田幸司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