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家族 屯田開墾,建立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

鄭成功又被稱為「國姓爺」、「延平郡王」,他也是民間信仰中的「開山王」或「開臺聖王」,全臺主祀鄭成功的廟、祠,於2020 年時已超過200 座。

明天啟4 年(1624)荷蘭人到臺灣建立政權的那一年,鄭成功在日本九州島平戶市出生;明永曆16 年(清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擊退荷蘭人,成立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的那一年,荷蘭人2 月離開臺灣,鄭成功6 月底即離世。人生短短38 年歲月,鄭成功真正在臺灣的時間僅約14 個月,卻對臺灣造成深遠的影響。

鄭成功在臺灣設立郡縣、引進漢人的行政官制,與鄭經、鄭克𡒉三代,積極治理臺灣,建文廟、屯田開墾,也留下許多漢人地名。迄今,有關鄭成功的研究有許多,在臺南,可以看到許多和鄭成功相關的命名,聽到許多和他有關的傳聞,例如成功路、延平國中、成功大學等。臺南還有多座不同姿態的鄭成功雕像,就連明星高中臺南一中的校歌裡,也有一句「無負鄭成功」。


▲延平郡王祠內奉祀的鄭成功像 (2022/8/22 延平郡王祠)

亦盜、亦商的鄭芝龍

鄭成功和臺灣的淵源,始於他的父親—亦商、亦盜的鄭芝龍。鄭芝龍小名一官,字飛黃,中國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人,出生於明萬曆32 年(1604)。明天啟元年(1621)曾前往葡萄牙殖民地澳門2 年,在那裡學會葡萄牙語,認識了往來於日本及澳門的大海商李旦。之後,他落腳日本平戶,成為海盜顏思齊的部下,並娶田川氏為妻。明天啟4 年(1624)生下鄭成功。鄭成功出生那一年的年初,鄭芝龍在李旦的牽線下,前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通事,後來荷蘭人因明朝武力施壓,經李旦居中斡旋,被迫轉移陣地至臺灣;鄭芝龍的事業重心也移往金門、廈門沿岸。

天啟5 年(1625)李旦和顏思齊相繼去世,21 歲的鄭芝龍接收他們的船隊,以臺灣西南海岸的魍港(臺南市北門區附近) 做為據點而活躍於中國東南海域。明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接受明朝政府的招撫,周旋於荷蘭人、明朝與臺灣之間。至崇禎8 年(1635)擊敗海盜劉香,成為縱橫東亞的海上霸主。

明崇禎17 年(清順治元年,1644),明朝滅亡,鄭芝龍擁立唐王隆武帝在福建即位,卻又在2 年後轉而降清。不料,鄭芝龍反而遭到清廷軟禁於北京,又因為屢次勸說兒子鄭成功投降未果,於清順治12 年(1655)被關入監牢。順治18 年(1661)鄭成功率軍攻打臺灣,這時57 歲的鄭芝龍等一家11口遭到清廷斬首。

「國姓爺」、「延平郡王」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福松,字明儼、大木,7 歲以前他都在日本平戶生活,因從小就聰穎過人,深受鄭芝龍的喜愛,將他接回中國福建,並改名為「森」。鄭芝龍和一般望子成龍的家長一樣,對鄭成功的教育相當重視,用心栽培他成為一名允文允武的人才。

15 歲時,鄭成功考取南安縣「廩膳生5」,之後再進入南京太學,成為明末名儒、禮部尚書錢謙益的學生。南明隆武元年(1645),鄭芝龍帶著鄭成功覲見隆武帝,隆武帝對於鄭成功十分讚賞,賜國姓「朱」,名「成功」。10 年後,鄭成功再獲得南明永曆皇帝敕封「延平王」,這也是民間稱他為「國姓爺」和「延平郡王」的由來。

針對鄭成功的樣貌,荷蘭土地測量師菲力普・梅如此描述40 歲左右的鄭成功:「皮膚略白,面貌端正,眼睛又黑又大,那對眼睛很少有靜止的時候,不斷到處閃視。」「鬍子不多,長及胸部。他說話的聲音非常嚴厲,咆哮又激昂…。」


▲臺南鄭成功祖廟前的鄭成功母子雕像(2022/12/14)

攻臺、擊退荷人,建立漢人政權

清順治3 年(1646),就在鄭成功領軍對抗清軍之際,鄭芝龍不顧鄭成功的勸阻,轉而降清,還遭到清廷軟禁。而後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自盡,讓鄭成功更堅定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繼續抗清。

鄭成功為了對外貿易,以杭州為中心,設立金、木、水、火、土五個商行,稱為「山五商」,負責從中國採購絲綢、瓷器、珍玩等;並於廈門設置「海五商」,分為仁、義、禮、智、信五個商行,主要任務為船舶販運。山五商購買的貨物送到廈門後,再由海五商運銷至國外,也可將國外的物資運回臺灣,因而累積的財富,就是鄭家軍對抗清朝的堅實後盾。

清廷為了削弱鄭成功的勢力,於清順治13 年(1656)頒布「禁海令」,順治18 年(永曆15 年,1661)再實施「遷界令」,斷絕中國沿海居民對鄭家軍的奧援。

鄭成功在清順治14 年至16 年(1657~1659)期間3 度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順治18 年(1661)為了貿易及解決軍隊的糧食問題,利用何斌(鄭芝龍舊部屬,曾在臺灣擔任荷蘭人通事)在4 年前投靠時所帶來的臺灣地圖,出兵攻取臺灣,做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鄭成功先攻下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前身),再花費9 個多月的時間包圍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前身),迫使荷蘭人撤離臺灣,建立起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近年來,臺南市安南區鹿耳社區每年都會舉辦「重回北汕尾鹿耳門—模仿鄭成功登陸」活動,由社區居民、各級學校學生等,穿上古裝、搭乘膠筏,希望仿現當年的歷史場景。 閱讀完整內容
流光垂祚—臺南府城家族

本文摘錄自‎

流光垂祚—臺南府城家族

劉裕倫

由 遠景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