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什麼資訊都有,何必花時間閱讀?


究竟,為什麼要閱讀?

瑪麗在打掃房間時,看到十二歲的兒子坐在沙發上用iPad玩遊戲。她一直希望兒子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於是嘆了口氣說:

「約翰,放下那台iPad,去拿本書來讀。」

「可是,現在是暑假!我真不敢相信,都不用上學了,幹麼還要看書?」約翰抱怨道。

「呃,看書很有趣。再說,對你也有好處。」

「哪有?我在學校已經讀夠了。為什麼我要看書?」

「嗯……因為……對你有好處!」這位母親猶豫地重複說道,她試著想出更有說服力的答案。

「是嗎,為什麼?妳老是說對我有好處,怎樣對我有好處?」

「這個嘛……你可以獲得iPad絕對沒有的知識!」她肯定地回答。

「但是媽媽,我可以透過iPad上網,學任何我想學的東西。我為什麼要看書?」他酸溜溜地回答。

瑪麗知道她的兒子不想拿起書來看,所以試著要辯過她。她不知道怎樣讓他相信,閱讀比上網有用得多。她知道看書是件好事,但她開始思考他的問題,他為什麼要看書?這對他有什麼好處?在斟酌了一番後,她生氣地回答道:

「好吧,隨你便。但你要知道,這是你的損失!」她憤憤不平地去做家事,繼續想著他的問題。

也許,就像約翰和瑪麗一樣,很多人都想知道,為什麼閱讀如此重要。我們可能也想知道,閱讀是否真的有必要。既然你已經拿起一本書來讀,還是一本關於閱讀的書,那麼你很可能和瑪麗一樣,認為閱讀很重要。但如果你試著解釋為什麼閱讀很重要,你或許也會感到茫然。

資訊爆炸時代,聰明讀者必備的閱讀指南

我們的時代被稱為資訊時代,網路改變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改變了人們接收資訊和互動的方式,並創造了全新的日常習慣。瑪麗和約翰之間的觀點差異在每個家庭中都可以看到,這種差異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在閱讀上。很難想像,在歷史上是否曾有過這樣一個時期,社會上老少之間存在如此巨大的鴻溝。1

像瑪麗這樣的母親,試圖與十二歲的孩子爭論「閱讀的重要性」這類問題時,不同觀念之間的鴻溝就會顯現出來。事實上,約翰說得確實有道理。為什麼要透過閱讀來獲取知識?現在有了網路,靠著口袋裡的那個小玩意兒,我們擁有了所有可能需要知道的資訊。那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看書?另外,仔細想想,如果我拿起一本小說來讀,我能獲得什麼資訊?相比之下,我可以上網,在幾分鐘內就獲得更多的資訊。

在這裡,我們必須區分兩種思考過程,它們是這場辯論的核心:分析性思考和沉思性思考。分析性思考是目標導向和工具性的。在分析性思考中,我們尋求的資訊是解釋某事的手段和基礎。毫無疑問的,可以對資料進行匯集和分類的網路,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強大工具。

另一方面,沉思性思考本質上是從經驗出發和非工具性的。沉思的最終目標是反思,它是摸索和改善我們與世界關係的一種手段。當我們沉思時,追求的是獲得啟發和新見解的滿足感。在沉思中獲得資訊只是脈絡過程,而非最終目標。當你花時間閱讀一本書時,你會思考書中的內容,獲得見解,然後更了解這個世界,資訊則恰好伴隨著經驗而來。

分析和沉思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同樣的,網路和書籍各自有不同的使用方式,所以網路和書籍也體現了相反的情況。2當然,網路可以用來獲得見解,並深入思考某個觀點或概念。同樣的,書籍也可能被誤用、誤讀或僅僅為了獲得資訊而略讀。這就是為什麼本書的主要目的,不僅是讓我們明白為什麼要閱讀,而且要透過閱讀來進一步加深理解,並重新學習如何讓閱讀能力變得更好。

早在二○一○年,皮尤研究中心對數百名著名思想家進行了一項調查,其中近八成的人認為,由於網路的發展,讓資訊取得變得極度容易,到二○二○年,人類智慧將會提升。時間快轉到今天,可以看出我們並沒有變得更聰明,也沒有做出更好的選擇。3所以,到底怎麼了?最重要的是,閱讀如何幫助我們提升智力?

當數位科技改變我們的大腦,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

首先,讓我們來檢視什麼是人類智力,並嘗試理解現在所能獲得的大量資訊,為何沒有讓人更聰明。根據定義,人類智力指推理、解決問題和學習的心智能力。它綜合了多種認知功能,包括我們的感知、記憶、注意力和語言。4顯然,要進一步提高人類的智力,就必須改善這些認知功能,或至少改善其中一項功能。

那麼,在幾乎大多數人都可以上網的這十年裡,發生了什麼事?在過去的十年中,有許多關於網路負面影響的研究。首先,使用網路實際上削弱了人們的短期記憶,因為大腦學到「我們不需要記住任何東西」。我們可以隨時取得資訊,並用Google搜尋任何想要知道的內容,因此我們不需要記住東西,這種現象稱為「Google效應」(Google Effect)。5

此外,網路濃縮了大量資訊和刺激,催生了「草率的閱讀、匆忙分心的思緒、膚淺的學習」。6因此嚴格來說,隨著人們廣泛使用網路,我們有很多認知功能正在退步。然而,不能忽視網路的重要性,因為它確實包含了人類已知的一切,我們也不能忽略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那麼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並最終提高人類智力,以抵銷這種對認知的不良影響?

