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心理學:動機與行為×認知與創造×生存與價值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18至1971年),出生於美國一個猶太移民家庭,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1967年至1968年擔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被稱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他主張「以人為中心」的心理學研究,研究人的本性、自由、潛能、動機、經驗、價值、創造力、生命意義、自我實現等對個人和社會富有意義的問題。他從人性論出發,強調一種新人形象,強調人性的積極向善,強調社會、環境應該允許人性潛能的實現。主張心理學研究中應給予主觀研究方法一定的地位,並應突出整體動力論的重要。

馬斯洛反對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和華生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馬斯洛把人的本性和價值提到心理學研究的首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組織管理、教育改革、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需求層次論在他的心理學體系中占據基礎性地位,自我實現論則為他心理學體系的核心。

馬斯洛以人性為特徵的心理學形成了心理學史上的「第三思潮」,猛烈地衝擊著西方的心理學體系。《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第三思潮」是人類了解自身過程中的又一塊里程碑。

1933年,馬斯洛在威斯康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主要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43年,馬斯洛發表了〈動機理論引言〉和〈人類動機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兩篇論文,第一次把現代心理學各個流派,包括佛洛伊德主義、華生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和有機體理論等綜合起來,提出了心理需求層次理論基本框架,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認知的需求、對美的需求、發展的需求,在學術界令人耳目一新。馬斯洛在研究人類動機時,始終強調整體動力論的貫徹,並將研究重點放在全人類共有的、作為似本能天性的基本需求研究之上。這為他的自我實現心理學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的萌芽。

馬斯洛隨後在自我實現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要以最優秀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而不能像佛洛伊德那樣以心理變態者、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也不能像華生行為主義學派那樣以小白鼠為研究對象,他選定了兩組人作為研究對象,概括了自我實現者的13個特徵。他指出自我實現的人並非十全十美,但他們卻是一種價值觀的楷模。

馬斯洛還提出「價值失調」理論,提出當時社會存在的許多常見精神疾病現象的治療,主要包括權力狂、固執偏見、心浮氣躁、缺乏興趣,特別是沒有生活目的和生活意義等現象。

總之,到1951年,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已經逐漸成熟。同年,馬斯洛出版了《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一書,這本書使馬斯洛成為了著名人士,被公認為50年代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一部學術著作,這也是馬斯洛的經典力作。

馬斯洛接著研究「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他從自我實現者那裡發現他們往往頻繁地感受到極度的喜悅,體驗到心醉神迷的美妙感受。這些美妙體驗有的來自大自然,有的來自音樂,有的來自兩性生活。馬斯洛認為這不是一種迷信,而是自我實現者的一種成功享受。高峰經驗使個人的認知能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轉化,由匱乏性認知發展到存在性認知,達到了對存在價值的領悟和認知。自我的特性達到了相對完善的狀態,在這一狀態中,人們共享了自身最高程度的同一性。因此,高峰經驗是自我實現的短暫過程,是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他相信每個人的這種潛力都存在,認為這種現象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清楚的,這才應該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1957年,關於人類價值觀新知識的第一屆科學會議在麻省理工學院召開。馬斯洛在會上提出了他對價值觀的看法,強調價值觀是可以科學地進行研究的。他認為人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嚴重傷害到他們作為人的感情,他們就會形成不健康的價值觀,因為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

1961年,馬斯洛提出了「優心態群體」理論,他提出由1,000個自我實現者和他們的家庭組成「優心態群體」,這就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在這個理想社會環境下,人類天生的本能就可以得到越來越多的表現,就會實現他的思想。

1961年,馬斯洛在佛羅里達大學發表了「關於心理健康的一些新問題」的著名演講,他認為幽默與自嘲對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幽默能夠釋放人的潛能。他隨後出版了《存在心理學》,諸如「高峰經驗」、「自我實現」、「需求層次論」、「匱乏需求」、「存在需求」等概念非常流行,成了美國60年代的主要時代精神。

1962年,馬斯洛為了學術研究,他親自到安德魯·凱依(Andrew Keay)的非線性管理系統工廠進行調查。他把自己在工廠的調查研究寫成了《夏天的筆記》,最早以《人本管理》為名印刷出版,在學術界和企業界流傳。在書中他闡述了有關管理學方面的嶄新思想,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人性觀念,如開明管理、領導心理、綜效原則、人力資本、員工動機、開拓創新、革新會計、企業評判等觀點。這些管理思想幾乎成了現代管理與組織的基本原則,成了現代管理理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1964年,馬斯洛發表了《宗教信仰、價值觀和高峰經驗》(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一書,在書中他認為高峰經驗是有組織的宗教的精華,闡述了他對宗教信仰的看法。

1966年,馬斯洛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這表明他的心理學理論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他又出版了《科學的心理學:一種探索》(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對當時主流科學及其基礎進行了批判。接著又出版了《關於超越性動機的理論—人類價值的生物學基礎》,對人類天生的創造性、勇於接受挑戰等高層次需求作了進一步分析,提出了存在價值(B—價值)理論。

馬斯洛涉及非常廣泛,在許多領域都進行過探索和研究。他主要著作有1954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1962年出版的《存在心理學探索》、1964年出版的《宗教、價值與高峰經驗》、1956年出版的《人本管理》、1966年出版的《科學心理學》、1971年出版的《人性能達的境界》等,這些著作顯示了他成熟的超個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

