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即是調養與治療並行的精準醫學

近兩年,我在每場演講都會跟聽眾分享一個概念:從臨床經驗觀察,中醫之所以養生,是因為「調養與治療同時並行」,在此脈絡下,針對疾病本身可以用猛峻治標的方法,儘快除去體內的致病因素與病理代謝廢物,讓氣血恢復初步暢通與平衡,先達到調養的目標;同時,深度強化經絡臟腑的通暢穩定性,疾病才有可能長期穩定控制,也才有「治癒」的可能。說白了,中醫的目的就是「恢復自我療癒」與「防病」的本能。
所以,民間盛行「治病找西醫,調養找中醫」、「西醫治療較快,中醫調養較慢」的觀念,是跟我們中醫的臨床認知有差距。試想,如果一名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必須一輩子服用降血壓藥與降血糖藥,請問這治療是快或慢?我所知道的許多西醫俊傑,也不贊成患者如此依賴藥物。所以問題關鍵不在快慢,因為治療疾病本來就有「初期控制病情,防止惡化」以及「長期穩定、恢復自我正常運作」的階段目標,我想,這是所有醫學的初始共同性。

針對不同體質調治,中醫與精準醫療殊途同歸

正因這樣的共同性,既使是講求實證的現代醫學也開始注重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二○一五年一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美國進入「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的時代。精準醫學的定義是:在針對每個人體質差異和疾病的異質性的特殊考量下,訂定的疾病預防、預測、診斷和治療策略;其內容包括:預防、預測、藥理基因體學及病人積極參與等。現今醫學在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與循因醫學(Mechanism-based Medicine)的基礎上,發展出「精準醫學」,它不但應用人體共通的生理和疾病的機制,還強調個人的獨特體質,特別是闡明疾病機制對臨床正確診斷更為重要。

這與中醫傳統的「體質學說」與「辨證論治」不謀而合,是認真看待疾病演變與最終療癒過程的必然結果,不論是中、西醫,從這樣的視角觀點診治,才可稱「中西醫合療」,以成就民眾健康的福祉。
中醫、西醫互補互助,方得治道

話雖然如此,卻不代表中醫早已囊括西醫的內涵,也不能妄言「只有中醫才能根本治病,西醫不行」,這種義和團式的夜郎自大,無助於民眾對中醫的認知與使用率,所以,在《康健》為我出版的這三本書中,我嘗試把中醫思維的精華,以現代疾病的診斷方式,用民眾易懂的話語呈現,特別注重氣候、生活習慣、飲食偏好對疾病的影響,期盼民眾能透由文章內容,能辨清疾病的本質,與個人殊異的保健之法,不管是藉由西醫、針灸、推拿蹻按、氣功、中藥、食療,都必須回歸:「明辨體質、窮究病因、謹守病機」的操作,方能達到辨證論治的精準醫學。

所以,希望本書的讀者,別再輕易隨網路貼文起舞;很夯的蝶豆花未必適合你,蜂蜜檸檬水也未必能改變體質通治百病,因為真正學有專精的中、西醫不會如此夸夸其談,當代醫學新趨勢「精準醫學」也更不會如此。

閱讀完整內容
祛濕寒百病消,調養即治療

本文摘錄自‎

祛濕寒百病消,調養即治療

楊世敏

由 天下生活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