想要進步? 善用科技? 先閱讀再說吧

幾個世紀以來,只要有文字存在,閱讀就幫助我們將資訊代代相傳。如果沒有閱讀,科學、醫學等各種領域幾乎不可能有任何進展。

透過閱讀前人的發現,我們可以不斷進步。當有人把自己的發現寫下來,讓其他人能讀到,別人就可以對內容進行補充,如此周而復始,直至今日。透過閱讀,人類得以不斷進步。

前文已經提到過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無論是誰在哪個領域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他們都肯定具有分析性思考。因為他們看到了問題,並努力解決問題。然而,沒有所謂的新知識。不管是誰,提出的東西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據先前的知識。這就是為什麼任何公認值得信賴的研究,都會從文獻探討的部分著手。因為回顧過去人們試圖解決相關問題的文獻,是所有研究的基礎和新想法的支柱。7

因此,人類的演變需要、並且現在仍然需要會閱讀的分析性思考者。因此嚴格來說,沉思性思考是分析性思考的先決條件。網路為人們提供了分析性思考的方式,但如果想充分利用網路這樣強大的工具,首先需要退後一步,學會沉思。透過閱讀,我們可以訓練大腦做到這種思考程度。

思考、權衡、形成看法,這才是閱讀的意義

沒有人一出生對事情就有看法,但隨著成長,大家開始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當我們變得更加了解周圍的世界時,就開始更了解自身興趣,並有了個人看法。這就是人能夠做出選擇和決定的原因,這也是真正需要分析性思考的原因。但我們是如何對事情做出判斷?一開始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看法?

這就是閱讀的意義所在。那為什麼要閱讀?閱讀,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鞏固我們所發現的個人興趣。閱讀,也是為了對人生經驗和思想進行「回顧與探討」。另一方面,人是群體動物,所以會解讀他人的想法和經驗、他人的發現,以及他人得出的結論,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就像哲學家培根曾寫道,閱讀是為了「思考和權衡」。8

為了思考和權衡所閱讀的內容,需要用沉思的方式閱讀。如此才能真正吸收和理解資訊(而不僅僅是取得資訊),最終形成自己的看法。而這正是分析性思考的起點,用獲得的資訊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

再想想人類智力的認知功能,就會發現這一切都可以透過閱讀輕鬆提升。首先,我們的語言能力肯定會隨著閱讀量增加而提高。在用沉思的方式閱讀時,注意力和集中力會增加,因此有助於記憶功能。最後,同樣重要的是,當我們思考、考慮和沉思新的想法時,整體知覺能力會發生變化並得到提升。

五大原則,有效評估內容是否值得閱讀

網路上有很多東西是沒有用的,就像很多書實際上並不值得閱讀一樣。為了讀得更好,我們需要的另一項技能是批判性思考,這可以幫助我們選擇閱讀的內容。美國哲學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一致認為「理想的批判性思考者」是:9

• 天生好奇。
• 消息靈通。
• 相信理性。
• 心胸開放。
• 靈活。
• 公正評估。
• 誠實面對個人偏見。
• 謹慎判斷。
• 願意重新考慮。
• 明確了解問題。
• 有條不紊地處理複雜的事情。
• 勤於尋找相關資訊。
• 合理地選擇評判標準。
• 專注於探究。
• 堅持不懈地尋求結果。

對於渴望提升閱讀能力、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並增強智力的人來說,達成清單上的每個特質是必要的。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批判性思考,而不光是在閱讀上需要而已,它幫助我們在個人和職業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但是該如何使用清單中的特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無論是讀網路上的資訊,還是閱讀書架上的讀物,要如何更好地選擇閱讀的內容?如果知識只是一組資訊,那麼我們可以直接相信所讀到的內容。但事實上,要掌握知識,還需要對資訊進行解讀。

批判型讀者很少質疑事實,而是通過事實的陳述方式,來評估文章內容的品質。他們會解讀內容是否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所提出的主張,是否有其他沒有顧及到的可能解釋,以及作者是否考慮到了自己的解釋在其他情況的適用性。10

為了更好地選擇閱讀的內容,我們應該考慮以下五個批判性思考的原則:11

• 當事人或消息來源的可信度。
• 提出主張的情況或背景。
• 支持該主張的理由。
• 主張本身的性質。
• 其他來源的佐證。

每當遇到某樣東西,不論是一本書還是一篇文章,我們通常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是否喜歡它,這完全合理。但還需要考慮這五個原則,並先對內容是否值得花時間閱讀,做出批判性判斷… 閱讀完整內容
高效閱讀全攻略:用正確的方式閱讀,全面強化理解力與記憶力

本文摘錄自‎

高效閱讀全攻略:用正確的方式閱讀,全面強化理解力與記憶力

Thinknetic

由 大牌出版 提供