馬斯洛廣泛的研究從自我實現心理學原理出發,大大超過了心理學研究的範圍,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宗教、哲學、美學等領域,提出了對於社會、教育、管理、宗教等進行變革的構想,進而形成了內在教育論、心理治療論、社會變革論和優美心靈管理論等理論學說。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和作為最高動機力量的自我實現等概念非常有名,是他的主要貢獻。

1971年6月,馬斯洛於加利福尼亞門洛公園市(Menlo Park)逝世,享年60歲。

馬斯洛的心理學被稱為「第三思潮」,是相對於在他之前兩大思潮而言的。以佛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第一思潮」和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第二思潮」。馬斯洛的「第三思潮」無論在思想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上,還是在心理治療方法上,都是對佛洛伊德學說和行為主義理論的突破和揚棄,他打破了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和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提出了一套更為進步的人類理論。

佛洛伊德心理學體系最基本的特徵,就是來源於佛洛伊德本人的醫學臨床實驗。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精神病患者和心理變態者。馬斯洛曾說:「如果一個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精神病患者、心理變態者、罪犯、越軌者和精神脆弱者,那麼他對人類的信心將越來越小,他會變得越來越『現實』,眼光會越來越低,對人的期望也會越來越小……因此,對畸形的、發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進行研究,就只能產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這一點已經是日益明顯了。一個更普遍的心理科學應該建立在對自我實現人的研究上。」

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體系最基本的特徵,就是認為人是由低等動物偶然進化而來的。其研究的對象是白鼠、猴子和鴿子等動物。馬斯洛對此指出:「行為主義者關於人只有遺傳的生理衝動的結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多數研究都是在老鼠身上進行的,而老鼠除了生理動機之外顯然很少有別的什麼動機了。人畢竟不是更大一些的白鼠、猴子和鴿子,既然動物有其獨特的天性,人類也應有自己的特點。」

對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華生的行為主義,馬斯洛並沒有採取排斥,他說:「研究精神病患者是有價值的,但是是不夠的;研究動物是有價值的,但也是不夠的。」可見馬斯洛學說的包容性。

馬斯洛為了研究人的特點和人的潛力,他比喻說:「如果你想知道一個人跑一英里最快能用多少時間,你不會去研究一般的跑步者,你研究的是更出色的跑步者,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使你知道人在更快地跑完一英里上所具有的潛力。」馬斯洛對於人的潛力研究,就是「不斷發展的那一部分」。

馬斯洛首次把「自我實現的人」和「人類潛力」的理論引入心理學研究的範疇。自我實現的人是人類中的最好典範,是「不斷發展的一小部分」。他們心理健全,能充分開拓並運用自己的天賦、能力、潛力。他們也有最基本的需求,但他們在充分享受這些需求達到滿足的同時,並沒有成為這些需求的俘虜。馬斯洛在對他所認為是優秀個人的思想、行為和精神狀態進行大量研究之後,提出了人類具有精神健康的共同特點。

馬斯洛「第三思潮」理論的獨到之處在於一反當時科學時尚,堅決指出人類具有共同價值觀和道德標準,而且他認為這些準則具有科學的根據,可以透過對人類中的優秀代表進行研究找到。

馬斯洛一生都堅持一種人道主義哲學,以便能夠幫助人們認知和啟動對於熱情、創造力、倫理、愛、精神和其他只屬於人類特性的追求能力。他的心理學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實用功能。他的學說被廣泛地運用到教育、醫療、防止犯罪和吸毒行為以及企業管理等領域,產生了良好的效益。

馬斯洛學說具有超前性,他曾說:「有時候我有一種感覺,好像我的研究是在跟我曾孫的曾孫對話,當然,前一個曾孫都還沒有出世呢!那是對於他們愛的一種表達,留給他們的不是金錢,而是一些事實上關愛的話語,一些零零碎碎的建議,是我的一些教訓,對他們可能有一些用處。」

美國學術界認為,21世紀,馬斯洛將取代佛洛伊德和華生,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的先驅人物。

安松尼·蘇迪奇說:「亞伯拉罕·馬斯洛是自佛洛伊德以來最偉大的心理學家。毫無疑問,21世紀屬於他。」

柯林·威爾遜說:「自馬斯洛去世以後25年當中,他的名聲沒有一點下降跡象,而與此同時,佛洛伊德和榮格的聲名卻遍體鱗傷,布布滿彈痕,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相信,這是因為,在馬斯洛的思想當中,最有意義的東西,在他自己那個時代都還沒有顯露出來。它的重要性是在未來,在21世紀一定會顯露出來」。

德波拉·C·斯迪芬森說:「我們發現,在馬斯洛的整個思想中,有許多研究、認知及思想在當時都是遠遠超前的。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今天聽起來仍然感到非常新鮮,就好像現在一些工作和思想反倒都過時了一樣。馬斯洛有關要求自我實現的員工、培養客戶忠誠、樹立領導風範和把不確定性作為一種創造力源泉的主張,描繪出了我們今天的數位化時代的圖景,顯得非常深刻。」

馬斯洛研究的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是我們這個數位化時代。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世界裡,人的潛力成為了各行各業、各個組織、各個機構競爭的主要力量。

對於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和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調動自身的一切積極因素,健全自我人格,發揮自我潛能、實現自我價值,享受人生幸福、追求人生的真正成功。這不能不說馬斯洛的學說也適應了我們每一個追求人生成功者的需求。

這就是全面介紹出版馬斯洛著作的根本原因。 閱讀完整內容
科學心理學:動機與行為×認知與創造×生存與價值

本文摘錄自‎

科學心理學:動機與行為×認知與創造×生存與價值

[美]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由 崧燁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